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菊,張碧霞,蔣婷婷,陸婷婷,曹雅容,陳慧蘭,楊麗萍
(廣東韶關粵北人民醫院血液內科,廣東 韶關 512026)
血液腫瘤作為一類特殊的腫瘤,目前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其主要治療為階段性、多療程、間歇性的長期化療給藥。PICC因具有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時間長、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優勢[2],在血液腫瘤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發生PICC相關性血栓的風險遠高于實體瘤患者,發生率為0.7%-25.7%[3-5]。為了降低PICC相關性血栓的發生率,本課題將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PICC置入患者進行觀察,并給予健康處方護理,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血液腫瘤PICC置入患者23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15例。納入標準:(1)血液腫瘤患者;(2)年滿18周歲患者。排除標準:(1)有PICC血栓史的患者;(2)精神障礙者。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每位參與本課題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課題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研究對象在置管前均做好評估及置管前后宣教,由具有PICC置管資格的護士置管。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常規宣教方式及PICC同質化維護護理模式。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健康處方護理,具體如下:(1)成立健康處方管理小組;(2)認知干預:置入管道當天由小組成員向患者及家屬介紹PICC護理知識,且發放健康處方,PPT講解或微信掃入二維碼獲取健康處方信息;(3)早期功能鍛煉指導:小組成員示范、模擬演練并指導患者置管側肢體早期功能鍛煉;(4)反問式互動:以反問方式了解并促進患者或家屬對攜帶PICC知識把握,提高患者或家屬對PICC護理知識的知曉率;(5)健康處方加強出院指導:指導患者避免長期臥床,加強肢體鍛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及衛生飲食習慣;(6)置管期間,落實健康指導;(7)健康處方護理重點強調:提倡多飲水,PICC置管側肢體避免長期壓迫,每天置管側肢體行抓拳或握力球等握力鍛煉。
PICC相關性血栓是指導管置入后,由于穿刺、導管機械性損傷血管壁及患者自身情況等因素,導致導管壁和導管所在的血管內壁形成血凝塊。這些血凝塊一般分為導管內血栓,血管管腔內血栓、導管附壁纖維鞘內血栓[6]。觀察兩組患者PICC相關性血栓,如導管內血栓、PICC置管側肢體血栓,PICC并發癥及非計劃拔管情況。
數據資料用SPSS 19.0軟件,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發生導管內血栓1例,對照組發生導管內血栓8例,兩組導管內血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導管內血栓發生率比較(例)
研究組發生PICC置管側肢體血栓1例,對照組發生PICC置管側肢體血栓10例,兩組置管側肢體血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ICC置管側肢體血栓發生率比較(例)
研究組發生導管內血栓1例,PICC置管側肢體血栓1例,靜脈炎3例;對照組發生導管內血栓8例,PICC置管側肢體血栓10例,靜脈炎12人,導管滲血1例,導管移位1例,脫管1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研究組未發生因并發癥而拔管的例數,對照組因并發癥拔管7例,兩組非計劃拔管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非計劃拔管發生率比較(例)
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在臨床廣泛應用,具有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時間長、操作簡單等優勢,但是同樣存在并發癥發生。PICC主要并發癥有導管堵塞、異位、移位、血栓形成及感染,也存在次要并發癥如靜脈炎、局部過敏性皮炎、局部滲血和水腫等癥狀[7]。PICC相關性血栓是PICC置管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蒙美好[8]在綜述文獻闡述了PICC相關性血栓的因素有:(1)疾病因素;(2)治療因素;(3)并發癥因素;(4)性別與年齡因素;(5)導管因素;(6)醫源性因素,如置管后維護不到位,宣教不到位,感染等。白艷紅[9]在文獻闡述血栓危險因素有:(1)感染;(2)導管自身因素及置入技術及位置因素;(3)血栓史;(4)患者癥狀,如疼痛、腫脹、皮膚刺激性及上臂圍≥30cm。溫雪華[10]、李云芳等[11]在文獻報道PICC相關性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靜脈壁損傷;(2)血液高凝狀態;(3)血液動力學改變。
為了減少PICC相關性血栓,采取不同的預防及護理措施。馬平、宋華[12]闡述三方面預防策略:(1)置管前有效評估患者血管、血液粘滯度、疾病等;(2)加強護理人員置管技術水平及維護水平;(3)規范合理使用抗凝劑。溫雪華在文獻中提及PICC置管后早期功能鍛煉且闡述詳細鍛煉方法,并總結郝敏[13]置管后進行握拳-松拳運動早期功能鍛煉研究、鄒勤及杜曉紅[14]在常規護理和日常生活自理活動基礎上,置管24h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研究、王旭[15]在置管后1h開始手臂鍛煉的研究。蒙美好在文獻中闡述了三大方面預防措施:(1)置管前風險的護理評估;(2)置管時的操作,選擇合適的導管與靜脈,規范置管操作;(3)置管后的護理,成立專業維護小組,物理性及化學性預防,加強教育與培訓。汪樂、金薇[16]等人闡述護理干預的實施對PICC相關性上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具有預防作用。白艷紅在文獻提出四點:(1)集束化干預;(2)循證護理;(3)藥物預防;(4)健康教育。弋坤、賈琳[17]在預防血栓策略提出四點:(1)置管前做好評估;(2)置管后護理到位;(3)做好置管肢體活動鍛煉;(4)飲食護理。李曉玲[17]等人提出三三三原則----即手握握力球,握3s鐘,松3s鐘,每小時3次;屈肘及懸腕每天2次,每次5min,以增加肢體的血液循環,防止血栓的發生。由此說明,PICC相關性血栓策略包括:(1)做好置管前評估;(2)置管后做好宣教;(3)PICC維護到位;(4)預防感染;(5)做好飲食護理;(6)做好心理護理;(7)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抓拳松拳置管后1h可進行,每天100-300次,屈肘懸腕24h后進行;(8)日常活動指導;(9)健康指導與落實。
本健康處方護理干預中,健康處方內容包括以上所述預防重要措施,形成文字記憶,PPT講解及示范演練宣教讓患者理解到位,加深患者或家屬對PICC維護的認知,讓患者或家屬清楚并做到多飲水、避免壓迫置管側肢體導致血流不通暢、置管期間一直做抓拳頭或握力球日常活動肢體鍛煉、定期同質化維護管道,學會觀察管道,及時發現管道問題并處理問題,減少感染,減少管道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健康處方有利于PICC管道的延續性護理,讓患者清楚認識到血栓可能會發生在攜帶管道過程中,做好PICC管道日常護理,全過程預防PICC相關性血栓的發生。
綜上所述,健康處方能有效降低血液腫瘤PICC相關性血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減輕患者治療的經濟負擔,提高患者治療的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意義。
作者貢獻聲明 論文撰寫為謝小菊,課題參與者為謝小菊、楊麗萍、張碧霞、蔣婷婷、陸婷婷、曹雅容、陳慧蘭,論文修訂與指導為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