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玲,陳麗清,肖蓉,馬慧芳
(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目前病因不明的以急性發熱、多形性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為臨床表現的全身性血管炎綜合征,亞洲地區多見,好發于5歲以下幼兒[1]。首次由日本學者川崎富作報道,以發熱、球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改變、手足硬腫、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為典型臨床癥狀,此外病變易累及全身中小血管,其中較為嚴重的是累及冠脈血管,不僅可引發血管炎、冠狀動脈損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部分嚴重病例可形成巨大冠狀動脈瘤,甚至較少部分患兒存在冠狀動脈狹窄與血栓形成、猝死等,且兒童時期發生的CAL可增加成年早期發生心肌缺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2],因此KD所致CAL是目前臨床治療非常棘手的嚴重問題,尋找其病因,改善患兒預后更是刻不容緩。
近年來,根據大量KD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發現,KD的發生與其遺傳性及地區特異性有著重要聯系。且經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與全基因組連鎖的分析研究[3],已發現多個基因的SNP位點參與KD的發生發展,故推測KD的發生與遺傳性有關。髓過氧化物酶(MPO)是在中性粒細胞的嗜天青顆粒中發現的氧化酶,是血紅素過氧化物酶家族成員之一,是中性粒細胞活化的標志物,大量研究證實MPO通過氧化參與血管炎癥的發生、發展[4]。臺灣學者發現該基因與KD易感性相關[5],大陸僅見熊志[6]、趙宗秀[7]兩位學者報道該基因與KD易感性關系,且觀點不一致。由于地域及人群的差異,本研究探討內蒙古中部地區漢族KD兒童的MPO基因rs2333227位點的多態性與KD易感性及其KD臨床特點的關聯性。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連續在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住院診斷KD且規范治療的75例患兒為病例組。在相同時期選擇75例在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健康體檢兒童為對照組(均排除心、肺、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病例組根據心臟超聲有無累及冠狀動脈,將KD患兒歸為CAL組,NCAL組。
川崎病診斷標準[8]:
發熱至少五天,至少五種主要臨床特征中的四種:
(1)雙眼結膜充血,非化膿性;
(2)口腔和嘴唇的變化:裂開和紅斑的嘴唇,草莓舌;
(3)多形性皮疹:斑丘疹樣、多形性紅斑或猩紅斑樣皮疹等多見,累及四肢、軀干和會陰;
(4)四肢的變化:多在第2周和第3周出現手足紅斑,手部和足部硬腫;
(5)常有一側的淋巴結發生腫大(直徑>1.5厘米),為非特異性改變。
除外其他系統疾病(如藥物過敏、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葡萄球菌燙傷皮膚綜合征、猩紅熱、病毒感染等確診為KD。
冠狀動脈損害診斷標準[9]:
(1)冠脈內徑Z值2.0-2.5是近端冠脈的臨界值,故遠端冠脈及其他非冠脈血管須大于等于相鄰近血管內徑的1.5倍被定義為冠脈異常。
(2)依據Z值對冠狀動脈異常的分類:①無受累:Z值<2;②僅擴張:Z值2~<2.5;或初始Z值<2,隨訪中Z值下降幅度≥1;③小型冠狀動脈瘤:Z值≥2.5~<5;④中型冠狀動脈瘤:Z值≥5~<10;且內徑絕對值<8mm;⑤巨大冠狀動脈瘤:Z值≥10,或內徑絕對值≥8mm。
明確KD診斷后均給予靜點丙種球蛋白2g/(kg·d)及口服阿司匹林規范治療。入選的150例研究對象均為我區無血緣關系的漢族兒童,且籍貫在內蒙古地區,本研究已得到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準許,并取得所有研究對象的監護人知情同意。
1.2.1 KD 患兒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KD患兒發病初期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皮疹、口腔黏膜病變、手足水腫等癥狀,以及患兒生化、心臟超聲以及影像的資料。
1.2.2 MPO 基因多態性分析
使用一次性含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采血管抽取研究對象靜脈血2mL,對兩組血液標本分別標記(病例組A1-A75,對照組D1-D75),并立即放置在冰箱中-80℃存儲,半年內將標本外送至北京六合華大基因公司進行基因測序檢測。通過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血液基因試劑盒從血中提取DNA,根據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information,NCBI)公布的MPO基因序列針對rs2333227位點,使用軟件Primer Premier 5.0設計含有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點的引物,上游引物為:5’-TTCAAGCGATTCTTCTGC-3’;下游引物為:5’-AGGGTCCTCCTTCCTGTG-3’。PCR總反應體系50μL,含有10倍PCR反應緩沖液5μL,dNTP混合液4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EX公司Taq酶1.25U;反應條件:循環條件為:95℃ 15s→(95℃ 15s →50℃ 5s→60℃ 90s)×35cycles→終止反應。分別取2μL擴增的產物利用內切酶BstN I進行酶切,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
運用SPSS 20.0 (SPSS Inc.,Chicago,USA)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統計描述,正態性檢驗采用單樣本K-S擬合優度法,兩組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不服從正態分布的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進行統計描述,統計推斷采用χ2檢驗。運用Haploview軟件進行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檢驗病例組和對照組及CAL和NCAL組,均符合該定律(P<0.05)。基因型頻率和等位基因頻率分布應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MPO基因rs2333227位點多態性對KD及KD并發CAL的影響,KD與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患病的相對風險比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其中OR值大于1表示該等位基因或基因型是一個危險因素,危險程度與OR值大小呈正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病例組:男性45例,女性30例,其中0~1歲25例(33.33%),1~3歲41例(54.67%),≥3歲9例(12.00%),年齡為(1.80±1.26)歲。CAL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為(1.80±1.23)歲;NCAL組中有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為(1.79±1.32)歲。
對照組:年齡3月~6歲,其中0~1歲31例(41.33%),1~3歲35例(46.67%),≥3歲9例(12.00%),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齡為1.78±1.33歲。兩組組間年齡和性別比例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rs2333227位點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頻率分布的比較,病例組和對照組MPO基因rs2333227位點等位基因頻率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387,P=0.169),GG、GA和AA基因型頻率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16,P=0.339),詳見表1及表2。

