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麒敏 曾麒
(作者單位: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
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基于對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趨勢的判斷,明確了我國參與氣候治理頂層設計的指導思想。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了中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與愿景: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
“雙碳”目標的提出,既體現了我國的大國擔當與責任,也是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向世界各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極大提振了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同時也展示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態度與落到實地的行動,體現了我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
在目標的具體部署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中表示,重點行業、企業和地方可率先分批次達峰,鼓勵重點行業領域、地方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目標、制定實施方案;支持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開展近零排放和試點示范;發電行業作為突破口率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消費國,我國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存在強耦合關系,因此重點行業領域的碳減排行動尤為受到關注。本文以鋼鐵、新能源與新基建三大行業領域為例,深入分析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
推動鋼鐵行業低碳發展。我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占全球鋼鐵碳排放總量的60%以上,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2019年全國鋼鐵基礎設施(包括煉焦、燒結、球團、煉鐵和煉鋼設施)鎖定碳排放量為672億噸。鋼鐵行業若要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必須進行科技創新,建立開放式創新平臺、國際合作平臺等,從能源結構、工藝結構和材料技術等多方面取得前沿性、突破性的成果;大量回收利用廢鋼,少用化石能源或以稅收和配額等措施限制高碳復合產品出口;建立能耗總量、碳排放等約束機制,以此來倒逼產業結構布局、用能流程等不斷優化。多家鋼鐵企業積極探索低碳發展路徑,中國寶武、河鋼集團等今年都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寶武提出于2023年實現碳達峰,2035年實現減碳30%,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新基建投資對碳達峰、碳中和的影響。在工業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入可能延緩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峰值到2025年左右,但“5G+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或將較大幅度提高工業領域的減排潛力。在交通領域,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將極大地改善交通運輸結構和電氣化水平,5G、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技術將深遠地改變交通消費模式,隨著電力結構的綠色化和低碳化,將使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峰值提前至2030年前。在建筑領域,智能終端的普及將在一定程度上拉動能耗需求的增長,但“BIM+AI”等技術的應用將極大推動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運行。在能源領域,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將加快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源結構的調整幅度可能快于規劃目標,這將有可能使我國的碳排放峰值提前實現,峰值水平進一步降低。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特征在于新能源占據主導地位,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主要能源形式。未來將通過靈活發電、改進電網基礎設施、需求側響應以及部署儲能技術來實現高比例新能源消納:改革電力市場、設置合理的定價機制;增加調峰電源;改進輸配電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革平衡電力供需;需求側響應,鼓勵更廣泛的能源系統整合,增強與終端部門(例如電動汽車和智能建筑技術)的協同;儲能上,電網級電池儲能系統可應對短期突發事件,抽水蓄能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作為長期儲能選擇,當可變可再生能源占發電比例很高時,使用合成燃料和氫能也可作為季節性儲能的選擇。

2020年12月24日,西藏日喀則50兆瓦“光伏+儲能”綜合能源示范項目并網發電,預計年發電量可達1億千瓦時。圖為光儲電站儲能系統和太陽能光伏組件(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十四五”時期,全面推動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以下三個方面都是關鍵著力點:一是政策推動;二是建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三是推進碳普惠。
政策推動。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從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具體部署,到中央領導的多次講話,已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重點任務之一,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將有利于在政策上做好保障,為各個地方、各個行業因地制宜地制定“雙碳”的具體工作計劃提供方向性的指導意見。
建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據相關統計,目前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額在2019年約為1940億歐元,中國是僅次于歐盟、北美的第三大市場。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實現2060年碳中和愿景總資金需求規模將達約139萬億元,占GDP總量的3.5%左右,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1.6萬億元以上。自2020年12月以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等文件陸續發布,標志著全國碳市場交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推進碳普惠。開展碳普惠機制建設是地方政府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的一項重要創新。當前,我國已有多地開展了碳普惠機制建設的先行先試。碳普惠是對個人、小微企業的綠色低碳行為以碳減排量的形式進行具體量化,并通過商業激勵、政策鼓勵或與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等方式,對綠色低碳行為產生的碳減排量賦予一定價值,遵循“誰減排、誰受益”原則,通過創建節約型政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等示范點,創建碳中和示范企業、示范園區、示范村鎮等,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正向引導的機制,不斷推廣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綠色消費習慣等方式構筑綠色低碳生活。
此外,還需要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助力國家碳達峰行動實施,增加氣候資金供給,注重運用綠色金融、投融資、碳市場等金融創新;建立企業氣候變化的影響評估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各領域排放標準,提高氣候風險管理能力,有效應對擱置資產風險和國際融資限制;推動機構涉資產、負債和中間零售業務綠色化,開展碳普惠業務創新,促進住房、購車等生活消費領域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