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少紅
摘要:為提升水稻農作物的產量,提出合理應用水稻秸稈還田方式方法,進而最大限度的提升高產栽培技術水平。文章在闡述秸稈還田優勢的基礎上,對水稻秸稈還田以后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方法進行較詳細探究,需要參照水稻秸稈還田以后的分解及養分釋放規律,有針對性的調整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希望能和廣大種植農戶分享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方法,提升作物產量,提升經濟收入水平。
關鍵詞:水秸稈還田;水稻栽培;高產栽培;技術方法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全國水稻播種面積在糧食作物總面積中所占比例約25%,稻谷產量在糧食總產量中占50%左右。稻米營養價值較高,內含淀粉77.6%、蛋白質7.3%(優質米能達到15%)、粗纖維0.3%、灰分0.8%。我國2/3人口將稻米作為主糧,廣西100%人口以稻米為主糧。廣西從南到北均可以種植雙季稻,據不完全統計[1],2018年廣西稻谷種植面積就已經達到了5799千hm2,且近幾年有不斷增長的趨勢。伴隨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水稻秸稈還田比例也逐年上升,加強秸稈還田后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是提升稻米產量的重要舉措之一。
1? 簡述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為當下國家高度重視的一項增產措施,其不僅能規避過往秸稈焚燒導致的大氣污染問題,還有較強的增肥、增產作用。 既往有研究及實踐表明,秸稈還田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優化土壤結構,提升土壤疏松性,增加孔隙度,減輕容量,對激活微生物活性與農作物根系發育過程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2]。秸稈還田舉措起到的增肥增產作用是十分顯著的,通常能增產5%~10%,但實踐中如果操作方法不當,很可能會造成土壤內病菌增多,加重作物病害,引起缺苗、僵苗等狀況。
2? 秸稈還田后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2.1? 培育壯秧
來賓市興賓區的地形地貌主要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山地占比最高,其次為丘陵、平原。氣候溫暖,雨水與光照充足。但寒冷地區春天氣候偏涼,秸稈分解過程中爭奪氮氣,對秧苗生長狀態形成不良影響。針對以上情況,應從培育壯秧著手,提高秧苗質量。(1)選定合適時期浸種與均勻播種,均勻播種的流程可以做出如下概述[3]:整齊鋪盤→鋪好營養土→適時適度澆水或洇水→均勻播種→蓋上適量覆土;(2)利用水稻肥床旱育壯秧:具體是在肥沃苗床之上,合理應用旱育秧壯秧劑,利用旱育旱管方式,培育出秧苗形體健壯、根系發育能力及抗逆性強的秧苗。
2.2? 科學密植
采用精確定量栽培方法,具體是結合不同品種屬性、稻作方法,在播種期、對播種數量、栽插時間及規格、基本苗數目、灌水等方面均要實現準確定量。為實現高產栽培,建議種植農戶采用插秧機械方法,按照一定規格要求把秧苗栽插至稻田內,并配合使用適宜的肥水管理方法保障水稻高產、高質、高效等。
2.3? 施肥方法
秸稈還田以后,針對稻田的具體施肥量與比例,應結合本地土壤條件設定。地區土壤類型以磚紅壤、赤紅壤、紅壤等為主,應結合土壤主要成分構成合理配置氮、磷、鉀肥,遵照基肥充足、蘗肥快速的施肥原則。
施肥純量以150~205kg/hm?為宜,N,P,K比例控制為1:0.5:(0.4~0.5)。硫酸二氨按80~115kg/hm?施用;用量50~60kg/hm?,將其均用作基肥,在整地粗耙以后,混合均勻撤施并整平。
鉀肥60%~70%作為基肥,選氯化鉀作為鉀肥主要肥料,用量50~60kg/hm?為宜;30%~40%和尿素相結合作為調節肥或者穗肥,硫酸鉀為輔40~60kg/hm? 。
氮肥中尿素為主60~90kg/hm?,在全年用氮量中所占比例約為50%,全施進有助于秸稈分解需肥與緩解水稻不同生育期對氮的需求。蕖肥配比如下:尿素37.5~51.5kg/hm?+硫酸銨30.0~36.5kg/hm?,在全年用氮量占比以40%為宜,返青以后快速施用[4]。為水稻有效分蕖高峰與需氮高峰時期,此時秸稈分解也需要固定有效氮去調整C/N比例均衡的時段,故而建議 分蕖期肥量的施用量比常規施肥增加10%速效氮肥。針對調節肥與穗肥,尿素用量為15.0~21.5kg/hm?,在全年氮用量占比為10%,6月下旬秸稈會分解并釋放出較多養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抵達釋放高峰,建議種植戶在7月上旬前后的時間密切觀察田間稻葉顏色,若葉片褪色變淺顯,則要把前期規劃使用的穗肥提前改用為調節肥施入,若葉色無異常,則建議在倒數2葉露尖長出50%時施加穗肥。
