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利,劉聰聰,盛曉蘭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床邊X線檢查由CR發展到無線DR再到可視化DR,為一些行動不便、病情較重的病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床邊X線攝影在放射科日常工作中成為日益重要的一部分。DR(Digital Radiography數字化X線攝影)系統是一種高度集成化和數字化X線攝影設備,根據探測器能量轉換方式分為直接轉換方式和間接轉換方式,平板探測器將接受的X線轉換成電信號,無其它中間環節,避免電信號的丟失和噪聲的增加,以獲得高分辨率數字圖像[1]。DR無線平板探測器攝影系統,融合了DR與CR的優點,具備IP板的靈活性和DR的數字化攝影,具有實時成像和強大的計算機后處理功能的成像特點,且成像時間短、圖像質量高、輻射量低[2-4]。可視化DR是在無線DR的基礎上增加了可視化曝光系統,用以觀測病人的實時動態。我院新引進的可視化無線DR床邊機,利用高轉化率的非晶硅無線平板探測器,擁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配備實時視頻監控設備,提高拍攝成功率的同時又大大降低了受照者和醫護工作者的輻射劑量,可降低普通DR攝影因無法觀測病人狀態拍攝的不符合診斷要求的影像資料。本文將可視化無線DR與普通DR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可視化無線DR對新生兒床邊胸片的應用價值。
選取我院2018年3月到2018年8月利用可視化DR拍攝的新生兒床邊胸片資料720份,年齡(11.62±18.86)天,體重(2.22±0.72)kg,作為可視化組(A組)。隨機抽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18年2月拍攝的新生兒床邊胸片資料800份,年齡(9.27±14.38)天,體重(2.16±0.48)kg,作為常規組(B組)。
A組可視化無線床邊DR使用聯影united-imaging DR370i床邊系統,搭配其特有的可視化曝光拍攝模式,應用Canon CXDI-701G Wireless無線探測版,尺寸14×17英寸(35cm×42.6cm),采集矩陣2800×3408,像素尺寸125μm。
B組常規無線床邊DR使用島津MUX-100DJ床邊機,搭配小米平板信息錄用系統,應用VIVIX-S1012N平板探測器,尺寸10×12英寸(25cm×32cm),像素尺寸124μm,矩陣大小2048×2560。
患兒采取仰臥位,將套有隔離保護袋的平板探測器放置于患兒身體下方,擺正患兒身體,用約束帶束縛患兒四肢,避免拍攝過程中的移動,盡量移除照射野之內的異物,對非照射部位做好防護,對待病情穩定沒有置管且可以抱離的患兒,由護士抱到鉛房單獨拍攝,對于一些病情較重,不能移動需要在病房內進行檢查的患兒,注意用鉛板隔離其他新生兒。使用盡可能小的照射野,中心線對準胸骨前上1/3處,管電壓40-43kv,管電流1.8-2.2mAs,攝影距離100cm。兩組床邊DR對患兒擺位的方法和成像參數沒有差異,由于可視化組配備實時監控系統,技術員根據平板監控視頻在確定患兒體位端正沒有移動的情況下進行曝光。常規組采用盲拍,擺位完成后,按下曝光鍵,等待圖像生成。
所有圖像經后處理后傳至PACS由放射科2名副主任技師和1名副主任醫師共同讀片評定。按照X線評片標準對圖像質量分為甲級片、乙級片以及廢片,評定標準為:甲級片:患兒的受照體位標準,對比度好,沒有偽影和失真,能夠進行明確診斷;乙級片:受照體位基本符合要求,圖像清晰度較好,對比度良好,偽影較小,基本滿足臨床診斷;廢片:患兒的體位不標準,肺門結構分辨不清、偽影較多,有明顯失真,影響臨床診斷,需要重新攝片。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曝光劑量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圖像質量的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a取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甲級片720張(98.9%),乙級片8張(1.1%),廢片0張。B組甲級片800張(95.2%),乙級片13張(2.6%),廢片11張(2.3%)。兩種方法采集的新生兒胸片圖像質量對比見圖1。兩種方法圖像質量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經計算P<0.001,兩種方法所獲得圖像質量有統計學差異,可視化DR組對提高圖像質量,避免重復拍攝有重要意義。見表1。

