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正卷立體化蓮瓣紋樣分析

2021-09-16 02:43:31高晏卿
敦煌研究 2021年4期

高晏卿

內容摘要:敦煌莫高窟所見正卷立體化蓮瓣紋樣,以前端作三分弧形且翹起為特征。這種紋樣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兩京地區極為流行,武周及其以后逐漸減少。而在唐前期的敦煌,正卷立體化蓮瓣呈現與兩京地區同步發展的態勢,自唐前期第二期開始廣泛使用,進入唐前期第三期后以瓣代花形式不再流行,多作為卷草中的花瓣或草葉表現。

關鍵詞:敦煌莫高窟;寶相花;卷草;正卷立體化蓮瓣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1)04-0059-13

Abstract:The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s of lotus petals in the Mogao Caves are characterized by petals that turn up at the tops and are organized in successive arcs. This pattern was very popular in both Changan and Luoyang in the periods ruled by Emperor Gaozong and Empress Wu Zetia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gradually declined after Wu Zetian's period of reign. An identic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n be observed at the Mogao caves beginning in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Following this period, the form of using petals as an integral lotus flower declined in popularity and was replaced in the third phase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by the petals or leaves of the flower being positioned at the center of curling vines.

Keywords:Mogao Grottoes; baoxiang flower; curling vines; three-dimensional lotus petals

蓮瓣紋樣是中國佛教美術中使用最多的裝飾元素之一。初唐以來常見一種前端作三分弧形且向內翹起的正卷立體化蓮瓣。這種表現形式不見于南北朝、隋代,而在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第二期洞窟中大量出現。以往學界雖在研究寶相花等問題時論及該紋樣,但未曾針對其展開具體分析[1-6]。已知此種正卷立體化蓮瓣紋樣實例,比較集中地分布在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等佛教遺跡中(圖1),亦常常以線刻等形式表現于唐長安、洛陽一帶出土墓志以及金銀器上。本文以敦煌莫高窟正卷立體化蓮瓣的流行與變化為中心,探討其與唐兩京地區的關系,以期厘清其在唐代前期的整體發展面貌。

莫高窟所見花瓣前端作三分弧形且翹起的正卷立體化蓮瓣,往往繪于藻井或尊像頭光的裝飾紋樣中,組合構成寶相花,抑或作為帶狀卷草紋樣的局部構件,描繪于四壁及佛龕邊緣。此外,在一些說法圖、經變畫中,佛座、華蓋及花柱等裝飾也繪出正卷立體化蓮瓣。由于寶相花與卷草紋樣的構成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故而本文擬分兩部分展開論述:其一為藻井、尊像頭光及佛座等寶相花裝飾中的正卷立體化蓮瓣;其二為卷草紋樣帶及由卷草構成的華蓋、花柱等裝飾中的正卷立體化蓮瓣。

一 寶相花等紋樣中所見正卷立體化蓮瓣

(一)藻井寶相花中正卷立體化蓮瓣

依據樊錦詩等對唐前期洞窟的分期,敦煌莫高窟第329窟為第一期開鑿、第二期完成的洞窟。該窟主室西壁龕內主尊頭光及藻井中繪有形式大體一致的寶相花,其花瓣均為前端作三分弧形且翹起的正卷立體化蓮瓣。其中,藻井中央寶相花由內向外分為四層(圖2):第一層繪寫實的蓮蓬與蓮子;第二層繪放射狀圓輪紋;第三層繪內向開口的C字形云頭紋;第四層繪14枚前端作三分弧形向內卷起的正卷立體化蓮瓣,腹部填充栓形花。花瓣背部在變色后呈現黑色,與腹部填充的顏色不同,突出了前端卷起的立體感。

唐前期第二、三期諸窟中,第338、339、211、372、215等窟藻井繪含有正卷立體化蓮瓣的寶相花。其中第339、211、372窟寶相花中正卷立體化蓮瓣作為主體紋樣表現,第338、215窟中則作為附屬紋樣。

