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軍,劉凱,朱鋒輝,崔建,張寰,姚愛明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急救中心急診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0)
在髖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髖臼占據重要地位,由于髖關節活動度大、負重大,易增加損傷風險[1]。髖臼骨折主要是由于骨盆骨折時髂骨或恥骨坐骨發生骨折,進而導致髖臼受到波及所致,一般是由于高能量損傷所引起,在全身骨折中具有極高致殘和致死風險。骨盆髖臼骨折是臨床十分常見[2-4],是主要骨折類型之一,手術治療效果滿意,對于復雜髖臼骨折來說,需注意在手術中獲得滿意的解剖復位、可靠的內固定,這對手術技能提出新的要求。研究發現[5-6],手術入路選擇對于骨盆髖臼骨折患者治療來說十分重要,一般采用傳統的前方手術入路,主要是從患者髂腹股溝入路,但是入路十分復雜,同時伴有術中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等缺陷,特別對于髖臼高位骨折,無法在直視下復位,并且學習曲線較長。對于移位明顯的髖臼骨折,一般將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案,但由于髖臼解剖結構十分復雜,并且術中出血量大、手術時間長,給臨床治療增加困難[7]。本文目的在于探究經不同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優勢,具體內容見下文。
骨盆髖臼骨折患者收治時間在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兩組。納入標準:(1)年齡在18歲以上、65歲以內;(2)隨訪時間大于等于6個月。排除標準:(1)排除受傷前存在功能障礙和下肢畸形;(2)排除存在髖臼病理性骨折、開放性骨折、陳舊性骨折。
觀察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18~64歲,平均(41.12±1.03)歲。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9~64歲,平均(42.25±1.5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髂腹股溝入路手術治療: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方式,常規實施消毒鋪巾后,在患者恥骨聯合上方2厘米與患側髂前上棘處弧形連線部位取切口,在手術過程中逐層進入,在患者髂腰肌和患者髂骨之間形成外側窗、患者股動靜脈和患者髂腰肌形成中窗、患者股血管束和患者精索/子宮圓韌帶之間形成內側窗,根據患者復位的情況,在上述三個窗口進行骨折固定和骨折復位工作。
觀察組采用經腹直肌外側入路手術治療:麻醉方式和對照組各項操作相同,患者取平臥位,消毒鋪巾后,取切口,逐層切開患者筋膜、皮下、皮膚等,切斷患者腹外斜肌;術中需要對不同骨折部位進行選擇,取三個手術切口,對患者進行骨折復位的各項操作,第一個窗口在患者腰大肌和髂肌之間、第二個窗口于髂外血管、髂腰肌之間、第三個窗口位于閉孔神經血管、髂腰肌髂外血管;術后留置引流管,在48h后拔出,對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療,時間為24h。
比較2組各項手術指標、優良率、并發癥情況。
術后復查骨盆CT以及X線片,選擇Matta影像學標本進行骨折復位質量的評估:骨折移位在1mm以內,視為優;解剖復位,且骨折移位在1-3mm,視為良;復位滿意,骨折移位在3mm以上,視為可;復位不滿意視為差。
采用SPSS 2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161.25±2.52)min、顯露時間(18.25±1.12)min、術中出血量(568.25±2.52)mL、術中輸血量(2.01±0.25)等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s)

表1 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s)
組別 例數(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中輸血量(U) 顯露時間(min)觀察組 50 161.25±2.52 568.25±2.52 2.01±0.25 18.25±1.12對照組 50 212.52±2.88 828.25±2.01 3.52±1.45 32.52±1.28 T值 - 97.734 570.348 7.257 59.327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對比分析了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分為優、良、可、差4個等級,結果顯示,觀察組骨盆髖臼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優所占比76.00%、良所占比20.00%、可所占比2.00%、差所占比2.00%相較于對照組更具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分析髖關節功能優良率(例)
對比分析了患者神經損傷,血管損傷血栓發病例數及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結果可知,觀察組骨盆髖臼骨折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效果更好。如表3。

表3 分析并發癥情況(n,%)
骨盆髖臼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對于該類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方式,而對于該類患者來說,在手術中取得良好的措施較為重要,通過進行解剖復位,再采取內固定較為重要。各項研究顯示,手術入路選擇對于骨盆髖臼骨折患者來說十分的重要,傳統的手術方式一般是從患者髂腹股溝進行入路,但是該項入路方式較為復雜,并且患者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十分多,對于髖臼高位骨折患者來說,無法在直視下進行復位操作。而隨著臨床對于手術入路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經腹直肌外側入路在顯露單側骨盆前后環的解剖結構方面存在十分獨特的優勢,現已廣泛用于臨床中[8]。在本次結果中,觀察組手術時間(161.25±2.52)min、顯露時間(18.25±1.12)min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568.25±2.52)mL、術中輸血量(2.01±0.25)U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盆髖臼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相較于對照組更具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骨盆髖臼骨折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是由于該項方式的入路是經過患者的腹外斜肌腱膜、皮膚,切開患者的腹外斜肌情況,從腹膜和髂腰肌的間隙中進入,能直接到達患者骨盆的相關位置,具有結構簡單等優勢,能縮短患者顯露時間,同時該項路徑顯示方式具有多種優勢,如幾乎覆蓋了整個骨盆環、能夠為手術復位提供較大空間,并且閉孔神經、髂外血管均在腹膜與髂腰肌之間的自然間隙內,易解剖顯露,容易保護,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等優勢,而該項方式的質量主要取決于患者復位操作的空間[9],髖臼骨折的解剖復位能對術后髖關節功能滿意程度進行決定,通過在手術中進行復位,能提供良好的空間,顯露特殊的視角[10],并且能夠避免暴力牽拉股血管,故此能夠使術中神經損傷得以減輕,并且能夠降低術后血栓和大出血等并發癥風險[11]。
綜上所述,經腹直肌外側入路與髂腹股溝入路手術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效果比照,前者更具有優勢,能夠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