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謝爾蓋·薩納科耶夫
近年來,國際形勢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成為引發全球動蕩和不確定性的重要誘因。早在2015年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便在演講中闡明了相似的觀點,即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需要認真對待的新威脅新挑戰。習近平主席強調,要解決好各種全球性挑戰,包括發生在歐洲的難民危機,根本出路在于謀求和平、實現發展。普京總統批評西方國家導致了中東的混亂,并誘發大批難民流向歐洲。中俄兩國元首的相關論斷高瞻遠矚。現有的世界秩序,準確來說是美國強權政治下的“和平”正在破裂。“西方劇本”下的全球新自由主義制度正在走向崩潰,西式“民主價值觀”和所謂“基于規則的秩序”越來越沒有市場。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發生的冷戰不僅僅是美蘇兩個戰勝國之間展開的競爭,更是兩種制度——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斗爭。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歷史終結論”,西方開始在全球大規模擴張,建立了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霸權秩序,而正是西方的錯誤認知誘發了現有世界秩序的危機。也正是由于西方不斷擴張勢力范圍,才形成了當今由單一的政治中心和美元長期占據壟斷地位構成的世界霸權,其中美元成為全球主要支付貨幣和世界金融體系的基礎,也就是所謂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但是,西方“耀眼勝利”的主要原因是蘇聯自身的潰敗。如果說冷戰時期,美國在其全球政策中通過捍衛“民主價值”來論證自己和西方盟友的行為是合理的,那么蘇聯解體后,西方就不再費心解釋其行動,而越來越多地將武力作為談判的唯一基礎,這不僅體現在軍事政治上,也體現在經濟利益上。
然而,20世紀末以來發生了一些令新自由主義者意想不到的事情。?蘇聯解體后,中國高舉進步和正義的旗幟,并領導14億中國人民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已經跨越式地進入了“世界領導者”俱樂部,并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前,西方已經意識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快速崛起,俄羅斯也在實現復興,于是美國直白地將俄羅斯和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并迅速改變其對外戰略,企圖重拾所謂捍衛“民主價值”和建立“基于規則的秩序”等幌子來遏制俄羅斯和中國的發展。
制裁已經成為新自由主義者遏制對手的主要工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分別于不同時期對蘇聯、古巴、朝鮮、伊朗和中國,包括當今的俄羅斯等實施非法制裁。回顧西方國家在歷史上宣布實施制裁的“官方理由”,大多是站不住腳的。美歐等西方國家希望以這種不公平的方式解決競爭問題。但當這些制裁是在現存世界經濟機構(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出現嚴重危機的背景下發生時,遏制和孤立中俄的圖謀必將失敗。在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的時刻,西方國家無法創造出新的一體化進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在爭吵中未能走遠,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也沒有將相關國家有效整合在一起。
不可否認,來自西方國家的制裁將對相關國家的經濟造成損害。然而,制裁是一把“雙刃劍”,美國發動的對華貿易戰就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并且越來越多地影響到當前的世界秩序,最終西方國家將逐漸陷入被孤立的境地。與此同時,全球多極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如果說之前的貿易戰涉及維護所謂的“霸權力量”,那么在后疫情時代世界多極化趨勢將愈加明顯,世界主要力量將趨于平衡,世界各國不得不考慮日益凸顯的多極化發展的現實。
最近發生在阿富汗的事情已經生動地揭示了西方在全球擴張的真實行徑,世界再次看到美國如何將他們承諾建立民主制度的國家完全棄之不顧。據估計,自進入阿富汗以來,美國在阿富汗花費了2.2萬億美元,但是除了腐敗、武器和生靈涂炭,美國在阿富汗什么也沒留下。即使這樣,美軍并沒有聽從其支持者的請求,將武器庫轉交給阿富汗政府軍,而是在倉皇逃走時將其留給了塔利班。因此,塔利班能夠以“閃電戰”的方式奪取整個阿富汗便不足為奇。這些事件對受美國支持的部分國家的分離勢力將是一個很好的警示,淪為美國“棋子”的他們,到頭來注定會被美國無情拋棄。
走進“中俄友誼之城”——綏芬河。(中新社圖片)
以中俄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對西方強權秩序造成了沖擊,在結束阿富汗戰爭后,美國必將集中力量遏制中俄兩國。毫無疑問,美國將使用所有可能的工具來攻擊中國,包括對中國不同地區發起的“人權攻擊”、打“臺灣牌”以及借所謂的新冠病毒溯源問題持續攻擊抹黑中國。
當前,美國拜登政府正試圖組建一個所謂的“民主國家聯盟”,通過拉幫結派共同遏制中國。在這個聯盟中,不僅有日本這樣的美國鐵桿盟友,還會有歐洲小國,如立陶宛。然而,對于歐洲國家來說,美國對華遏制戰略并沒有給其帶來任何好處。歐洲尚需解決自己的問題,沒必要與中國這樣一個重要的經濟伙伴對抗。如果歐洲國家領導人足夠睿智,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抵制美國的計劃,并與中俄建立獨立的外交關系,深度參與歐亞一體化建設,這將是最明智的選擇。同時,中國不會懼怕美國的遏制。中國擁有最清晰的外交戰略和政策,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中國人民也不會允許任何國家左右中國的發展方向,中國已準備好應對任何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自21世紀初以來,俄羅斯的外交政策發生了明顯變化。2001年7月,中俄兩國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同年發生“9·11”事件后,俄羅斯還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與美國的團結。近年來,俄羅斯領導層強化了改變外交政策的決心,朝著強化俄羅斯國家主權利益的方向發展,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07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中表明了這一態度。自此,維護俄羅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人民的利益已經永久地成為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當前,依靠在二戰中取得的偉大勝利和人民的英勇奮斗,俄羅斯在國際法基礎上堅決捍衛世界正義與安全,推動多極化和多邊主義。
2021年4月7日,中國邊城黑河67個項目開復工,深拓對俄資源能源合作。(中新社圖片)
2020年12月17日,工作人員正在對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線路進行日常巡檢。(中新社圖片)