第339窟藻井寶相花分四層,正卷立體化蓮瓣繪于最外層,其頂部插附栓形花,但其形式與第329窟不同。第372窟藻井所繪寶相花與第339窟迥異,其中心由四枚心形蓮瓣紋組成(四葉紋),各個花瓣之間插附栓形花,并在這些栓形花之間填充另一組栓形花,由此形成第一層。第二層繪8枚開口向內的C字形云頭紋。而第339窟藻井寶相花中此處C字形云頭紋開口向外。第372窟正卷體化蓮瓣作為第三層表現,其向內側卷起的前端同第339窟一樣插附栓形花。第四層繪由左右兩側向內卷起的對葉形花瓣,花瓣內填充白色,作立體化表現。

第211窟藻井寶相花第一層同樣由四葉紋與栓形花穿插組合而成。第二層繪四枚前端卷起的正卷立體化蓮瓣,蓮瓣頂部插附栓形花。蓮瓣之間各繪一枚栓形花,并由栓形花向藻井四角生出兩側卷起的對葉形花瓣,由此形成第四層。

這一時期正卷立體化蓮瓣表現趨于復雜,一是花瓣頂部另承托一栓形花,二是花瓣之間穿插組合對葉形花瓣(圖表1)。隨著組合紋樣漸趨多樣,寶相花的層次明顯增加。這些寶相花除繪于藻井之外,偶有四枚花瓣呈十字形組合用作經變畫中七寶地或寶塔覆缽裝飾,如第202窟西龕頂所繪多寶塔[7]。此外,后壁龕沿經常采用1/2或1/4寶相花連續排列形成帶狀紋飾,如第341窟西龕頂內沿;亦偶有繪于尊像頭光中者,如第341窟西龕主尊頭光內層。

(二)尊像頭光、佛座寶相花中正卷立體化蓮瓣

第329窟西龕主尊頭光內層所繪寶相花,形式與藻井寶相花基本一致,只是正卷立體化蓮瓣與內側栓形花及C字形云頭紋的相對位置有所差異。第329窟之后,唐代洞窟的尊像頭光較少繪正卷立體化蓮瓣形式的寶相花,而多以填充卷草紋樣代替,開元天寶年間的第130窟,大佛頭光內層繪有前端作五分弧形正卷立體化蓮瓣,是少數實例之一。

在莫高窟唐第二期壁畫中,部分佛座采用正卷立體化蓮瓣表現,第二期以后該形式趨于少見。其中唐貞觀十六年(642)第220窟,較早出現正卷立體化蓮瓣,其藝術風格和題材與都城長安關系密切。第220窟北壁藥師經變七佛足下各繪蓮座,其中東起第二、四、六身立佛的蓮座底部均為開敷的蓮花(圖3)。蓮瓣前端向上翹起后,再各分作三瓣向外卷起,是十分典型的正卷立體化蓮瓣。東起第五佛華蓋下層蓮花花瓣形式與之雷同,而華蓋中層另繪一朵較小的蓮花,蓮瓣同樣為前端翹起的立體形式,但無前端分瓣后向外卷起之細部表現,僅有連弧形式。

第220窟之后,第二期第331、321等窟說法圖佛座所繪立體化蓮瓣,形式多與第220窟北壁東起第五佛華蓋中層蓮瓣相似(圖4)。有趣的是,第321窟東壁南側上部說法圖主尊佛座上層繪仰蓮瓣,表層另有前端向外卷起的正卷立體化蓮瓣(圖5)。與此類似的形式見于第329窟北壁凈土經變的寶池,池中所繪部分蓮蕾表層花瓣向外卷起(圖6),試圖表現蓮花即將綻放的狀態。

(三)寶相花中正卷立體化蓮瓣與唐兩京地區的關系

前述貞觀年間莫高窟第220窟壁畫佛座立體化蓮瓣的表現,在同時期兩京地區亦有類似實例。其一見于龍門賓陽南洞北壁立佛龕(圖7),立佛臺座為覆蓮形式,蓮瓣腹部填充圓花紋,前端作五分弧形且翹起,整體呈現扁平視覺效果。此龕南鄰貞觀二十三年(649)崔貴太龕,北鄰貞觀二十二年(648)“河南縣思順坊老幼等”造彌勒龕,推測也是雕刻于貞觀年間。其二見于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貞觀二十一年(647)房玄齡造玉佛像臺座(圖8),覆蓮瓣前端卷起,但受雕刻材料和技法限制,石刻臺座中瓣尖上翹卷起后緊貼蓮瓣腹部,不同于敦煌壁畫中瓣尖翹起后呈向外張開。