2.4? 科學灌溉,適時烤田
水稻移栽5~10d后,采用干濕交替法管理水漿,要做到勤灌勤排,維持濕潤狀態,高溫季節通過灌深水護苗,規避秧苗發生枯萎情況,提升活苗的返青率。因秸稈還田熟化釋放養分階段也會形成有機酸、硫化氫等物質,易對水稻根形成毒害作用,通常建議連續泡水1~2d,通氣2~3d。廣西冬短夏長,年平均氣溫16~23℃,以均溫來衡量,夏季長達4~5個月。在氣溫偏高的節氣中,稻田內氣泡量顯著增多,此時要適當減短泡水時長。返青以后應盡早排水擱田,淺水勤灌,干濕交替,通過加強通氣去提升稻田間的氧氣含量,促進毒素排出及根系發育過程[5]。到分蘗盛期夠苗時,利用輕曬或多露田的形式進行烤田,借此方式去減少無效分蘗數,對根系生長過程也起到良性促進作用,有助于實現稈粗穗大。齊穗以后重點是加強早衰情況的預防,稻田宜做到干濕交替灌溉,整體提升植株的生命力。收獲前10d左右斷水,有助于提升結實率與千粒重,提高田間的干燥程度,為機械快速收割創造便利條件,減少稻谷內水分含量。
2.5? 綜合防治病蟲害
堅持綠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參照本地植保部門對水稻病蟲害作出的預測預報,適時在田間噴灑適量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將病蟲害形成的危害降至最低,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可以在田埂旁栽種芝麻、毛豆等作物,提高蟲害的天敵;在適當部位安設太陽能滅蟲燈,用于誘補螟蟲、稻飛虱等;在稻田內放養20日齡的小鴨子20~28只/hm2,水稻破口時將鴨子移出稻田,利用鴨子取食等活動,降低螟蟲、福壽螺等病蟲害發生率。
水稻分蘗期可以噴灑1250~14500ml/hm?春雷霉素,用于防治葉瘟,孕穗期加大紋枯病的防治力度,可以施用20% 600~700g/hm?井岡霉素,破口期防治的病害以白葉枯病為主,齊穗期噴灑950~1150g/hm?稻瘟靈乳油區防治瘟病[6]。通過用藥方法防治水稻生長各期的病蟲害時,應盡量不要重復投用同一種農藥,以防提升病蟲害的耐藥性,噴藥過程中種植戶也要做好自身防護,以避免出現農藥中毒情況。
2.6? 適時收獲
當稻谷植株大部分葉片由綠變黃,稻穗失去綠色,穗中部變成黃色,稻籽飽滿,籽粒堅硬并變成黃色即可收獲,建議機械收割方式收割,粉碎秸稈可直接還田。收獲后的稻谷含水量往往偏高,為防止發熱、霉變、產生黃曲霉,應及時將稻谷攤于曬場上晾曬2~4d然后入倉,儲藏倉要做好防鼠、鳥、蟲害等防護措施。
3? 結語
合理采用水稻秸稈還田方法,一方面能有效減少既往露天焚燒秸稈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另一方面還能提升土壤內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地肥力,維持土壤內N,P,K比例平衡,能夠明顯的提高水稻作物的產量,幫助廣大農戶節省種植成本,增加生產效益,為新農村建設朝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方向大步邁進提供更強大支撐。
參考文獻
[1] 劉宇慶,劉燕,楊曉東,等.水稻秸稈還田對稻田土壤肥力影響的試驗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0,38(11):1-3.
[2] 蔣炳伸,沈健林,王娟,等.秸稈還田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及水稻磷吸收[J].水土保持學報,2020,34(6):309-317.
[3] 秦敏君.水稻秸稈還田應用腐熟劑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農家參謀,2020,41(24):76,271.
[4] 朱鳳霞.秸稈還田對水稻病蟲害及產量的影響[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9):51,54.
[5] 張勇健.水稻秸稈還田下化肥減量對油菜產量及效益的影響[J].福建稻麥科技,2020,38(3):30-32.
[6] 楊懷玉,徐廣輝,高鳳云,等.秸稈還田配施秸稈腐熟劑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