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彰
摘要:近年來,農業種植技術不斷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相關農業技術人員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從而提高農業種植產量,以便于農戶能夠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本文主要介紹了農田白色污染的概述,并且對于塑料薄膜在種植業的應用與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效果做出分析,介紹了可降解地膜技術,結合該技術在使用階段的效益分析,確定可降解地膜有益于農業生產。
關鍵詞:可降解地膜;白色污染;種植業;效益
0? 引言
現階段科學技術發展,在農業種植階段,會產生一定數量的白色污染,這種白色污染的類型主要為地膜。這種白色污染對于農業種植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需要施工技術人員提高重視,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在兼顧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將綠色環保理念應用于農業種植中,有利于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1? 農田白色污染概述
目前,很多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使用,需要使用地膜技術,對于促進農作物高產有著重要作用。在現階段農業種植階段,如果不能夠及時處理這些地膜殘留物,將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白色污染”。農田白色污染主要成分為地膜等一些不易降解的塑料制品,這些污染物會直接作用于農作物根系,造成當前農業種植效率不高,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會影響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沙化[1]。
2? 塑料薄膜對于農業生產的破壞作用
至于地膜污染對于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主要從五個方面來進行講述,分別是環境污染、土壤環境惡化、影響農業種植活動、危害牲畜以及會造成化學污染。
其中環境污染是現階段農業生產中,大量的殘留污染物隨意擺放在農業種植區域,不僅嚴重影響周邊環境,還會造成一定的污染。至于土壤環境惡化,主要是由于這種地膜難以分解,將會在農業生產中,不斷積累,從而嚴重影響當前地質環境,還會造成土地自身性能改變,不利于農業生產有序進行。大量殘留的污染物匯聚在土壤中,將會造成當前耕地質量惡化,造成植物的根系透氣性與透水性降低,嚴重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還會造成環境的惡化[2]。
3? 利用可降解地膜解決農田白色污染
目前,農業生產階段,相關技術人員重視可降解地膜技術的應用,改變以往地膜的性能,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自行降解,避免對周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緩解農業種植階段殘破且不可降解的地膜對于土壤的破壞作用,從而改善當前農業種植工作質量,以便于當前農業種植活動中,技術人員使用可降解地膜來解決當前農業白色污染。這種可降解的地膜在制作階段,需要使用一些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發揮傳統地膜的重要作用,參與農業種植活動,對于農作物的生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農業種植活動中,使用可降解地膜,能夠在植物生產階段自行降解,通常當年內完成全部降解,不會殘留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影響到當前農業生產。
在實驗階段,技術人員需要重視對周邊基礎資料的收集,主要包括海拔點的相關信息、土壤諸多數據與農藝措施。參與實驗的人員重視對環境的有效處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將不同的實驗環境劃分為不同的實驗地塊,并且保持整體面積不小于1m。在現階段測試中,實驗人員主要進行以下四種實驗,綜合評價當前可降解地膜與普通地膜之間的區別。
這四種實驗分別是作物生長情況、地膜降解情況、降解性能測試與環境安全影響評價。
在實驗中,技術人員需要對不同實驗區域進行專人負責,確保能夠獲得較為合理的正確數據。
當前農業種植中,這種可降解的地膜主要依靠土壤中的微生物進行降解,能夠發揮自身重要作用,土壤中微生物能夠對這些高分子化合物進行分解,將其作為微生物繁殖的能量,以供微生物消耗,將這些高分子化合物轉化為二氧化碳與水,對于農業生產有著積極作用。同時,種植技術人員還可以通過對降解助劑的比例調節,能夠確定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時間,對于農業種植有著積極意義。
例如:在農業種植階段,農業種植人員通過對可降解地膜“光分解”活動的調節,添加了一定比例的降解助劑,能夠在該地膜鋪設兩個月后,完成大部分降解,至于其他部分,將會隨著微生物的消耗,為土壤積累肥力,通常這種殘留的可降解地膜會在來年春季之前,完成全部降解。合理開展實驗,對于可降解地膜的性能進行科學評價。
4? 效益分析
在農業種植階段,這種可降解地膜成本高于傳統地膜成本的15%,按照目前市場價格,每畝的費用將會增加費用8元。過去,農業種植人員還需要使用人工來對土地中殘留的地膜進行回收,在這種情況下,每畝地膜回收人工費用在10元左右,如果使用可降解地膜,可以減免后期地膜回收階段需要人工回收殘破地膜的工序,有效降低種植成本。
5? 結論
在農業種植階段,使用可降解地膜能夠有效解決農田白色污染,降低地膜等廢棄物對于土壤的危害,促進農業種植效率的提升,同時,農業技術人員可以使用可降解地膜用于農業種植中,緩解當前農業種植階段存在的問題。并且這種可降解的地膜能夠在當年完成全部降解,減少對土壤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雷蕾,湯秋香.可降解地膜推廣應用的影響因子分析[J].農業展望,2020,16(8):128-133.
[2] 唐文雪,馬忠明.可降解地膜對玉米生長發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9(9):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