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曼
摘要: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應該以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協調好土地與人、環境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解決土地資源矛盾。基于此,本文圍繞著土地整治工作展開討論,探討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重要意義,建立科學、合理的標準,制定完善的評估方案,從中了解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各類問題,便于有針對性的做出改進和完善。
關鍵詞:土地整治;可持續性;標準;評估方法
0? 引言
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主要以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條件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為目標,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形成和諧的人和土地關系。為了實現土地整治的可持續性,需要按照嚴格的標準,平穩、有序的展開各項工作,獲得良好的土地整治效果,充分滿足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對于土地整治的需求,應用科學的管理辦法,對于整治方式進行改進、創新。制定完善的整治標準,對于土地整治可持續性進行評估
1? 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標準
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標準,應該從現實情況出發,主要側重于土地的使用與生產、災害預防、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了解土地與人、環境之間的關系,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1.1? 土地利用率和生產能力的提升
制定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標準,需要密切關注土地的利用率及其生產能力。通過荒廢土地資源(廢棄的房屋、工礦、溝渠等)、被破壞土地資源的整治,重新進行規劃利用,經過復墾、微改造后,增加耕地面積。根據土地的土質、肥力,對于其用途進行科學規劃、安排,合理予以使用,進而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通過地力培育,能夠恢復土地的生產能力??紤]到影響土地生產能力的各類因素,如氣溫、光照、降水等。遼寧省朝陽縣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對耕地進行平整、改良的基礎上,加強了灌溉排水設施、田間生產道路的建設,通過改善生產條件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土地保持良好的生產能力,充分凸顯了土地整治的可持續性。
1.2? 災害抵御能力
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對于土地生產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土地對于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影響著土地的生產能力。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需要重視自然災害的預防。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為土地配備功能完善的灌溉和排水系統,可以有效應對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土地的災害防御能力的提升,對于實現土地整治可持續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3? 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能力的同時,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考慮到土地整治對于區域水環境、土壤生態的影響。在進行土地整治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具體了解區域的水文環境,在滿足土地灌溉需求的基礎上,合理進行水資源的分配。土地的整治,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經濟效益,盡可能避免改變自然生態。圍繞著區域的耕地、水源及林木資源,從整體出發,考慮到相互之間的影響,制定完善的規劃方案。生態環境的良好保護是實現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重要基礎[1]。
2? 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評估方法
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的特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多樣,構成內容較為廣泛,與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評估,則是為了更加客觀、真實的反映出土地的使用情況,判斷土地利用、生產的主要趨勢,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2.1? 理論基礎
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評估,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進行分析,進而做出系統性的評價。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地域性特征需要得到密切關注。不同地域的土地整治工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評估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過程中,地域性特征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構建評估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各類定量信息。圍繞著土地整治的基本目標,對于評估指標進行細分。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評估,主要從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進而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
2.2? 評估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土地整治可持續性評估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根據研究目的、需要獲取的數據資料,進行評估指標的選取。相關指標能夠反映出研究的目的,同時可以獲取所需的數據資料。針對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建立評估體系的子系統,形成初步的評估方案。在此基礎上,對于評估指標進行進一步篩選,判斷指標選擇是否科學合理。將土地整治與農業生產、水利工程、生態保護緊密聯系起來,同時參考相關專家的意見,進行數理統計,得出最優的評估指標,同時對于評估體系進行結構優化,對于實現土地整治可持續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3? 結論
綜上所述,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為了提高治理效果,提高土地整治的穩定性,需要建立科學的評估標準。土地利用率和生產能力的提升、土地災害抵御能力的增強以及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均是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重要標準。建立系統性、整體性的評估體系,從多個角度、層面進行分析,客觀、準確的對土地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了解土地利用、生產的發展趨勢,能夠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科學的建議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楊靜平.土地整治項目護田坎穩定性分析——以耀州區瑤曲鎮瑤曲等村土地整治項目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