表1 病例組和對照組MPO基因rs2333227位點的等位基因頻率[n(%)]

表2 病例組和對照組MPO基因rs2333227位點的相關性分析[n(%)]
MPO基因rs2333227多態性與KD臨床特征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皮疹、唇及口腔表現、手足癥狀、球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血沉、CRP及BNP在基因型GG和GA+AA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及表4。

表3 MPO基因rs2333227多態性與KD臨床特征的相關性分析[n(%)]
表4 MPO基因rs2333227多態性與KD輔助檢查的相關性分析(±s)

表4 MPO基因rs2333227多態性與KD輔助檢查的相關性分析(±s)
GG(n=54) GA+AA(n=21) t P WBC(109/L) 15.19±5.60 16.47±6.32 0.625 0.521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63.21±21.10 58.05±17.08 0.688 0.611血沉(mm/h) 62.40±24.10 64.20±28.00 0.172 0.812 CRP(mg/L) 75.15±40.07 54.15±30.19 1.372 0.192 BNP(pg/L) 862.50±390.85 500.61±218.60 1.767 0.069
KD中CAL組和NCAL組的MPO基因rs2333227位點等位基因頻率分布具有統計學差異(χ2=6.055,P=0.015),GG、GA和AA基因型頻率分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602,P=0.009),詳見表5及表6。與GA和AA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增加CAL的發生風險(OR:4.65,95%CI:1.486-14.576)。

表5 KD中CAL組和NCAL組的MPO基因rs2333227位點的等位基因頻率[n(%)]

表6 KD中CAL組和NCAL組的MPO基因rs2333227位點的相關性分析[n(%)]
KD的病因尚未明確,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KD存在明顯的種族差異與地域區別,亞裔兒童及亞洲的發病率最高,說明遺傳因素可能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關于MPO基因的研究早在2001年因其與冠狀動脈疾病的關系較為顯著而受到重視。髓過氧化物酶(MPO)是過氧化物酶亞家族的成員,位于人第17號染色體q23區域,分子量為140 kDa,轉錄產物主要由11個內含子和12個外顯子組成,MPO作為白細胞分泌的一種酶,導致氧化過激,過度激活機體免疫應答系統,導致免疫功能紊亂,損傷內皮細胞,最終導致血管炎性改變,其中冠狀動脈的損傷較為多見,故MPO的任何異常表達和釋放都可能加重炎癥和組織的損傷[10],大量研究證實MPO通過氧化參與血管炎癥的發生、發展,是血管炎癥的重要生物標志物之一[11],對早期預警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SU等[12]為了確定MPO是否能識別和確認血管炎小鼠模型中血管壁炎癥的部位,在研究26只KD小鼠的過程中,使用血管磁共振成像成功識別了血管炎區域,證實了MPO是血管炎炎癥的生物標志物,進一步表明MPO在KD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發現均表明,MPO可能在KD引起的炎癥中起重要作用。該位點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細胞的溶酶體中,產生高濃度的活性氧,可調控MPO基因的活性,進而過量產生ROS可引起DNA損傷[13]。Piedrafita FJ、Tang等[14-15]發現MPO基因rs2333227位點G等位基因的表達水平較A等位基因強。
近年來,臺灣人Weng KP、國內趙宗秀、熊志研究證實[5-7],MPOrs2333227位點多態性與KD的易感關系較為密切,G的等位基因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本研究結論該基因SNP與內蒙古中部地區漢族兒童的川崎病易感性無明顯相關性,結果不盡相同。趙宗秀(研究對象四川成都)認為MPO基因SNP位點多態性可能與KD患兒冠狀動脈損傷的發生有關,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風險因子。熊志(研究對象湖北)顯示該SNP位點多態性與結膜充血、皮疹、冠狀動脈損傷肝臟腫大、脾臟腫大、小葉性肺炎等影像學特點無關,攜帶有GG基因型的患兒發生手足水腫、腹腔積液的比例較其他基因型患兒高。本研究中發現KD的典型臨床表現(如皮疹、唇及口腔表現、手足癥狀、球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中與MPO基因rs2333227位點的各基因型無明顯相關性,但攜帶GG基因型患兒增加CAL的發生風險。臨床表現及冠狀動脈損害之間的關系結果不完全相同,但均顯示GG基因型患兒為高風險因子。
關于基因與KD的易感性及其并發CAL的相關性在國內外近幾年已研究發現出多種基因,而目前關于單一致病基因對疾病發生的影響的相關研究可能較少,結合此次研究內蒙古中部地區漢族兒童,樣本例數少,實驗條件較為局限性,各種與氧化應激有關的生物標志物和中性粒細胞活化也未得到評估,且KD本身存在地區差異,MPO基因SNP rs2333227位點與KD的臨床表現及KD并發CAL的關系尚需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建議進一步對獨立大群體進行復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