當然,俄羅斯的改變對西方霸權體系構成了威脅。自2008年以來,西方一直在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最主要的行動就是北約東擴。從2008年的俄羅斯與格魯吉亞戰爭到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背后都是美歐等西方國家利誘相關國家損害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和保護自己的利益,俄羅斯采取了有效的反制行動。這徹底激怒了西方國家,其拒不承認南奧塞梯、阿布哈茲和克里米亞的政治地位。因此,未來俄羅斯仍將面臨與西方的嚴重對抗,特別是與美國的對抗。美國民主黨人及其背后力量的掌權只會加劇美俄矛盾。2021年6月俄美日內瓦峰會后,原有的謹慎樂觀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了。俄羅斯需要加強與鄰國的關系,尤其是亞太地區的鄰國,俄羅斯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戰略是維護發展好俄中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2021年6月28日,中俄兩國元首以視頻會議形式通過了一項聲明,宣布將期滿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再延長5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兩國關系是“新時代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俄羅斯和中國背靠背捍衛自己的主權利益”,中俄對未來世界秩序發展擁有相似的訴求,新時代中俄合作是睦鄰友好和相互協作的典范。
多年來,在兩國領導人的推動下,中俄兩國的合作機制不斷發展,目前政府間委員會已經增至5個,涵蓋雙邊關系所有領域,不同的小組委員會已經多達幾十個。中俄兩國工商界也成立了各種各樣的協會,社會關系已經被激活,各種雙邊論壇和會議已成為兩國工商界和政府間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為實現共同設定的目標,中俄不斷加強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20年來,盡管世界發生了多次重大金融危機,但中俄貿易額增長了10倍多,貿易結構也發生了質的改變,新興產業在貿易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兩國不僅在太空探索、核能、航空工業和信息技術等傳統領域加強合作,還在規范數字空間等新興領域開展合作,這將使中俄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創建安全和獨立的信息系統,如類似于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支付系統。中俄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把雙邊貿易支付轉換為本國貨幣,這一過程將繼續進行。
在文化和體育方面,中俄兩國也不斷深化合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4年索契冬奧會為中俄兩國加強體育領域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機,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雙方加強體育合作、交流舉辦冬奧會經驗的絕佳平臺。過去幾年,兩國雙向游客流量顯著增加,電影、電視、音樂會等藝術和教育領域的大量合作項目將兩國人文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中俄也在加強地方省市的區域間合作。兩國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東北部省份的協調發展方面開展的合作尤為重要。推動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加速發展和加大對亞太地區市場的投入,已成為近10年來俄羅斯國家政策的優先方向。俄羅斯需要利用現有的互動平臺,努力將自身經濟融入亞太地區,包括發展重要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在稅收制度中創造優惠條件,刺激人口增長以及將國家資源向經濟部門傾斜,推動遠東地區生態農業建設。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俄羅斯受到了熱烈歡迎,俄羅斯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最積極的國家之一。俄羅斯正在開發北海航線項目,并對新西伯利亞鐵路進行現代化改造。自2015年以來,中俄兩國一致通過決議,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兩國專家將這一過程稱為“一體化整合”。與西方國家不同,中俄兩國的合作是非排他性的,即對所有愿意接受相關原則的國家保持開放。這一進程不僅意味著要建立新的交通運輸走廊,還意味著兩國將會協調幾乎所有部門的發展計劃。
在《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指導下,中俄形成了符合兩國根本利益和人民愿望的新型國家關系模式,在促進世界多極化發展、確保國際和地區安全與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中俄兩國對現代世界秩序的共同看法。他們高度評價中俄兩國為構建公平的多極化國際秩序所作出的努力,認識到這些理念符合加強國際和平與安全以及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有助于逐步實現全人類的發展和繁榮。國際社會高度贊賞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俄羅斯呼吁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確認為人類的世界遺產,以加強國際社會的團結,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此外,中俄兩國也致力于推動地區層面的合作,并推動建立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地區合作平臺。今年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周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上海合作組織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包括中俄在內的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也成為重要的多邊組織,金磚峰會也越來越務實,新開發銀行已經在上海開始運作,與亞投行一起被廣大發展中國家視為世界銀行的替代方案。這些新興地區組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具有較高的開放性,這從根本上區分了以中俄為代表的國家所倡導的世界新秩序與西方排他性的舊模式。然而,以中俄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目標不是戰勝西方,而是開展公平互利合作,這個目標本身決定了未來世界秩序的發展方向。
總之,冷戰后西方通過不斷的全球擴張,建立了霸權主義世界秩序,以中俄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對西方的強權秩序帶來沖擊,并由此招致美國等西方勢力的遏制。但遏制是一把“雙刃劍”,全球多極化趨勢已經不可避免,美國的強權政治也必將走向崩潰。中俄面臨著共同的霸權主義威脅,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為新型大國關系樹立了榜樣,為構建更加公平、穩定和繁榮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支撐。
作者系俄羅斯亞太地區研究中心主任、俄中友協副主席
2021年8月22日,“西部·聯合-2021”中俄聯合演習舉行。(IC photo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