陸志堅
【摘要】本文論述幼兒園開展種植特色課程的策略:充分挖掘田園生態教育資源形成種植特色課程體系;對種植特色課程進行整體規劃,推進種植課程的實施;發揮種植特色課題研究成果的推介及輻射作用,使幼兒在游戲種植活動中培養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生命的品質,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田園資源 幼兒園 種植活動 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149-02
我園自2017年5月開展了防城港市級課題《大班幼兒種植園地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于2018年6月獲得結題。其間,我園堅持走內涵發展、科研興園之路,深入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以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為本,以游戲為主要的教育方式,充分挖掘田園生態教育資源,創設與教育相適宜的教育環境,形成具有生態田園特色的課程體系,通過推進種植課程,使幼兒能夠在真游戲的教學活動中,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下,筆者結合我園實際談談開展種植課程的策略。
一、形成種植特色課程體系
(一)種植活動在科學領域、語言領域及社會領域的應用
種植活動承載五大領域的教育價值,幼兒參與種植活動,體驗了勞動和收獲的快樂,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貴。生活化、游戲化課程的設置,有效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幼兒園充分挖掘、利用種植資源,根據需要對園內的種植環境進行合理改造、創設,開展富有實效的種植活動,為幼兒參與種植活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及條件。在開展種植探究學習活動中,幼兒通過想一想、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數一數、說一說等方式,直接感知物體的數量、大小、形狀、輕重、味道、顏色變化等方面的特征,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在種植活動中學會使用相應的詞匯描述物體的特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幼兒在與教師、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學會了合作、謙讓、大膽嘗試等。
(二)將種養活動納入幼兒園生命課程
幼兒對種植活動缺乏經驗認識,也沒有掌握種植的步驟和方法,種植過程中常常出現種子不發芽,植物被折斷、枯萎等情況。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引導幼兒觀察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讓幼兒觀察和直接感知植物的根、莖折斷之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種植勞動課程的實施,激發幼兒探究動植物世界和大自然奧妙的興趣,幼兒在種植活動中體驗到了生命的獨特和脆弱,認識到了生命需要小心呵護,從而產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保護生命的意識,讓幼兒終身受益。
(三)種植活動成果在藝術領域的應用
在種植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植物或果實可以發現植物的美,并用美術、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表現植物的各種形狀特點。另外,小朋友勞動的場景也可以通過藝術活動等形式表現出來,如收割稻谷后可以用稻草制作稻草人,編織草繩、草鞋等,可以用玉米須做成姑娘的頭發、老爺爺的胡子,用植物的根、莖、葉、藤條、果實等制作成一幅幅富有創意的藝術作品,還可以將各種農作物擺放在班級的活動區域中,讓幼兒在與各種材料的互動中充分感受到創作和分享的喜悅。
二、種植特色課程重在整體規劃
(一)根據季節變化及氣候特點開展種植課程
課程來源于幼兒生活,回歸園本,重在體驗。在種植活動中,我園創設了許多具有教育價值的園本課程,如《幼兒園的水稻豐收了》《發現蝸牛》《好吃的玉米》《發現蚯蚓》《養殖小蝌蚪》《幼兒園里的小動物》《毛毛蟲變身記》《好吃的紅姑娘紅薯》《幼兒園的神樹》《蘿卜豐收了》《土豆大又圓》《黃瓜豐收了》《我是環保小衛士》《今天我值日》《多吃蔬菜身體好》《不挑食》等。教師根據季節變化適當做好規劃和設計,制訂種植蔬菜及農作物的方案計劃,如在春季種植花生、玉米、南瓜、絲瓜、豆角、辣椒、冬瓜、黃瓜、西紅柿等作物,有利于幼兒觀察植物開花結果的過程。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生長的全過程,學習做記錄,通過猜一猜、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等方式,鼓勵幼兒大膽做觀察和記錄,幼兒在愉快的種植活動中親身體驗到生命的神奇,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妙的興趣。
