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芬芬 王晟 曾麒
(作者單位: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強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前提。我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提出將我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為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明確了目標和方向。國家高新區作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理應在綠色發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面對新形勢、新要求,2021年科技部先后發布《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關于編制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五年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探索生態文明與科技創新、經濟繁榮相協調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為引領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生態全面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對綠色發展觀念認識不夠。一是部分國家高新區和區內企業對綠色發展的認識還不到位,認為綠色發展還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主要在政府的作用下進行和推進,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缺少主動作為意識和行動;二是部分國家高新區對綠色發展的系統性把握不夠,缺少綠色發展頂層設計,相應的規劃、政策、制度等滯后;三是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綠色發展相關統計體系不完善,綠色監管、綠色標準等未落到實處,使得部分國家高新區的綠色發展未在地區內領先,潛力沒有得到釋放。
沒有充分認識新經濟在推進綠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尚未形成綠色增長方式。部分國家高新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國家高新區普遍存在產業結構偏重、產業發展層次相對較低、企業發展方式粗放、能源資源消費強度較大等問題,引領綠色發展的新經濟業態培育不夠。二是綠色創新水平總體不高,大部分國家高新區低碳技術的開發與儲備不足。我國的綠色技術裝備研發和引領產業發展的綠色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綠色技術創新還不能完全滿足綠色發展需要。三是促進綠色發展的新經濟動力機制尚未形成。綠色技術專業化人才、綠色金融等關鍵要素支撐不夠,綠色新經濟治理、綠色發展的培訓與服務、綠色產業專業化平臺等綠色發展環境及保障還不夠完善。
綠色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夠。一是政府和市場的改革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針對園區能效提升、零碳排放等綠色發展的激勵機制不夠健全,資源有償使用、生態保護補償等工作機制尚未有效落實,排污權、碳匯交易、水權交易等市場化程度不高。二是政績考核方式有待轉變。許多地區對高新區的考核仍過于注重國內生產總值,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考核體系尚未建立。三是對生態匱乏和生態富集園區綠色發展的分類指導不夠。在共性與個性、整體與局部、時間與空間、保護與開發等關系的處理上,未能實行差異化對待。
加強頂層設計,系統部署綠色發展工作。充分認識綠色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打造綠色技術的策源中心、綠色產品技術服務供給中心、綠色創新改革試驗中心等,為我國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先進成熟經驗;要增強綠色發展的機遇意識,綠色發展是挑戰更是機遇,是壓力更是動力,把綠色發展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大機遇,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系統性變革。要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制定綠色發展行動方案,系統部署綠色發展工作,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規劃政策制定、項目建設與投資、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管理等一切工作中。要提升企業和公眾綠色發展意識,明確企業綠色發展的定位導向與主體責任,提高企業綠色發展主觀能動性,廣泛推廣綠色低碳簡約生活方式,鼓勵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能節水,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此外,要加強綠色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綠色基礎設施體系、建立完善綠色發展統計與評價體系的同時,注重發揮自身特色,走“又高又新”的綠色發展之路。
加強綠色技術供給,培育綠色產業集群。國家高新區要圍繞自身優勢,結合區域綠色發展需求與國家戰略需求,在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節能環保、生態修復等領域布局一批科技攻關項目,推動綠色制氫、先進儲能、碳基能源高效轉化利用、碳捕存與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設高水平綠色低碳類創新平臺,培育具備核心優勢的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建設零碳、低碳產業園,加快培育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增加綠色產品、綠色裝備供給,培育綠色低碳技術咨詢、碳資產開發管理等綠色服務業態,提供綜合性綠色低碳解決方案。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壯大環境友好型產業規模,建立綠色低碳制造體系,強化綠色標準貫徹實施,建設綠色供應鏈,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加快建立包括綠色孵化育成、綠色金融、綠色技術交易等的綠色發展服務體系,推動綠色技術與產業的生態化發展。
結合園區實際情況,差異化探索綠色發展的示范重點。不同發展階段的高新區在綠色發展中關注的重點不一樣,國家高新區要立足區域生態資源成長能力和產業發展特點,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對于一流園區,要重點打造綠色技術創新與服務的高地,加快推動原創性、前瞻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在高水平城市建設中探索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綠色新技術、新場景、新制度。對于創新型科技園區和特色園區來說,更重要的是打造綠色產業的增長極,綠色產品、綠色系統解決方案的供給高地,建設綠色工廠、搭建綠色供應鏈,形成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綠色產業集群,在高質量的產業體系及制造體系構建過程中探索特色發展路徑。對于新升級高新區或者產業較重、能耗較高的高新區來說,發展重點是能效提升和產業轉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和產業綠色化轉型,加快承接先進地區綠色技術的轉移轉化,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在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產業綠色化等方面探索轉型發展路徑。

近年來,重慶高新區啟動轄區梁灘河流域兩岸的綜合整治,通過拆除流域周邊的違法建筑,引導企業有序搬遷、轉型升級,進行河岸生態修復等多項措施,切實改善梁灘河流域生態環境。圖為重慶高新區梁灘河流域含谷段(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發揮新經濟的驅動作用,塑造綠色發展新優勢。國家高新區要聚焦綠色產業新賽道新物種、綠色技術應用場景、綠色發展新治理,探索新經濟促進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大力培育綠色產業新賽道新物種,加快推動清潔能源、清潔生產、智能電網等綠色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碳交易、綠色科技等綠色產業新賽道;大力培育以碳中和、循環經濟、綠色新業態為特色的瞪羚、獨角獸、平臺型企業。積極打造綠色技術應用場景,圍繞綠色產業發展,大力打造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智能工廠等應用場景;圍繞綠色能源發展,加快布局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智慧管理等應用場景;圍繞綠色智慧園區建設,積極布局綠色建筑運營、新能源汽車應用示范、低碳社區、低碳商業等應用場景。推動數字經濟賦能綠色發展,充分利用新基建建設契機,加快推動數字化技術在綠色產業、綠色技術、綠色能源等方面的應用,加強綠色產業數字化頂層設計,促進加強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前后端產業的融合,加快綠色產品形態、服務模式、商業模式的全面創新,積極布局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智能化資源回收體系,減少生產端的資源消耗和消費端的污染排放。加快探索綠色發展新治理,發揮好政府與市場的作用,按照共治邏輯,研究綠色創新發展的新治理模式,建立“綠色”政績考核評價和問責制度,探索第三方綠色治理機制,建立科學高效的碳核算方法體系及標準,試點推進碳預算制度、全領域的碳減排積分制度,探索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購等先行先試政策,建立并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