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花,馮慧慧
(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骨關節康復科,山東 青島 266000)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外科疾病,數據表明,顱腦損傷的發生率,在全身各部位的損傷中位居第二,死亡率、致殘率則高居各部位損傷之首[1]。大多數顱腦損傷患者病情都比較復雜,如早期不及時康復治療,會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有的還可能導致終身殘疾。階段性康復護理是在手術后不同階段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個性化的康復護理,能夠的改善患者預后,降低致殘率,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將階段性康復護理應用到顱腦損傷患者中,現將研究總結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8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有顱腦損傷史,且經CT、MRI等確診;有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障礙的情況;無手術禁忌證;術后生命體征平穩,能夠配合康復護理;配合研究。排除標準:嚴重四肢、胸、腹、脊柱損傷者;本人無法及他人也無法協助完成量表者;合并有嚴重臟器疾病者;合并有精神疾病者;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康復者。
兩組均給予外科手術治療,術后給予常規的抗感染、降低顱內壓等對癥治療。為對照組提供術后常規護理,在患者麻醉清醒后根據其情況進行康復鍛煉。為觀察組提供在常規護理條件下聯合階段性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2.1 腦水腫期
術后患者的第一階段為尚未清醒的腦水腫期,使患者保持正確臥位,使肢體和關節處于功能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為主[2]。運用按摩手法對患者進行肢體肌肉組織按摩,提高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每天2次,每次0.5h;按摩手法結束后,進行關節被動屈伸訓練,按照大關節→小關節的順序,力度循序漸進由小及大,每天2次,每次0.5h[3]。
1.2.2 病情穩定期
(1)按摩:為了維護肌肉組織的正常代謝,避免發生廢用綜合征,應定時按摩患者的患側腦部所影響的上下肢,促進血循環。借助感覺刺激療法如針灸、電刺激等及本體感覺刺激法誘導患者肌肉活動。(2)心理康復護理:患者發病后,患者本人及家屬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的心理,這是應該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疾病相關知識,使他們了解術后康復的重要性,及康復訓練的長期有效性,通過講述成功康復病例增強其康復信心。(3)主動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進行主動的床上活動,如翻身、坐起,主動活動四肢、關節等運動,囑其運動時注意調整呼吸,以放松腹背肌[4]。通過對肢體的主動運動能有效刺激中樞系統、活躍機體器官,促進康復,減少并發癥。
1.2.3 恢復期
在該階段患者基本具備自理能力,因此應加強床下活動鍛煉。例如床邊站立、病房內行走等。在患者活動時,需要有人陪伴,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表情、呼吸情況,訓練應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5-6]。還應協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達到逐漸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采用延續性護理的方式對出院后的患者進行護理,隨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并且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指導[7]。對于留有后遺癥、預后不佳的患者,在康復指導同時應重視行為、心理干預,幫助其盡快適應生活,增強其社會歸屬感,鼓勵其積極面對。
(1)神經功能:采用由美國衛生研究院(NIH)編制的腦卒中NIHSS量表評價。量表共11項指標,包括上肢和下肢運動、意識水平、共濟能力、面癱等,總分0~35分。得分與病情嚴重度呈正比,術前、術后4周各進行評價一次。(2)肢體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價。上肢、下肢分別有10、7個方面的內容,總分100分,得分與運動功能呈正比,術前及術后4周各評價一次。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2~73歲,平均(43.2±11.0)歲;病因:10例墜落,21例交通事故,7例打擊傷,2例其他;病型:22例顱內血腫,18例腦挫裂傷;GCS評分3~7分,平均(5.6±1.1)分。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2~73歲,平均(43.4±11.9)歲;病因:9例墜落,23例交通事故,7例打擊傷,2例其他;病型:21例顱內血腫,19例腦挫裂傷;GCS評分3~7分,平均(5.5±1.6)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評估并記錄兩組術前與術后4周的肢體功能、神經功能,術后4周兩組的NIHSS、上下肢Fugl-Meye量表評分均優于術前,并且觀察組的評分好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術后4周神經與肢體運動功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術前、術后4周神經與肢體運動功能比較(±s,分)
組別 n NIHSS 上肢Fugl-Meye 下肢Fugl-Meye術前 一個月后 術前 一個月后 術前 一個月后對照組 41 17.79±5.68 37.45±2.36* 9.22±2.39 25.24±4.83* 16.24±1.75 29.23±2.58*觀察組 41 18.30±6.53 66.32±1.99*# 16.35±2.23 48.37±6.19*# 17.32±1.86 57.34±111.40*#
顱腦損傷在全身各部位損傷中的發生率僅次于四肢損傷,是一種較常見的創傷類型,其傷情復雜、具有病死率、致殘率高等特點。經急診手術治療后的顱腦損傷患者,大多數可以存活下來,但會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意識、運動、感覺、言語、認知功能、排便排尿、吞咽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患者存在極大的心理壓力,不能回歸正常的工作崗位,甚至有的不能生活自理,嚴重影響了患者正常生活,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有重塑性和再生性,在顱腦受損后,在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期,如果能將刺激運動應用到神經系統中,有可能改善患者的感覺及運動神經的傳導,促進患者肢體活動能力的恢復。因此,在顱腦損傷的康復護理中應充分發揮腦的重塑性,從而實現大腦功能的恢復。本研究針對顱腦損傷術后患者病情發展特點,將康復階段分為三期,并為不同時期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內容,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4周的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均優于對照組。有研究證實,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用分階段的綜合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采用階段性康復護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為了維持關節的功能位,預防關節畸形,運用按摩手法對患者進行肢體肌肉組織按摩,提高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在病情穩定后,主動康復訓練促使病灶周圍形成新傳導通路,在病變區域功能重建或健側的腦組織代償的情況下發揮腦的重塑性,而按摩、刺激療法則通過促進血循環、興奮神經肌肉組織來刺激正常神經功能的恢復。在恢復期,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指導日常生活能力鍛煉,讓患者逐步恢復正常運動模式,在康復訓練的重復刺激下,使得神經活動的靈敏性、興奮性提高,加速了患者的康復,出院后,采用用延續性護理的方式對的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并且給予針對性的康復指導。在階段性康復護理中并未忽視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在不斷的鼓勵下,患者康復信心增強,配合康復鍛煉的積極性也被調動,這有助于患者重建正常功能活動,并達到最佳恢復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預后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并發癥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階段性康復護理應用于顱腦損傷術后患者效果明顯,有利于促進其肢體運動及神經功能的恢復,能夠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