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兵,吳至久,唐學貴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肛腸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肛瘺是肛腸科的常見疾病,其發病可能與肛腺感染,中央間隙感染等因素相關[1]。肛瘺發病機制復雜,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手術是根治肛瘺的唯一方法,防止復發和保護肛門功能則是治療的關鍵[2]。肛瘺一般具有病程長,且術后傷口愈合時間較長的特點。如何減少肛瘺術后傷口愈合時間,增強肛瘺術后愈合效果是治療肛瘺探索的方向。有研究認為外用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or external use,Rh-bFGF)能促進創面愈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效果顯著[3]。由于Rh-bFGF能夠明顯促進創面愈合,縮短傷口愈合時間,在肛腸科術后傷口換藥中被逐漸使用,并取得較好的療效。因此,為了縮短肛瘺術后傷口愈合時間,本研究選擇將外用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h-bFGF)應用于肛瘺術后傷口換藥,探討其對肛瘺術后傷口愈合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肛腸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低位肛瘺患者60例,年齡在18-60歲之間,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納入標準:符合低位單純性肛瘺診斷標準[4]的患者。具體標準:內口在肛隱窩,僅有一個瘺道通過外括約肌皮下部或淺部,與皮膚相通。同時患者對本研究具有良好依從性,均為自愿參加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潰瘍性腸炎或克羅恩病;伴有全身嚴重合并癥者(如糖尿病,血液病,傳染病等);伴有嚴重心臟病患者;伴有腦血管疾患者;伴有瘢痕體質患者;18歲以下未成年人;妊娠及哺乳婦女等。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在腰腧穴麻醉下行低位肛瘺切除術,手術方式一致,術后均常規予以抗感染、止血等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從術后第二天開始用便后用溫水清洗肛門,用碘伏消毒后,肛內用膚痔清軟膏外敷于馬應龍痔瘡栓頭部塞肛,肛瘺傷口用混合外用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扶濟復,規格35000IU,國藥準字S20020024,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理鹽水紗條換藥,將紗條上端塞入肛內瘺管內口處,下端均勻鋪蓋在瘺管創面上,最后再以無菌紗布包扎,每天早上換藥一次,直至傷口痊愈。對照組患者傷口術后換藥用普通油紗條代替混合外用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生理鹽水紗條,方法同觀察組。
(1)平均住院時間 觀察兩組患者從辦理入院到出院的平均住院時間。(2)傷口愈合時間觀察肛瘺患者從手術日開始到肛瘺傷口完全愈合的時間。(3)治愈率及復發率 所有患者術后換藥結束后隨訪12個月,觀察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及復發率。治愈:肛瘺術后創面達到完全愈合;復發:肛瘺術后傷口處重新有瘺管形成。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06,P<0.05);觀察組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11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s,d)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天) 創面愈合時間(天)觀察組 30 7.28±1.85 19.57±4.25對照組 30 9.58±1.56 26.43±3.23 t值 5.206 7.111 P 值 <0.05 <0.05
兩組患者在治愈率及復發率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評價[n(%)]
肛瘺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多數為肛周膿腫破潰或者切引流后形成,因其病理變化復雜,部分患者臨床療效欠佳,術后甚至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包括肛瘺術后切口遷延不愈或出現不同程度的肛門功能受損等,嚴重影響人體健康[5]。肛瘺是肛管直腸和肛周皮膚相通的一種異常管道,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肛旁硬結,肛周局部反復出現破潰流膿、潮濕、疼痛及瘙癢等。有報道發現每十萬人口約有8.6人患肛瘺,平均年齡約為38.3歲,男女比例約為1.8∶1.0,小于15歲的肛瘺患者多為男性[6]。肛瘺手術會形成肛門開放性傷口,術后肛瘺創面愈合在其治療過程中極其重要,如何加快肛瘺術后創面的愈合速度和質量,是所有肛腸科醫肛生關心的問題,肛瘺術后的正確用藥對術后創面的愈合起重要作用[7]。
外用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h-bFGF)可以促進創面愈合,適用于各種急慢性傷口的愈合。Rh-bFGF具備廣泛的生物學活性,能對成纖維細胞、真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及上皮細胞等來自中胚層和外胚層的細胞起到增強修復及再生的作用,它能通過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創面表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創面上皮化過程及肉芽生長,促進創面愈合[8]。肛瘺術后傷口的修復過程機制復雜,包括炎癥反應期、增殖分化期、肉芽增生期和組織重塑期等過程。Rh-bFGF可以促進肛瘺術后創面上皮化,加速創面愈合[9]。本次研究觀察組肛瘺患者術后使用混合Rh-bFGF的生理鹽水紗條傷口換藥,對照組患者則常規使用普通油紗條進行換藥,觀察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臨床治愈率及復發率,結果得出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兩者在臨床治愈率和復發率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研究認為,在肛瘺術后早期,Rh-bFGF能減少滲出量,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E2含量等而具有抗炎作用。到傷口生長中后期,可以明顯加快肉芽組織生長[10]。因此,本研究認為外用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h-bFGF)可能是通過減少創面滲出以及促進傷口肉芽組織生長,以達到促進肛瘺傷口愈合的作用,而肛瘺術后治愈率與復發率可能主要與手術操作方式相關,與創面生長快慢無明顯相關性。
綜上所述,通過外用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在肛瘺術后換藥中的使用,加快了術后創面的愈合,縮短了肛瘺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減少了因術后換藥帶來的不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