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潘曉剛?周夢
摘 要:“匠苗成長”以工作場所學習為指向,有效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優質資源,探索構建“從新手到專家修煉的‘質變學習”“從邊緣到全面參與的‘同頻學習”“從分離到專行對接的‘融通學習”的嵌入式培育路徑,將智慧、活力、技能三要素嵌入工作場所學習之中,通過創新技能人才的培育模式,有效提升人才培育效果。
關鍵詞:工作場所學習 匠苗 嵌入式培育路徑
《大國工匠》紀錄片通過記錄工匠們的成長軌跡,探究了工作場所學習是如何推動個體實現從學徒到工匠身份轉變的,詮釋了工作場所學習對工匠成長的重要意義。工作場所學習是一條技能人才培育的優化路徑,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常常出現“產教分離”“社企缺位”“育用脫節”等驅動力匱乏的問題,使技能人才培養仍處于學校“一頭熱”的狀態。為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筆者所在學校探索出了一條“匠苗成長”嵌入式培育路徑。
一、理論依據
(一)政策出臺,持續推進
2020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新時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匠苗”成長行動,旨在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原則,圍繞重大產業布局、重點領域發展,加快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技能人才培育體系。
(二)工作場所學習相關理論
比利特在《工作場所學習有效實踐的策略》一書中指出,“工作場所是一種存在著豐富學習機會的獨特環境,學習者通過與專家、同事的互動,獲取、遷移、創造和重構已有知識體系,進而在實踐工作中發展所需的勝任力和技能。”工作場所學習需要充分考慮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知識、技能賴以存在的“情境”對未來學習的影響力,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技能與文化、理論與實踐的整合。
二、價值意蘊
(一)嵌入智慧的工作場所學習,破除“被貶低”的成見
我國技能人才的整體待遇偏低,就業歧視仍然存在,這種現狀造成人們對職業教育認知上的偏差,進而對技能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培育出高素質的技能人才,讓社會看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工作場所是技能人才成長的搖籃,唯有借助活動嵌入智慧,使技能人才完成從新手成長至專家的“質變”,方能破除社會上一些人對技能人才固有的成見。
(二)嵌入活力的工作場所學習,擺脫“被邊緣”的困境
技能人才初涉職場時常被囿于參與觀察等邊緣性活動,難以獲得學以致用的機會,也很難獲得發展綜合職業能力的機會。工作場所是技能人才實戰的基地,唯有借助活動嵌入活力,方能使技能人才的專業技術得以不斷強化,進而擺脫尷尬的成長困境,為技能人才從邊緣到全面參與的“同頻”添力。
(三)嵌入技能的工作場所學習,改變“被分離”的狀態
目前產教融合仍處于探索階段,由于學校實踐教學設備陳舊、技術過時等問題普遍存在,導致學生所學技能無法滿足崗位要求的現象時有發生。工作場所是技能人才發展的支點,唯有借助活動嵌入技能,方能使學校培育與行業需求同步,為技能人才從分離到專行對接的“融通”增力。
三、培育路徑
工作場所學習是“匠苗”參與嵌入式培育的真實任務活動,通過“質變學習”“同頻學習”“融通學習”三條具體培育路徑,使學生在直接和間接的指導活動中高效地習得知識與技能。
(一)嵌入智慧——從新手到專家修煉的“質變學習”路徑
“工作過程導向”理論強調課程內容與工作的相關性,指出應當圍繞真實工作任務展開培育工作,要求學生掌握完成任務必備的知識與技能,以培養企業所需的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工作實踐的學習為過程建立職業教育模式。
在“工作過程導向”理論的指導下,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規劃課程體系,按工作任務的相關性和過程性進行動態組織,選取或設計典型工作任務實施教學,促進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高度整合,進而達成對“質變學習”的內容重構——動態生成“工作導向”課程體系。
基于此,開展嵌入智慧的活動——“新型學徒”企業頂崗。“匠苗”進入工作場所,可根據自身專業水平、興趣導向等因素自主選擇師傅,在師徒之間建立“導學”關系,即由師傅搭建學習框架,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引導,讓“匠苗”在真實任務中建構專業認知并完成基礎能力培養的任務。“匠苗”可結合崗位能力進行頂崗實習,將獲得的職業知識、實踐技能、專業經驗等在工作情境中進行拓展運用,由師傅給予職業生涯指導,制定崗位技能錘煉方案;“匠苗”也可啟動創新孵化項目,在師傅的指導與協助下搭建平臺。此外,“新型學徒”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建立了彈性學分累積機制,以此銜接產業需求并根據專業定位和發展特色開展校、行、企共研,協同推出契合產業、崗位發展趨勢的職業文憑、技能證書,從而實現了對“質變學習”的成效檢測。
