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在“三新”(新課程、新教材和新高考)背景下,依托“舊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開展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概要寫作和讀后續寫)教學實踐過程。結合案例分析,探討科學性、創造性利用好“舊教材”這個載體,以期“以舊換新”,物盡其用,并將其過程和方法企及于其他教學資源的有效使用。
【關鍵詞】“三新”背景;“舊教材”; 讀寫結合教學
【作者簡介】黃廷金,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福建省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9年市級課題“高中英語思維型讀寫結合教學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JYKT-19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2年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在當前過渡期,部分地區仍然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舊教材”),因此如何促成“新舊協調”,用好“舊教材”同時適應新高考改革是值得關注、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與此同時,全國各省份陸續采用新高考題型,其中高考英語書面表達部分變化為交替使用概要寫作和讀后續寫兩種形式。高考英語新題型的推出對高中英語教學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也給高中英語教師帶來很大的挑戰。教師們要思考變什么和教什么的問題,以及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升學生三大核心學習力:“讀”(閱讀力)、“思”(思維力—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和“言”(表達力)。然而當前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情況并不理想,一些英語教師思想準備不足,教學思維傳統守舊;教學過程中過度重視文本表層意義的理解,用大量時間講解語言知識,忽視了引導學生積極建構意義、鍛煉思維的過程。他們對“舊教材”的使用缺乏整合意識,造成讀寫割裂;或是碎片化教學,課堂活動組織散亂,活動間缺乏有機聯系,以致讀寫脫節。同時,受自身專業水平所限,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機械地采用拿來主義、照本宣科、發范文對答案模式;或是讀寫材料選擇不準、難度把握不當。以上問題表明,在新課程、新教材和新高考改革方興未艾背景下,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基于此,本文以著力化解“新(高考)舊(教材)矛盾”為出發點,從若干教學案例入手,探討對“舊教材”進行多角度開發利用的可行性措施,以圖物盡其用并借此搭建一座舊材料與新高考聯通的橋梁。
二、指向問題解決的教學實踐
1. 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和過程。如前所述,教師要著力促進“舊教材”和新高考之間的協調一致,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著力推動讀寫相互融合,創造性地整合教材資源。讀寫結合教學過程是一個指導學生信息復制、信息整合和信息創造的過程。它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引,可以采用“三段六步讀寫結合”課堂教學模式。“三段”指的是“讀”“思”“言”,即閱讀文本、思考問題和表達輸出三個教學活動階段;“六步”指的是“導讀、預測、默讀、討論、初寫、初評”六個教學步驟。這種模式適用于“舊教材”中Reading部分的處理和Using Language部分的Reading與Speaking and writing(新教材中體現在Reading for Writing部分)的整合,以及配套教輔(如《優化設計》)中的Summary部分的改造使用。
2. 讀寫結合(概要寫作)教學案例分析
(1)選材:概要寫作注重閱讀和重組的技巧,強調邏輯性思維的激發和創造性思維的運用。選材以教材中的說明文為主,甚至還可以不拘一格,大膽選用被有意或無意“忽視”的教學資源,如“舊教材”Workbook中的某些篇章(例如 Book 3 Unit 2 “Healthy eating”“Workbook”中“Reading Task”部分的議論文“FOR BUILDING A MCDONAL'S or AGAINST BUILDING A MCDONALD'S” )。
(2)過程(“三段六步式讀寫結合”教學流程,以Book 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的Reading”部分為例)
①讀(導入話題、預測內容、持續默讀):通讀全文,理解文本大意 細讀文本,理清主次信息。
導讀:結合“Warming Up”部分,提出以下問題:
Q1:What do you hope to get from the text?
Q2:If you were the writer, what would you convey to the readers?
預測:結合 Pre-reading部分進行文本內容預測,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the text is mainly about based on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默讀:引領學生圍繞關鍵詞“puzzles”和 “geography”展開持續性默讀。
②思(讀后思考、明確框架):概括大意 構思要點概括大意:提出問題: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Find the topic sentences if possible. )
構思要點:讓學生以Pairwork形式進行簡要討論,撇除具體實例和支撐細節,找出各段主題句或提煉出各段大意。其后整合各段主體信息,擬出三到四個要點。
③言(梳理整合、表達要點):書面表達——初寫(擬寫草稿)口頭表述——初評(修改整理)。
初寫:整合主題句或各段要點,運用適當關聯詞將要點進行串聯,擬出草稿。
初評:當堂分享(投影形式)部分學生的草稿,進行簡單評析,提出參考意見,在學生正式行文輸出之前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提供框架范例(如指導學生采用“總分總”的文本建構模式:Topic sentence Main points 1, 2, 3…… ?Conclusive sentence)。給予學生適當時間(如5-10分鐘)草擬文稿,選取部分學生習作草稿當堂分享并進行簡單的評析,以便學生后續進行作品的整理優化。
3. 讀寫結合(讀后續寫)教學案例分析。
(1)選材:讀后續寫注重的是獲取信息和補充信息的過程,強調以邏輯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開發為主體,同時兼顧體現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運用。選材以教材中的記敘文,或是夾敘夾議文章為宜(如:Book 2 Unit 2中Using Language部分的“The story of Atlanta”)。
(2)過程(“三段六步讀寫結合”教學流程,以Book 7 Unit 2 “Robots”中Reading部分“Satisfaction Guaranteed”為例):
①讀(導入話題、預測內容、持續默讀):通讀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細讀文本,理清文章線索。
導讀:結合Warming Up和Pre-reading部分圖片,提出問題:What is the text probably about ?(a product/ robot or a service)
預測:結合Pre-reading部分Q3進行文本內容預測,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mainly about based on the picture on page 12?
