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
摘要:現階段我國馬鈴薯生產的關鍵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本文從從馬鈴薯農機與農藝融合角度出發,針對馬鈴薯機械化生產過程中的整地、播種、中耕、植保、收獲等環節,編寫了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集成應用。
關鍵詞:馬鈴薯;機械化;集成應用
0? 引言
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主要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稻谷、玉米。其性喜冷涼,耐旱、耐寒、耐瘠薄,適應性廣,產量高(主產區平均達2000kg/667㎡),種植相對容易。主產區為內蒙古、貴州、甘肅、四川、云南、重慶。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農村人口減少,勞動力成本的升高,規模化種植馬鈴薯,必然依靠機械化,本文從馬鈴薯機械化種植環節出發,梳理了馬鈴薯在實際機械化種植過程中技術應用。
1? 前期準備
1.1? 種薯準備
為提高馬鈴薯產量,一般在定植前20d對脫毒種薯進行催芽(利用小種薯整薯播種的馬鈴薯一般不用進行催芽,而是直接“曬種”),進而達到防病豐產。將消毒的刀具將經過催芽后的種薯切成方形小塊,每塊大小約40g左右,且每塊塊莖上至少保證有一個芽眼,切好后的種薯塊莖用小灰干拌或多菌靈粉劑1:200倍對水浸種進行殺菌消毒,即可進行定植。
1.2? 機械化整地
馬鈴薯喜光,宜種植于表土深厚、結構疏松、排水良好沙質土壤中,其種植模式分為平作和壟作。其中,壟作分為平播起壟和壟上直播,具有土壤不易板結且便于中耕及增產增收等諸多優點[1]。其理想的壟內高度為16~18cm,因此,在整地過程中,可采用深松機對種植區域進行深松,深松深度要達到35~40cm之間,深松過后常采用耕深在30cm左右的旋耕機將土壤進行充分細碎 ,然后再使用平地機械將種植地塊進行平整,以便于起壟。
2? 機械化生產
馬鈴薯規模化種植要實現高產,應遵循高壟淺播的原則,一是使得出苗快、出苗齊;二是便于兩次中耕,減少雜草;三是有利于多雨季節的排水暢通,不使田塊因高濕度出現病害;四是有利于薯塊的膨大、高產。
2.1? 機械化種植
馬鈴薯的種植包含開溝、施肥、播種、覆土、起壟五個環節。傳統耕作方式五個種植環節耗費大量人力,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現階段,國內研發了集旋耕、施肥、播種、覆土、起壟、于一體的馬鈴薯播種機,能滿足大壟雙行于雙壟四行播種,一次性完成馬鈴薯種植的五個環節,在北方還集成有地膜覆蓋、鋪設滴灌帶等功能。馬鈴薯機械化種植珠距主要在19~33cm之間,播種量在150~200kg/667m2之間。現如今,隨著拖拉機輔助駕駛系統的普及,馬鈴薯機械化種植過程中,拖拉機行走直線度誤差控制在±2cm左右,使得馬鈴薯的種植起壟更加筆直,減輕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了土地的浪費,更有利于通風,且在后期中耕培土、植保、收獲環節便于機械對行,降低了機械化作業過程中的損耗,有利于馬鈴薯的增產。
2.2? 中耕培土
中耕主指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松表層土壤,增加土壤通氣性、提高低溫,促進微生物活動、去除雜草、促使根系伸展、調解土壤水分狀況。馬鈴薯的中耕一般結合培土進行,以增厚土層、壓埋雜草,減少水分蒸發,起到蓄水保墑作用,同時還可改善土壤的形狀,消除土壤板結增加透氣性,促進馬鈴薯高產、穩產。馬鈴薯的中耕要求,盡早中耕,耕深要深。早中耕,指在馬鈴薯現蕾前期進行中耕,避免開花或封行后進行中耕,損傷花枝,使得馬鈴薯減產;耕深要深,是指,深耕深,有利于增加培土厚度,從而消除雜草,減少除草劑的使用。原則上,在不埋苗的情況下盡可能的進行厚培土。
2.3? 馬鈴薯植保
馬鈴薯的植保,主要是對馬鈴薯的病蟲害進行防治,其綜合防治是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地下病蟲,主要在前期整地環節進行處理,或在塊莖上進行熟石灰的涂抹,起到防蟲殺菌的功效,再者就是晚疫病的預防。傳統的人工背負式植保機械藥物的噴灑不夠均勻,且勞動強度大。目前,主要采用拖拉機牽引式植保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及無人植保機。其作業效率高,省時、省力,深受農戶喜歡。
2.4? 馬鈴薯收獲
塊莖類農作物一般在收獲前需進行殺秧處理[2]。在馬鈴薯收獲前2~3d,通過殺秧機械將馬鈴薯莖稈進行切碎,并將切碎的秧葉、雜草分流至兩側壟溝,使得土壤水分蒸發,便于在收獲時塊莖不帶泥土。目前,國內規模化種植但未成片的馬鈴薯的收獲,均采用分段式收獲,由挖掘鏟將馬鈴薯塊莖挖出,經格柵式振動輸送分離機構,在抖動傳輸的過程中將馬鈴薯與土壤進行分離,并將馬鈴薯輸送至收獲機的后方,其取代了人工挖掘馬鈴薯塊莖的環節,其收凈率大于99%,破皮率小于1%,作業效率約在0.23hm2/h,但人工撿拾還有待機械來替代。
3? 結語
現階段,我國馬鈴薯機械化種植,關鍵環節僅解決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機具的研發任然任重道遠。在種薯準備環節如能控制小種薯的大小,使其在播種環節成本與切塊種薯相差不大,則能極大的節省人工,從而降低成本;亦或利用機械化對大種薯進行切塊,拌種,用來替換人工,從而節約成本;在種植環節種薯距離壟面的高度現如今還不能達到精確的位置,肥料的施用量不能精準控制等;在植保環節,田間的作物生長情況,病蟲害情況尚不能數據化,致使在植保過程種不能實現變量施肥與精準植保;在收獲環節,馬鈴薯塊莖的撿拾,依舊難實現機械化。
參考文獻
[1] 高幼華.大壟雙行整薯種植行距及密度對馬鈴薯農藝形狀及產量的影響[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5.
[2] 魏忠彩,李學強,張宇帆,等.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研究進展[J].農機化研究,2017,3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