貞觀以后,正卷立體化蓮瓣組成的寶相花在兩京地區大為流行。洛陽一帶主要見于龍門石窟,奉先寺主尊及脅侍菩薩頭光、臺座裝飾尤其具有代表性。主尊盧舍那佛頭光蓮瓣翹起后緊貼瓣腹,瓣尖作三分弧形(圖9)。臺座蓮瓣前端與房玄齡造玉佛像臺座蓮瓣一致,且更具立體感(圖10)。奉先寺之營建,于咸亨三年(672)得武則天“助脂粉錢兩萬貫”,于上元二年(675)完工。與奉先寺年代相近的諸多龍門龕像均表現了正卷立體化蓮瓣,如潛溪寺洞主尊頭光(655—661年)[8]、清明寺洞主尊佛座(670—674年)[8]186、惠簡洞主尊倚坐佛頭光(673年完工)[8]189、萬佛洞主尊及脅侍像臺座(680年完工)、擂鼓臺第4窟主尊及二脅侍菩薩頭光、擂鼓臺第3窟主室方壇后面線刻紋飾等(完工于武則天時期)[9-10]。

值得注意的是,奉先寺、惠簡洞、萬佛洞等都與皇室或權貴關系密切,或可說明正卷立體化蓮瓣紋樣其時頗受上流社會喜愛,因而得以廣泛使用。既往研究表明,龍門石窟唐代造像深受長安佛教造像影響,裝飾紋樣也是如此。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勸修寺繡帳(圖11),肥田路美認為很有可能出自唐高宗后期至武則天時期(7世紀后半葉)的宮廷專門化作坊,反映了初唐后段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一帶的“中央畫風”[11]。此繡帳主尊倚坐佛身后設與惠簡洞、擂鼓臺第4窟主尊相似的佛座背屏,在背屏方格裝飾內表現了前端作三分弧形式正卷立體化蓮瓣。蓮瓣細部表現則與前述實例略有不同,其前部鈍平且整體翹起,內斂而分出三弧,頂部內凹而使蓮瓣整體略呈m形。這種細部表現與莫高窟第329窟西壁主尊頭光、藻井寶相花中所繪蓮瓣完全一致,表明該窟與唐代長安一帶密切關聯。

漢文化地區最早表現正卷立體化蓮瓣的實例見于彬縣大佛頭光內層裝飾(圖12),其卷起的前端部分不作三分弧形,而呈現斧鉞形(一弧形),花瓣內填充圓花紋樣,則與勸修寺繡帳所見類似。大佛背光左下角刻銘文“大唐貞觀二年(628)十月三日造”,也就是說正卷立體化蓮瓣在關中出現時間不晚于貞觀早期。彬縣大佛位于唐長安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基本能夠反映長安的藝術風格[12]。這一方面說明正卷立體化蓮瓣可能于貞觀早期已經在長安一帶使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向河西走廊傳播的跡象。

二 卷草等紋樣中所見正卷立體化蓮瓣

在莫高窟唐前期第二期洞窟,正卷立體化蓮瓣不僅用作寶相花的花瓣表現,亦被抽離出來與栓形花等穿插形成新的組合紋樣,以瓣代花,頻繁出現于卷草紋樣帶及華蓋等裝飾中;同時,其原始的花瓣意義的形式仍在部分洞窟中得以延續,并在唐前期第三期時成為主流,影響及于五代。

(一)以瓣代花的正卷立體化蓮瓣

所謂以瓣代花,即將蓮花中的蓮瓣抽離出來,以花瓣代表完整的花朵,具體形式大體有三種:一是在單個立體蓮瓣根部承接花萼(或花萼狀葉片)、花莖,頂部和兩側分別插附栓形花,可稱之為基本型;二是在基本型基礎上,立體化蓮瓣增加為并列兩片或簡單堆疊起來的三片,可稱之為堆疊型;三是立體化蓮瓣縮小并被對葉形花等包裹起來,可稱之為組合型。