通過“工作導向”課程和“新型學徒”頂崗,“匠苗”經歷了從作為新手按照工作場所規則參與實踐,到最后成為專家在實踐時將情境與行動融為一體的“質變”成長路徑。“匠苗”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具體工作環境中不斷領悟、反思知識與技能要點,提高自身應用能力。同時,學校與企業協同落實“學分累積、證書互認”制度,激勵“匠苗”不斷進步。
(二)嵌入活力——從邊緣到全面參與的“同頻學習”路徑
“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學習者可通過持續拓展自身能力來創造想要達到的結果,當全新的、無限擴張的思維被激發出來后,學習者就能學會如何進行團隊學習。有效的“學習型組織”需遵從五項原則,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性思考。
在“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指導下,學校教師、工作場所師傅根據工作場所情況和人才特點,形成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將理論知識融入“師傅帶徒弟”的過程,師傅將實踐技術反饋給教師。由此學校形成了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的流動格局,進而達成對“同頻學習”的團隊重構——著力打造“專兼融合”的雙師型團隊。
依托“專兼融合”的雙師型團隊、“多維立體”的學習通道,創設“匠苗”參與工作場所的“同頻學習”路徑。“匠苗”得到了專家和經驗豐富的企業員工的直接指導,受到了來自工作場所環境的間接影響,因而能更好地領悟概念性和程序性的知識,進而能夠獨當一面地完成工作任務。據此,學校通過打造示范“教學創新團隊”“匠才蛻變團隊”,實現了教師從邊緣到全面參與工作實踐的轉型。
基于此,開展嵌入活力的活動——深度構筑“多維立體”學習通道。工作場所環境是“匠苗”工作所需的思考和行動進程的組成部分,為“匠苗”學習提供線索和提示及互動平臺;“匠苗”在與雙師型團隊的互動實踐中,獲取其為工作場所實踐操作提供的模型、指導和線索;“匠苗”同伴共同置身于工作場所,彼此可以進行互動交流、相互激勵共勉、創意實時碰撞,從而形成優質的工作場所生態。“匠苗”與工作場所、師傅、同伴間形成“立體式”學習通道,通過互動提高了相互之間的交流頻率,“匠苗”得到參與制定計劃和決策的機會,也更容易獲取行業前沿信息。與此同時,學校聚焦區域戰略性產業領域和民生緊缺領域,高水平建立了覆蓋骨干專業、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推進“匠苗成長”質量持續提升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匠苗”通過競賽錘煉、技能創新等方式,形成了高水準的匠才蛻變團隊。由此,學校通過打造師生團隊,實現了對“同頻學習”的成效檢測。
(三)嵌入技能——從分離到專行對接的“融通學習”路徑
“聯通主義”是實訓中心、眾創空間創新驅動發展的理論內驅力。實訓中心、眾創空間是用以進行探索知識及技能且具有混沌性、復雜性、網絡性、自我組織性等特點的整體,需要有共享的實體平臺。個體可在具有流動性的組織學習網絡中成為知識源、技能源或創新源,進而反饋聯通學習網絡,形成個體與知識、技能創新的良性互動。
立足“聯通主義”理論基石,創建“工學融通”的實訓中心和“互聯互通”的眾創空間,突破了僅限單一崗位、單一工作場所的任務、與行業剝離的傳統培育方式,使“匠苗成長”過程成功轉變為將工作場所專業任務與行業發展對接的“融通”成長路徑。依托工作場所環境,準確定位行業趨勢,借助“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讓學生在融通學習中鍛煉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基于此,學校可推進嵌入技能的活動——大力發展“互聯互通”的眾創空間。推行自主探究實踐式學習,設定相關的任務結構,該任務在“匠苗”的專業技能范圍內,能促進或延展其技能結構,實現其對技能點的全面體驗嘗試;在政、行、企、校協力之下,“匠苗”將經過技能體驗、思維碰撞后的創意變成實際可投產的產品,從而落實“參與創新、服務社會”的理念;借助新媒體資源,投放制造成果,實現技能、信息、創意的交流分享,不斷優化產品,“匠苗”實現技能延展,學校集聚“技術攻關、技能傳授、科研創新”的功能。學校與區域產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構建公益性孵化平臺,針對專業領域發展趨勢,強化“匠苗成長”創新創業項目與市場、企業的對接;建立擴散式成果轉化中心,依托省內實體化科技市場,深入對接企業,將技術需求與學校學習型團隊精準匹配,加速推動技術創新服務區域產業。學校打通“技術創新、成果孵化”通道,從而實現對“融通學習”的成效檢測。
參考文獻:
[1](丹麥)克努茲·伊列雷斯.我們如何學習:全視角學習理論[M].孫玫璐,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澳)史蒂芬·比利特(Stephen Billett).工作場所學習有效實踐的策略[M]歐陽忠明,王燕子,雷青,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張艷超,杜友堅.工作場所學習領域國內研究情況的簡略分析[J].職教論壇,2017(30).
[4]趙文平.國際工作場所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
(作者單位:海寧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