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一勛章”獲得者系列故事
6月29日,“七一勛章”獲得者、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被工作人員攙扶著走進人民大會堂,上樓梯時她步履蹣跚,手腕、手背和指頭關節處都貼滿了膏藥。這位身患多種疾病、創辦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改變了近2000名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的“燃燈校長”,她沒有孩子,但有1000多個孩子都叫她“媽媽”。
成立“兒童之家”
1974年,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并在云南與丈夫相知相愛。然而結婚沒幾年,丈夫就被確診為胃癌晚期,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是撒手人寰。痛失丈夫、無兒無女的張桂梅于1996年來到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到華坪縣最好的中學任教的機會,選擇到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
張桂梅來到華坪縣的第五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建成,她主動申請兼任院長,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孤兒,最小的2歲,最大的12歲。一開始,孩子們的哭聲攪得鄰居們難以入眠,張桂梅只能一直抱著孩子們,哄他們入睡,或者帶他們到院子里溜達。很多孩子因為體質較弱,經常生病,為此張桂梅經常在醫院和福利院之間來回穿梭。“想想那個時候,都不知道是怎么熬過來的。”張桂梅回憶那段時光的時候感嘆道。
張桂梅把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稱為“兒童之家”,兒童之家的孩子們都管張桂梅叫“媽媽”。孩子們的這一聲“媽媽”,張桂梅從未辜負。
建起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即使兼任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對待教學工作也是毫不懈怠,哪怕周末也不休息,要么進行家訪,要么給基礎不太好的學生補課,她甚至自掏腰包資助班上那些家庭特別苦的學生。漸漸地,張桂梅發現,不管她怎么努力,班上的女學生還是越來越少,很多女生不來學校上課了。張桂梅到這些女生家里家訪才發現,山里的貧困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很多家庭把讀書的名額留給了家中的男孩,而女孩們要么早早嫁人,要么輟學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看著一個個山區女孩因貧困失學,張桂梅心痛到無法呼吸。她認為,一個受教育的女性,有著改變三代人命運的能力。因此,她決心創辦免費女子高中。
張桂梅曾多次向時任華坪縣教育局副局長的楊文華提起創辦一所面向鄉村貧困女生的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楊文華覺得這簡直是異想天開。“張老師,我們辦一所高中起碼要有三大實驗室,生物實驗室應該是投入最少的,你覺得它大概需要花多少錢?”“2萬夠了吧?”張桂梅回答。“你也太沒譜了。”楊文華被張桂梅的回答逗樂了,“這個費用可能是你想象的100倍。”與楊文華的談話深深地刺激了張桂梅,她決定去大街上找人募捐,再苦再難也要把學校建起來。五年間,她被人放狗咬,被人吐口水罵是騙子,經常因為太累坐在路邊睡著。人們都說,張桂梅要想建起一座學校,除非有奇跡降臨。
2007年,“奇跡”真的降臨了。這一年,張桂梅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開會時,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讓張桂梅創立免費女子高中的夢在北京傳開了,引起了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隨后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2008年9月1日,100名貧困女生在張桂梅的動員下走進華坪女子高中。在開學典禮上,其他人都笑了,作為校長的張桂梅卻泣不成聲。
十幾萬公里家訪路
華坪女子高中的入學“門檻”總結起來就是兩條:“女生”和“窮”。學校學生的基礎普遍差,有些學生的中考總成績甚至不到100分,因此老師不僅要教高中的知識,還要教初中甚至小學的知識。山區條件艱苦,再加上張桂梅對工作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難以適應。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師中有9名辭職,教學工作近乎癱瘓。
焦慮、沮喪的情緒包圍了張桂梅。在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于是張桂梅在教學樓二樓的墻上畫了一面黨旗,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了入黨誓詞,誦讀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文章。有的教師眼里泛起淚花,他們被張桂梅的無私打動,他們決定和張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辦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學。
留住了教師,還要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盡管身體狀況非常不好,張桂梅還是要求自己“親自到每一個學生的家里去看看”,給學生和家長做思想工作,一定要讓女孩們多讀書。一開始,她自己走山路家訪,后來又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車。一次,她坐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緊張到“腳指頭都要把鞋子摳穿了”,因為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2020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里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以及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6~7個。其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后,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上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著雙腳劃過水面。家訪結束,張桂梅在學生和家長的攙扶下,慢慢走出村中小路,艱難地坐上車,又匆匆趕赴另一個鄉鎮,另一個學生家。
華坪女子高中建校十幾年來,張桂梅已經家訪了1550多名學生,行程11萬多公里。家訪途中,她摔斷過肋骨,發過高燒,迷過路,還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
是慈母亦是嚴師
每天早上五點,天剛蒙蒙亮,一個脊背微駝、瘦弱得隨風顫抖的身影便出現在華坪女高的校園里,慢慢打開走廊上所有的燈:“女孩們膽子小,把燈都打開她們就不怕了。”為給學生解饞,張桂梅每個月輪流帶學生出去“加餐”。有一次,張桂梅去付賬時,學生們發現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錢,大家這才知道,張老師每頓飯只舍得吃2角錢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費僅3元。這樣心細如發的呵護,比親媽有何遜色?
另一方面,張桂梅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讀書對這群姑娘們的重要意義。她深知,教學質量若提不上去,女子高中也就不過是讓山區女孩白吃白住三年、最后拿一個高中畢業證而已,對她們的人生產生不了太多積極的影響。因此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不但要讓窮苦的女孩們全部考上重點大學,還要培育出清華、北大的學生。
在華坪女高,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們雷打不動每天早上5點30分起床晨讀,晚上12點20分自習結束上床睡覺,連吃飯時間都被限定在15分鐘內。張桂梅有一個小喇叭幾乎從不離手。“傻丫頭,快點!”在校園里,有學生稍一磨蹭,就會聽到她的吼聲從小喇叭里傳出來。
除此之外,張桂梅還在校園中開展紅色教育:要求學生抄黨章,在校園里只能聽紅色歌曲,每周一節思政課重溫革命先烈的故事,周末學校播放紅色電影……因為華坪女高是在黨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來的,張桂梅希望姑娘們能夠心懷感恩,將來為共產主義作貢獻。
張桂梅身患心臟病、肺氣腫等多達23種疾病,每天靠吃止疼藥堅持工作,手關節只有貼滿膏藥才能活動。令她欣慰的是,華坪女高的成績在麗江市一直名列前茅,學校已有近2000名女孩畢業且全都考上了大學、大專,她們有的跟張媽媽一樣成了教師,有的像張媽媽一樣主動支援邊疆建設,還有的成了醫生……
“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張桂梅代表“七一勛章”獲得者發言時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