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紅,宋梅,李佳敏,靳曉艷,南江,劉東東
(西安醫學院護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家庭關系對于老年人的身心狀況有著重要影響[1],研究顯示,積極和諧的家庭關系能夠給老年人帶來愉悅的舒適感,而消極的家庭關系會導致出現抑郁、孤獨、悲觀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2]。目前尚未見以家庭關系為切入點的社區養老相關性研究。本課題將以健康中國戰略思想為指導[3],開展社區老年人家庭關系的實證研究,為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構建與家庭需求相適應的社區養老模式、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現實依據[4]。
采取隨機抽樣法對陜西省社區內460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為:①年齡≥65歲;②陜西省內社區居住1年以上的居民;③神志清醒且自愿配合調查。排除標準為:①陜西省內社區居住不足1年;②神志不清、智力障礙、精神疾病患者。
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①一般資料問卷,參考文獻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性別、民族、戶籍、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退休前職業、養老保障來源、醫療保障、每月固定收入、健康程度、居住方式、子女狀況及子女居住距離15項基本信息。②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采用Olson[5]等人于1982年編制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由費立鵬[6]等于1991年翻譯并修訂為中文版,用以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程度和家庭系統對情境和發展壓力的反應能力,包括家庭親密度(實際親密度、理想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實際適應性、理想適應性)兩個維度,共3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即“不是”“偶爾”“有時”“經常”和“總是”分別計1、2、3、4和5分,得分越高,其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越好,2個分量表得分差的絕對值是對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的不滿程度,絕對值越大說明不滿程度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為0.8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采用Excel2017建立數據庫,雙人核對后導入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描述性資料用均數、標準差、頻數、構成比表示,家庭關系的影響因素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60份,獲得有效問卷448份,有效率為97.4%。參與此次研究的社區老年人的一般資料情況見表1。

表1 社區老年人一般資料分析(n=448)
社區老年人的家庭關系整體呈有規律-松散型(中間型)模式,所期待的家庭關系為靈活-親密型(平衡性)。社區老年人家庭關系、家庭關系期待度、親密度、親密期待度、適應性、適應性期待度、家庭關系不滿意度、親密不滿意度、適應性不滿意度得分見表2。

表2 社區老年人的家庭關系各維度及總分得分情況(n=448)
不同民族、文化程度、退休前職業、每月固定收入、每月醫療保健花銷、健康程度、居住方式在社區老年人親密度得分上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退休前職業、每月固定收入、每月醫療保健花銷、每月日常花銷、健康程度、居住方式在社區老年人在適應性得分上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退休前職業、每月固定收入、每月醫療保健花銷、每月日常花銷、健康程度、居住方式在社區老年人在家庭關系總分上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表3 社區老年人實際家庭關系的影響因素分析(n=448)
本研究顯示社區老年人的家庭關系整體呈有規律-松散型模式,社區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退休前職業、每月固定收入、每月醫療保健花銷、每月日常花銷、健康程度與居住方式是影響家庭關系的主要因素。
文化程度為初中、高中或中專的社區老年人家庭關系越好(P<0.05),這與楊小嬌等[7]的結果一致,可能與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能夠善于將個人精力積極地傾注于家庭和諧發展方面,更好地與子女溝通交流并理解子女,必要時還能為子女提供幫助和指導等有關[8]。無配偶或居住方式為獨居的社區老年人家庭關系較差,與李淑杏等[9]研究結果一致,可能與夫妻間的相互扶持和交流能加深夫妻間的感情,使老年人產生安全感、歸屬感,整個家庭氛圍更加和諧穩定有關。不同健康狀況的社區老年人家庭關系得分也存在差異,患病的老年人較健康的老年人的家庭關系得分低(P<0.05),這可能與患病的老年人自身機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需要長期用藥,其從而覺得拖累家中其他人等因素相關。退休前職業為行政干部或專業技術人員的老年人家庭關系得分高于其他職業者(P<0.05),這可能與老年人退休前職業的社會經濟地位有關,即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老年人越有可能給子女提供更好的社會資源,且他們能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經營家庭關系。每月固定收入高、醫療保健與日常生活花銷少的老年人家庭關系得分高(P<0.05),這與方芳等[10]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因為這類老年人養老保障好,經濟獨立自主,在遇到困難能及時與家人交流溝通,促進感情,使家庭和睦;反之,每月收入較少、花銷較大的老年人認為會給子女增加經濟負擔,面對健康問題,不愿與子女溝通,缺少情感的交流。
本研究顯示社區老年人期待的的家庭關系整體呈靈活-親密型家庭關系模式,社區老年人對家庭關系的不滿意度呈中等水平,其中無配偶或喪偶、文化程度低、健康程度差、每月固定收入少且醫療保健花銷與日常生活花銷大的社區老年人對家庭關系的不滿意度普遍偏高,因此應該加強對這類老年人社會與家庭方面的支持,以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