如水稻種植課程是幼兒園的種植特色課程。每年6月份,我園做好了播種的前期準備,如引導幼兒參與挖地、耙地;在播種、插秧、施肥、田間管理,引導幼兒對水稻的生長過程進行持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了解水稻生長、發育過程;稻谷成熟時,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稻谷在顏色上有什么變化,想一想稻谷成熟時為什么是彎著腰,等等,鼓勵幼兒通過觀察、咨詢大人、查閱資料等找到答案。為了讓幼兒體驗收割活動,我園組織幼兒到稻田旁,用剪刀代替鐮刀開展水稻收割活動。幼兒在參與水稻的種植和收割中懂得糧食來之不易,也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從而學會尊重勞動者,學會感恩和珍惜。水稻種植課程豐富了幼兒的學習經驗、培養其合作交往精神、與同伴分享和品嘗勞動果實等,充分有效地發揮了種植資源的教育價值。
(二)在游戲中自由探索融入科學領域的教育
我園在幼兒種植活動中融入科學領域的教學活動,充分挖掘種植園地的教育資源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如幼兒在鋤地時會挖到蚯蚓,在對植物的日常護理及觀察中經常看到蝗蟲、螳螂、蜻蜓、蟬、青菜蟲、毛毛蟲,或是在稻田里發現有蚱蜢、青蛙及其他小動物等,這些都是科學領域最好的教育素材。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對種植活動中發現的小動物充滿好奇的心理,開展直觀、生動的科學教學活動。大班幼兒在參與種植的過程中,還經常運用到數學方面的知識,如感知植物的數量、大小、長度、形狀、顏色、味道等,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認識事物的特征,感知季節變化的周期性,使幼兒懂得尊重和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等。
我園開展“一生一菜”家園同步種植活動,保證每個班級在種植地里都有一片基地,每名幼兒都能種上植物或蔬菜。幼兒悉心護理和照顧植物,認真做好觀察記錄,主動探索、發現生命的奧秘,從而對大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萌發親社會行為及親近自然的欲望。幼兒園利用家園種植的成果開展豐收主題活動,如拔蘿卜、稻谷豐收、挖紅薯、挖馬鈴薯、百香果熟了、摘楊桃、采摘黃瓜和蔬菜等;開展蔬菜、水果品嘗會,讓幼兒分享自己種植和收獲的勞動果實,在學習科學的活動中走進科學、親近自然,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開展了現場體驗“豐收節”活動,觀摩農民伯伯豐收的場景,感受農民伯伯糧食豐收的喜悅之情;開展親子拾稻穗、幫助農民打稻谷活動,家長與幼兒走進田間地頭,既開闊了視野,也深層次地了解農民的辛勤付出,從而更加珍惜糧食、節約糧食。
三、發揮種植特色課題成果的推介及輻射作用
我園實施的課題《大班幼兒種植園地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研究對象是全體大班幼兒,研究成果豐碩。課題結題之后,我園將研究成果向全園小、中、大班幼兒進一步推廣,實施全面覆蓋。種植園地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我園的園本特色課程,還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帶動邊境貧困縣及全市公、民辦幼兒園的持續發展,加強了種植課程的目標性和計劃性,構建種植園本課程體系。目前,由我園代管的分園、其他鄉鎮園以及由我園指導的部分民辦幼兒園,在種植園地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均形成本園的特色和亮點,取得較好的教研成效。分園在場地規劃建設上充分考慮綠化、美化校園環境的問題,科學合理地規劃設計場地,充分利用空間建設幼兒種植園地,讓每一處場地和空間都發揮教育功能。如2018年11月,在廣西教育廳組織的名園長巡回講學活動中,我園的課題主持人到南寧市馬山縣開展講學活動時,進行了市級課題《大班幼兒種植園地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的教研成果推介,課題主持人受到當地一些村級民辦園的邀請,到園幫助規劃幼兒園的種植地建設,提出的規劃意見和建議均獲采納,為其他幼兒園開展種植課程提供了幫助。
根據規劃,我園為分園幼兒創建了人人都能參與種植活動的空間,讓每一個班都有自然角、種植園地。如在“百果園”種植基地,種植了菠蘿蜜、芒果、柿子、桃子、胭脂樹、荔枝、龍眼、石榴、人參果、番石榴、青棗、黃皮果、楊桃、桑葚、皇帝柑等將近100棵果樹,為幼兒今后觀察果樹開花結果的過程,以及參與采摘水果、品嘗水果做好準備。我園在實施種植課程中注意收集幼兒的精彩瞬間,以及他們在探索學習中的發現和創新點,形成觀察和評價,通過撰寫活動簡報、制作美篇或是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等推送教研成果。
2020年2月,我園獲得廣西幼兒園課程基地建設項目,以此為契機,我園加強幼兒園的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充分挖掘了本土教育資源,把種植課程作為園本特色課程常抓不懈,開展幼兒園特色課程的建構與實踐;通過整理匯總幼兒參與種植活動過程性的音像資料,教師的活動反思、教研總結、研究報告、教育教學論文等,促進幼兒園園本課程的發展,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進一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狄.珍視田園資源,豐富幼兒園種植課程特色課程[J].幼教天地·考試周刊,2015(49).
[2]虞永平.種植園地與幼兒園課程[J].幼兒教育(特刊),2010(5).
[3]陸家燕.田園種植 魅力無限——利用田園種植促進農村幼兒園科學教育[J].學前教育,2010(10).
[4]原晉霞.親近自然 探索自然 熱愛自然——談幼兒園種植課程建設[J].幼兒教育,2012(4).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