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昱森

2021年5月29日,“華電睿風”首臺6.2兆瓦主控系統國產化風機在華電福清海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成功投運,這是國產風電主控系統在海上風電機組的首次應用,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機組實現了主控系統的自主可控(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3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研究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問題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國平臺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要著眼長遠、兼顧當前,補齊短板、強化弱項,營造創新環境,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在這一背景下,世界178個締約方2016年簽署《巴黎協定》(是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后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其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什么是、為什么要、如何實現?人們圍繞關于“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相關問題引發思考。
碳達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就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不再增長,之后逐步回落。碳達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國家和地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體系優化,調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最終實現二氧化碳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內的產銷平衡,一般來說是通過堅持節能減排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增加森林碳匯等途徑將人類社會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掉,構建一個“零碳社會”。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是指任何會吸收和釋放紅外線輻射并存在大氣中的氣體,因其吸收地面反射的紅外線,形成溫室效應,從而導致全球溫度普遍上漲。《京都議定書》針對6種溫室氣體進行削減,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全球變暖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都有影響,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種分布等。
二氧化碳是我們最熟悉的溫室氣體。按照氣候模擬試驗的結果,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可能造成熱帶擴展,副熱帶、暖熱帶和寒帶縮小,寒溫帶略有增加,草原和荒漠的面積增加,森林的面積減少。
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碳達峰”和“碳中和”發展目標順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利于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循環經濟發展,助推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題,就是研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會議指明了“十四五”期間要重點做好的七方面工作。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工業領域要推進綠色制造,建筑領域要提升節能標準,交通領域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要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反對奢侈浪費,鼓勵綠色出行,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要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進國際規則標準制定,建設綠色絲綢之路。
2021年7月16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中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中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碳是指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是在設定強制性的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并允許進行碳排放配額交易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優化配置碳排放空間資源,為排放實體碳減排提供經濟激勵,是基于市場機制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與行政指令、經濟補貼等減排手段相比,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是低成本、可持續的碳減排政策工具。
“十四五”是實現碳達峰關鍵期、推進碳中和起步期,為幫助公眾進一步認識碳達峰和碳中和,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理論支撐和專業解讀,本刊與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合作,做了本期“特別策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從政策展望、科技支撐、產業結構調整、大氣治理等方面探討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儀式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舉行(新華社記者 程思琪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