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潔婷 姜修騰
(作者單位: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國的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雙碳目標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刻不容緩。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也直接影響著我國能源體系的轉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速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并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將影響著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的全局。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早日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一是持續優化升級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重點是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行業的生產技術,延長產業鏈,讓產業向著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逐步走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此外,還要從源頭嚴格控制鋼鐵、水泥、發電、有色金屬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增長;從末端推進傳統產業的循環化改造,包括能量梯級利用、廢物循環利用、廢水循環利用等,實現資源和能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減少廢物產出,提高資源的產出率。
二是實現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革新重構。以鋼鐵行業為例,若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鋼鐵行業的工業流程必將有一個較大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短流程煉鋼,即沒有煉鐵工序,以廢鋼為原料,入電爐進行煉鋼。二是利用綠氫,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利用氫氣取代焦炭作為還原劑來煉鋼。這兩條路徑將會逐漸幫助鋼鐵行業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進而逐漸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同時,伴隨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的不斷提高,我國能源供應的版圖會逐漸由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轉向可再生能源十分豐富的西北地區,相應地,未來鋼鐵廠在建廠選址上也會選擇可再生能源較多的西北地區來取代煤炭大省。這一系列變化,將會引起整個鋼鐵生產工藝流程和產業分布版圖的轉變,最終促使鋼鐵行業的革新與重構。
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把節能環保、信息、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作為現階段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幾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飛速發展,2016—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0.5%,快于同期規模以上工業4.4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為15.2%,快于同期服務業營業收入3.9個百分點。2019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1.5%,比2014年提高3.9個百分點,已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對于各區域來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因地制宜,按照“一地一策”的模式去發展,最大化地發揮地方的資源優勢。例如服務型城市與資源型城市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就有著極大的差別。
以海南省某個服務型城市為例,旅游資源豐富且臨海,因此該城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應以構建綠色低碳現代化旅游產業體系、智慧旅游和旅游大數據產業鏈為主,充分發揮該城市的旅游資源優勢。同時在技術方面發展海洋空間信息產業,包括海洋監測、船用電子海島開發、微小衛星制造、海洋多維數據的接收處理、海洋遙感等海洋空間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
以山西省某個資源型城市為例,煤炭資源豐富且市內有多個裝備制造產業園,因此該城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應以打造光伏、風電、儲能等清潔能源的產業集群為主,配合該市的能源轉型,建設具有省內較強競爭力的新能源及相關裝備制造基地,并依托本地的礦產和優勢產業發展新材料產業。

在傳統行業跑出科技新賽道的“大國工匠”曹亞軍(右二)在科技創新工作室和團隊成員共同研究運用最新的技術方案能否在重慶來福士水晶連廊提升工程實施中實現碳中和(2021年5月28日,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碳達峰與碳中和還將催生新的產業發展機會和服務機會,依托當地優勢的碳達峰、碳中和服務供給能力整合成為“碳工場”,面向本地及周邊地區不同需求提供服務形成“碳超市”,鏈接供給與需求逐漸發展凝聚而成“碳產業”,多地協同共振打造碳達峰、碳中和產業生態體系,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
以制造型城市為例,按照碳達峰與碳中和要求,未來全國各地都需要有產業升級和能源轉型的行動,進而產生大量裝備制造方面的需求,包括傳統工藝流程的升級,節能降碳的改造,碳排放監測等新的短期、中期、長期的市場需求。圍繞這些需求打造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高端制造產業集群,從而占領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價值鏈制高點,同時也為全國各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輸出關鍵產品,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以服務型城市為例,碳達峰與碳中和會產生大量的服務與機會,包括政策研究、標準制定、規劃設計、創新研發、專利服務、交易與金融服務、標準評價認證等高端服務,以此為基礎打造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綠色服務產業鏈,配套財稅補貼和返還、租金減免、專項資助等優惠、激勵機制,建設形成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服務產業基地,為全國各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服務與解決方案。
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來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園區管理者發揮引導作用,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共同努力推進實施。
基于園區管理者來講,要以產業“發展低碳化、運營管理低碳化”為總體思路發揮引導作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設計準入標準,控制園區碳排放;做好園區綜合能源體系建設,調整能源結構,降低能耗,增加可再生能源應用,削減園區碳排放;建設低碳技術孵化器,支持技術創新,為產業低碳化發展提供硬核支撐;構建碳達峰、碳中和大數據平臺,利用數智化手段跟蹤達峰進程、提升管理效能,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對于企業來講,要主動承擔責任,積極發揮作用,推動低碳新賽道、新場景的出現與發展,推動產業的發展,推動政府頂層設計,推動新治理的發展。國內主要企業要制訂低碳發展戰略計劃,做好產業低碳化布局。在短期,加強節能降碳技術實施,布局創新技術研發;在中期,加快能源轉型和工藝替代,開展創新技術試點示范;在長期,通過創新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實現從低碳到零碳的變革。以企業創新發展助推全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