1. 基本型

第220窟北、南、東壁經變畫上沿均繪帶狀卷草紋飾。其中北壁紋飾帶西段、東壁紋飾帶南段見有前述以單個蓮瓣為主體的花枝(圖表2:1),花瓣背部施以青綠色,頗具立體感。蓮瓣內部、頂部分別安插栓形花,整體以卷葉狀花萼承托。此形式普遍見于20余個唐前期第二期洞窟,蓮瓣所附栓形花的數量和位置略有差異。其作為卷草的花枝,不僅用以裝飾四壁上沿、西龕邊沿,也出現在經變畫、說法圖的華蓋、花柱等裝飾中(圖表2:2)。

此基本型見有兩種異化形式。其一,在蓮瓣兩內側分別生出向內卷曲的葉狀物,較典型者見于第334、321窟(圖表2:4—5)。前述房玄齡造玉佛像臺座蓮瓣為此形式的雛形(見圖8)。其二,插附在蓮瓣頂部及兩側的栓形花異化為尖狀葉,較典型者見于第329、340窟(圖表2:7—8)。

2. 堆疊型

第220窟北壁上沿帶狀卷草裝飾西段,出現由立體蓮瓣呈品字或倒品字形堆疊而成的卷草花枝,蓮瓣間插附四至六枚栓形花(圖表2:10)。此型在唐前期第二期有所流行,還有兩瓣蓮瓣并列等組成形式(圖表2:11)。

3. 組合型

在卷草紋樣中,以正卷立體化蓮瓣與對葉形紋樣的組合為典型。多數表現為對葉形花將正卷立體化蓮瓣包裹起來,作為卷草的花枝。此形式在第220、329、386、338等窟均可見到(圖表2:13—14)。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以瓣代花諸形式在唐前期第二期之初的第220窟均已出現,而第一期洞窟尚未流行正卷立體化蓮瓣,這也大體印證了學界認為第220窟直接受到中原地區影響的觀點[13]。推測在唐兩京地區同時期的卷草紋樣中,正卷立體化蓮瓣同樣是流行元素之一。現存長安、洛陽一帶卷草裝飾實例,以墓葬出土墓志蓋邊飾雕刻居多(圖表2:3、6、9、12、15)。筆者整理所得刻有以瓣代花正卷立體蓮瓣的22件紀年墓墓志蓋,其中咸亨、上元年間(670—676)墓11件,垂拱至神龍年間(685—707)墓8件。此后以瓣代花形式明顯減少,僅有零星實例(表1),而作為花瓣或卷草葉之實例增多。對比莫高窟以瓣代花實例主要流行于唐前期第二期的情況,亦即唐中宗與武則天時期,可知其與兩京地區同步發展。

(二)作為花瓣或卷草葉的正卷立體化蓮瓣

第220窟卷草裝飾中也繪有表現蓮瓣原形的正卷立體化蓮瓣,而部分前端分出三弧且翻轉翹起的卷草葉,可能由立體化蓮瓣拉伸變形而成。前者以南壁西方凈土經變主尊華蓋為例(圖13),其中部桃形草枝內繪花朵一枚,中心花蕊為栓形花,正面繪有一枚向外翻卷、頂分三弧的正卷立體化蓮瓣,兩側各繪有一枚前端分作三弧的花瓣,應視為側面觀的正卷立體化蓮瓣。

營建于景龍年間(707—710)的第217窟是第三期初期洞窟,四壁上沿紋飾帶及西龕,以及南壁部分尊像的頭光、身光內均為卷草紋樣,枝蔓表現大體有正面觀的滿開花朵和側面觀的半開花朵兩種。其中滿開花朵的立體化花瓣較為典型,正如第220窟所見,該紋樣此處雖作為花瓣表現,但其形式亦花亦葉,存在模糊之處。