默讀:引領學生持續默讀,圈出故事人物,確定文章線索,把握故事情節。讀后回答從規劃問題:
Q1:What is the story about ?(things happening between a women and a household robot/ an experiment on a household robot)
Q2: What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Tony/ a robot, Clair and Gladys )
Q3: What i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The robot had to be rebuilt)
Q4: Why did Tony have to be rebuilt?
思:分析角色抓住要點搭建支架。
引導學生以“... Tony would have to be rebuilt ...”為續寫切入點,通過故事角色分析(Tony帥氣、聰明、體貼; Clair矜持、脆弱、虛榮),抓住要點(暗生情愫,在情感與理智間掙扎中的兩位主角在Tony被再造之后會有什么樣的后續故事,一刀兩斷還是藕斷絲連?)。教師在文中管理出若干關鍵字“Tony,Claire,machine,company,rebuilt,love,marriage ...”,為學生提供搭建支架的材料。
②言:口頭表述—討論書面表達—初寫(擬寫草稿)口頭表達—初評(修改整理)組織Pair Work或Group Work,讓學生簡要討論后續故事的各種可能性。為學生提供是續寫人兩個段落的首句:
Para.1 The next morning a car drove up and took Tony away. ________________ ...
Para. 2 A week later the work of rebuilding Tony was finished. ________________ ... 引導學生根據討論結果擬定故事續寫草稿,擬寫完畢后選取若干學生草稿以投影或口頭形式進行課堂分享,并由部分學生對習作進行簡要評析。完整的續寫習作則以課后作業形式呈現。
三、讀寫結合教學實踐的反思與啟示
1. 文本選擇要目的明確,概要寫作應關注學生對文本主旨復述,弄清作者思想中最基本的部分,而不是發表評論,也不是簡單的換句話說。在讀后續寫教學中要選擇操作性強、易于進行整體連貫呈現、利于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文本來作為教學的載體。
2.教學操作環節應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引,遵照“學習理解實踐應用遷移創新”的完整流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精準定位、因人而異分層設置任務。比如在概要寫作教學過程中,引領層次稍低的學生學會查找、定位主題句即可;指導層次稍高的學生找準關鍵詞,并根據關鍵信息詞進行概括組合形成中心要點。
3. 教學時機選擇要循序漸進、因時而異,針對不同學齡階段設定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概要寫作的初級階段只要求學生找出文本主題句并進行簡單的整合即可;在學生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同義轉換、句子重構并加強要點間銜接的寫作指導。教師還應精準把控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尋找適當時機,不動聲色地撤除寫作支架。
4. 教學實踐表明,在邁向“三新”的過渡期內,如果我們對舊教材能夠巧妙應用、科學處理,必能收到點石成金的效果;讀寫結合教學的材料選擇依據和教學操作流程(“讀思言”模式)體現簡潔性、靈活性與可復制性優勢,這同樣適用于今后以其他教材或教學資源為載體的讀寫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實用性和借鑒意義。
四、結語
《勸學》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教師的教學活動是極具創造性的過程,作為教學載體的教材經過教師的加工、再造,從而實現其內在的價值。《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教師努力做到“積累學科教學知識,立足教學實效”,也就是說,教師要豐富自身學科知識,提高學科核心素養,根據教學材料特點和學情實際,因材施教,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在“三新”背景下,教師們要理念先行,樹立創新意識和思變意識,與時俱進緊跟新課程改革。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認為,如果說19世紀和20世紀的教師是教的專家,那么21世紀的教師則必須成為“學習行為的設計者”。教師把握“三新”理念精髓,發揮教學智慧,優化材料分析使用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親自下水為學生的學習行為達到預期效果掌舵。現階段,教師在教材處理、使用過程中要以新課程理念和新高考改革為導向,充分利用好“舊教材”這個載體,挖掘其更大的價值,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