表1 可視化DR組與普通DR組新生兒胸片圖像質量比較[n(%)]

圖1 兩種方法采集的新生兒胸片
利用可視化床邊拍片攝影系統所得720張新生兒胸片,合格率100%,沒有出現重拍。常規組無線DR由于采用盲拍,會出現患兒體位移動,四肢遮擋等因素導致圖像不合格需要重拍(11/800)。每次曝光量大小使用千伏值和毫安秒表示,兩種方法均為數字化X線攝影系統,具有成像時間短、圖像質量高、輻射量低的優點[2],兩者間曝光量利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2 可視化DR組與普通DR組曝光量對比(±s)

表2 可視化DR組與普通DR組曝光量對比(±s)
A組 B組 統計量千伏值(kv) 40.46±0.93 40.52±0.77 t=1.375,P>0.05毫安秒(mAs) 2.00±0.06 1.96±0.43 t=2.474,P>0.05
新生兒(neonate,newborn)是指從臍帶結扎到生后28天內的嬰兒[5]。在臨床上,新生兒胸部疾病是比較常見多發的,同時,由于新生兒的生理原因,患兒的病情發展迅速非常快,容易產生非常嚴重的并發癥[6]。新生兒床邊攝影,能夠快速清晰的顯示新生兒肺部紋理,解剖結構及病理情況,在臨床應用較多[7]。新生兒處于生長發育期,細胞增殖速度遠高于成人,細胞增值性越高,對輻射敏感性就越高,據報道,胚胎、嬰幼兒對輻射敏感性是成人的10多倍[8-9]。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相關標準中表示輻射總危度為0.0165/西弗特,即指人體受到輻射劑量達到1西弗特,則會導致癌變幾率升高0.0165,由于新生兒不能完全配合投照造成重復照射,給患兒帶來不必要的放射損害[10-11],且多次曝光對于新生兒遠期影響雖尚未可知,但瑞典學者Hall認為嬰幼兒接受低劑量電離輻射會影響成人后的認知能力。因此,在放射科臨床工作中控制曝光次數對于新生兒床邊胸片意義重大。
目前DR技術發展迅速,臨床應用的硫氧化釓涂層無線平板探測器配合Wi-Fi、內部CPU控制、圖像采集處理重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新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成像質量[12],已經逐漸取代CR被大部分醫院使用。無線DR系統曝光方式分兩種,延遲曝光和遙控曝光。如設定延長時長15s,即按下曝光鍵按鈕15s后X線進行曝光,技術員利用延遲時間遠離曝光源,轉移到安全區域;遙控曝光是指技術員移動到安全距離后,利用無線Wi-Fi功能控制曝光。這兩種控制方式在擺位完成到曝光顯示圖像這段時間內都無法確定患兒情況,可能出現移動偽影、圖像缺失以及其他影響圖像質量的因素,導致重復攝片,進而導致患兒輻射劑量的增加。
新型可視化床旁DR系統通過內置束光器內的攝像頭實現可視化曝光,利用無線Wi-Fi技術遠程操控X線機,可以在十米以內控制曝光,并將患兒實時動態視頻呈現在平板電腦上,時刻監控患兒,待患兒情緒平穩沒有移動的情況下,進行曝光,解決了常規DR由于盲拍導致的圖像不合格的問題;另一方面監控系統還可以時刻觀察病情,避免出現病人情況危急醫護人員不在場的意外事件。拍攝完成2s后,平板探測器利用智能感應技術,自動采集圖像信息,且采集過程不受外界因素干擾,利用Wi-Fi技術將圖像傳至曝光平板上,并及時通過院內網絡端口傳輸到PACS系統,臨床醫生可以盡快對圖像進行評估,縮短了檢查診斷時間,提高了新生兒胸部疾病診療的效率。
本研究證實了可視化DR組相比于常規DR組可以有效避免重拍,提高圖像質量,兩者之間每次曝光量沒有統計學差異,但由于可視化床邊DR為新型機器,還未在其他醫院投入使用,沒有歷史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
綜上所述,可視化無線DR床邊攝影的出現給放射科的工作模式帶在革命性的變化,經過臨床實踐證明,在獲得滿意的圖像質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避免重拍,降低患者以及環境X線輻射量,是進行新生兒床邊X線攝影的理想設備,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