第217窟出現的這種新卷草紋樣,形式與神龍二年(706)的懿德太子墓、景云二年(711)的章懷太子墓、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武惠妃墓所見大體相同。以懿德太子墓為例,石門、石槨內外線刻大量精美卷草紋飾,其中局部與第217窟所繪極為相似[14]。顯然,敦煌唐前期第三期洞窟中的新卷草紋樣來自長安一帶,甚或是依照長安傳來的稿本所繪。由懿德太子墓紋飾所見,前期流行的以瓣代花形式雖仍在使用(圖14),但僅零星出現。此時的主流形式中,正卷立體化蓮瓣回歸花瓣屬性,這一點在半側面觀的花朵中顯而易見[14]74。其重層乃至多層花瓣、花瓣前端分弧等特點,很可能受當時風行兩京地區的牡丹花的影響。

此種卷草紋樣在敦煌流傳彌久。第217窟之后,盛唐第133、148、144窟,中唐第197、159、237、158窟,乃至五代時期的榆林窟第16窟等洞窟均可見到。

三 正卷立體化蓮瓣的來源

前文論及彬縣大佛頭光內層正卷立體化蓮瓣為漢文化地區最早的實例,翹起的前端呈斧鉞形,而非連弧形式,與隨后唐兩京地區所見實例存在一定的差異。不過,沿絲綢之路西行,在焉耆卻能見到與之類似的實例。1907年,斯坦因在今新疆巴音郭楞州七個星佛寺遺址采集到一件造像底座,表面浮塑精美的花卉裝飾(圖15)。中央瓶狀物應為石榴,兩側各有四枚卷曲的茛苕葉向外舒展開來,在石榴內側浮塑一枚向上舒展的葉片,葉片前端卷曲呈斧鉞形,與彬縣大佛蓮瓣前端類似。石榴下方另有一枚前端卷曲的葉片,位于葉叢中央的石榴呈現花蕊般立體感。此臺座的制作年代約在6—8世紀,不能排除其與彬縣大佛同時期甚至更早的可能性。雖然無法據之判斷兩者的流傳關系,但由七個星佛寺臺座紋樣可知,彬縣大佛頭光所見前端翹起的蓮瓣很可能源于前端卷曲的茛苕葉。前文所論房玄齡造像佛座之蓮瓣腹部邊緣,均雕刻三四個向內的指狀突起(見圖8),可能尚保留了茛苕葉的部分特征,而前述立體化蓮瓣基本型的第一種異化形式也正是基于此而產生。

這一判斷可由墓葬相關材料進一步證實。唐昭陵顯慶四年(659)尉遲敬德墓志蓋四周雕刻精美卷草裝飾[15],卷草根部結節上部刻一枚前端分三弧并向下翻卷的葉片,與本文所論的立體化蓮瓣十分相似。與之類似的實例還見于寧夏固原出土顯慶三年(658)史道洛墓志蓋[16],其形式與正卷立體化蓮瓣更為接近。然而,尉遲敬德墓志蓋上此紋樣表現似葉而非花,尤其下部兩側生出對稱的兩枚葉片,葉片邊緣同樣為連弧形,前端向下卷曲。這種形式不禁令人聯想到犍陀羅藝術中極為常見的科林斯式柱頭[17]。其側面觀的茛苕葉正如尉遲敬德墓志蓋卷草根部兩側向下卷曲的葉片,而正面觀的茛苕葉又與該志蓋向下翻卷的葉片相似。當然,由犍陀羅藝術中的形式到初唐正卷立體化蓮瓣,其間歷經了不同地域文化的流轉和類似形式的雜糅,細部特征乃至表現的內涵已經各異其趣。

四 小 結

縱觀正卷立體化蓮瓣的發展過程,這種紋樣在漢地的流行可能始于唐貞觀初年,初期似乎主要作為蓮花花瓣使用于尊像臺座、頭光以及其他寶相花裝飾中。同時,這種蓮瓣也被抽離出來,以瓣代花作為卷草的花枝表現,并出現堆疊型、組合型等多種形式,花瓣細部也發展出一些異化特征。其在唐高宗至武則天時期的兩京地區極為流行,這不僅體現在龍門奉先寺、惠簡洞等一批佛教造像中,也見于唐兩京地區墓葬志蓋、棺槨、墓門等雕刻。武周以后,正卷立體化蓮瓣實例減少,其內涵逐漸回歸至表現花瓣,以瓣代花的形式不再流行。

