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靜,平軍嬌,胡靜,鄧蘭芳,張岱威,李慶偉,黃彩英
(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早期干預科,廣東 中山 528451)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縱觀歷史,精神錯亂一直折磨著人類。”在世紀之交,梅毒精神病的鑒定為Kraepelin識別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和早發性癡呆的獨特癥狀模式奠定了基礎。在1911年,Bleuler注意到癡呆的早期發作并不是Kraepelin的癡呆-cox的特征,他創造了“精神分裂癥”這個術語來指代思想過程的分離或破壞以及思想、情感和行為之間的分裂。隨著最近診斷方法的改進,精神病(即與現實脫節,通常表現為幻覺、妄想或思維過程中斷)已成為精神分裂癥分類的核心,現在國際上對其定義也有了一致意見[1]。既往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NGF的血清水平低于正常人群[2,3],本研究以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了精神分裂癥患者和對照組的NGF血清濃度,并分析了患者組NGF血清濃度和PANSS各項分之間的相關性,并探討NGF作為生物學標記對精神分裂癥臨床癥狀的影響。
選取我院早期干預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住院的56例確診為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1)依據《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10)診斷標準,確診為精神分裂癥患者;(2)沒有進行性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或病史;(3)沒有存在精神藥物成癮史;(4)PANSS總評分≥60分;韋氏智力評分均大于79分以排除精神發育遲滯。對照組為健康體檢人員,例數為42例,研究對象群體選自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實習生、護工、護士等群體。兩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NGF血清濃度的測定 研究對象于入組后次日空腹取5mL肘靜脈血。采血后將血清分離,凍存于-20℃冰箱待進行雙抗體夾心ELISA檢測NGF濃度。試劑盒選用萊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操作過程嚴格遵循說明書。臨床癥狀要在患者入組2周內完成,由接受過PANSS評定一致性培訓的2名精神科主治醫師評定。
數據均由SPSS 23.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對兩組一般信息、NGF血清濃度進行比較,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PANSS總分及各項分和NGF血清濃度進行相關分析(P<0.05)。
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組受教育年限低于對照組,分別為(11.18±2.55)年和(11.28±2.02)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患者組的血清NGF水平相比于對照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分別為(36.60±8.34)pg/mL和(42.76±8.74)p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44,P<0.05)。
研究兩組研究對象之間相關性發現,患者組NGF血清濃度與PANSS各項分的相關性里,患者組NGF血清濃度和PANSS陰性分(由表2可知)是負相關關系(r=-0.409,P=0.002);與其它PANSS評分之間無相關性(P>0.05)。

表2 研究兩組對象NGF血清濃度與PANSS各項分相關性情況
神經生長因子(NGF)自被發現以來,一直在發育和成人神經生物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細胞的生存、生長和分化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NGF是第一個被發現的神經營養因子家族成員,統稱為神經營養因子,包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營養因子-3和神經營養因子。NGF的發現是由于它對周圍神經細胞的存活和分化起作用。從那時起,大量的基礎和人體研究被開展,以探索純化的NGF在防止NGF接受細胞死亡方面的作用。這些研究表明[5],局部給藥后,NGF對人類皮膚壓瘡、角膜潰瘍、青光眼、視網膜黃斑病變、視網膜色素變性以及兒童視神經膠質瘤和腦外傷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神經生長因子(NGF)是首次發現的神經營養因子家族成員,統稱為神經營養因子,包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神經營養因子-3 (NT-3)和神經營養因子4/5[6]。這些因子具有重要的結構同源性,并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基因[7]。20世紀50年代初,有對實驗動物和分離細胞的開創性研究,重點是NGF的生物學作用。這些研究表明[7],NGF的保護作用不僅在于退化的周圍神經細胞的存活,還包括調節交感神經和感覺神經細胞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肽合成[4,5]。在體內下調NGF時,通過給予NGF抗體或周圍神經損傷可導致P物質(SP)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合成顯著減少[6,7]。實際上,SP和CGRP基因的表達都受到NGF[8]的調控,而在NGF下調之后,SP和CGRP的缺失與感覺功能的損害是平行的,即精神病變中描述的損傷。外源性NGF可以影響神經元的可塑性,使成人神經系統在對[10]刺激的反應中改變其結構和功能。
本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組相對于對照組而言,呈現顯著低NGF血清水平,這和既往的研究基本一致[3,4]。膽堿能神經元與記憶和學習有密切關系,而NGF可能參與膽堿能神經元的發展過程,且研究發現死后的大腦呈現更低的膽堿能活性。因此NGF可能在提高認知功能方面具有的潛在作用,這些也在精神分裂癥中有所發現[5]。外周血NGF濃度變化可能會導致神經構造改變及認知功能缺損,進而影響信息加工,這往往是精神分裂癥出現基礎的生化改變。NGF的缺乏,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一種內在的生化表型[6,7]。此外,NGF在神經元發育及功能維持中也起重要作用,其水平的降低可能會導致腦功能受損,尤其導致信息傳遞方面功能受損,進而導致腦病理改變,這可能在精神分裂癥的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8]。本研究提示了NGF缺失導致神經保護作用減弱,部分參與精神分裂癥的發病進程,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另外,本研究還發現患者組的NGF血清濃度與PANSS陰性癥狀分呈負相關,與既往研究基本一致[9]。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通常持續存在,常為緩慢地進行性加重,可能是大腦發育性損害的標志。有研究表明,NGF可以營養膽堿能神經元,其濃度改變可能會導致腦損傷進而影響認知功能[10]。
本研究提示,NGF可能部分參與精神分裂癥的發病過程,NGF濃度下降可能減弱其在神經發育過程中的神經營養作用,而導致腦功能受損。當然,我們的研究樣本量較小,且屬單中心樣本研究,以上結論仍需進一步探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