在唐前期的敦煌,正卷立體化蓮瓣呈現出與兩京地區同步發展的態勢。自唐第二期洞窟開始,以第220窟為代表,正卷立體化蓮瓣的各種形式一并出現,并廣泛使用于第二期諸窟,其中以瓣代花的卷草花枝尤為流行。進入第三期后,以瓣代花形式不再流行,正卷立體化蓮瓣亦花亦葉,多作為卷草中的花瓣或草葉表現。與中原地區不同的是,從現有實例來看,該紋樣在敦煌一直延續使用至五代時期,或與中唐以后敦煌孤懸一隅有關。

作為頗具時代色彩的裝飾紋樣,正卷立體化蓮瓣對朝鮮半島和日本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朝鮮半島實例,見于韓國慶州芬皇寺遺址出土瓦當[18]。芬皇寺為新羅第二十六代王善德女王(632—647年在位)建立的寺院。該瓦當可能是寺院盛期或修繕時所用。日本相關實例,見于法隆寺金堂北壁所繪說法圖主尊背屏及天井等處[19],可謂影響深遠。

此外,依據樊錦詩等學者洞窟分期成果,莫高窟第329窟為唐代第一期開鑿、第二期完成的洞窟。類似第329窟這種西壁開敞口深龕的洞窟形制,在第二期洞窟中大量使用,而第一期僅有第329窟一例,亦即該窟形制似更接近第二期。八木春生先生討論大畫幅經變畫從初唐到盛唐的發展過程后,也認為第329窟經變畫的形式可能在第220窟之后,位于唐第二期[5]91。本文基于對正卷立體化蓮瓣紋樣之分析,認為第329窟開鑿于第二期的可能性更大。

參考文獻:

[1] 林良一. 仏教美術の裝飾文様-7-蓮華-4[J].仏教藝術,1974(第106號):64-85.

[2] 薄小瑩. 敦煌莫高窟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裝飾圖案[G]//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5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3]岡田健.龍門石窟初唐造像論:その三 後期[J]. 仏教藝術,1991(第196號):93-119.

[4]陳振旺. 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圖案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18.

[5]八木春生. 中國仏教美術の展開:唐代前期を中心に[M]. 京都:法藏館,2019:188.

[6]姚瑤. 初唐時期龍門石窟中同莖蓮花座初探[J]. 中國美術研究,2015(3):42-55.

[7]賀世哲. 敦煌石窟全集:法華經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4-55,圖43.

[8]溫玉成. 龍門唐窟排年[M]//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82.

[9]龍門石窟研究院,等. 龍門石窟考古報告:東山擂鼓臺區(伍)[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04.

[10]李崇峰. 龍門石窟唐代窟龕分期試論:以大型窟龕為例[G]//石窟寺研究:第4輯.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140.

[11]肥田路美.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刺繡《釋迦說法圖》的制作地和主題[G]//李靜杰,譯. 藝術與科學:卷11.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17-131.

[12]常青. 彬縣大佛寺造像藝術[M]. 北京:現代出版社,1998:11.

[13]八木春生. 敦煌莫高窟第二二〇窟に関する一考察[J].仏教藝術,2012(第324號):9-41.

[14]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館. 唐懿德太子墓發掘報告[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94.

[15]昭陵博物館. 昭陵墓志紋飾圖案[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拓片15-1.

[16]原州聯合考古隊. 唐史道洛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圖67.

[17]J.Bartheux,Les Fouilles de Haa I.Stūpas et sites. Tex-tes et dessins[M]. Psris:ditions dart et dlustoire,1933:21,fig.4.

[18]佐伯啓造. 綜合故瓦研究[M]. 京都:內外出版印刷會社,1938:圖7.

[19]石田茂作,龜田孜. 法隆寺[M].東京:朝日新聞社,196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毛片在线|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午夜不卡视频|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swag国产精品| 亚欧美国产综合| h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13页|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综合网站|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日韩AV无码一区|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女人18毛片久久|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色站| 中文字幕 91|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欧美天堂久久|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伊人激情综合| 日韩精品资源|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无码内射在线| 黄色片中文字幕| 91精品网站|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99视频在线免费| 久久女人网| 国产在线日本|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30p|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911亚洲精品|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日韩色图区| 国产网站免费| 婷婷色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亚洲精品91|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