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付喆 吳歡 吳薇


【摘要】研究聚焦于評估英語詞匯記憶APP實用性。以Atkinson & Shiffrin模型為框架,分布式記憶模型為補充,對比分析英語詞匯記憶APP功能設計和使用方法。進而通過問卷調查、個案研究和組間設計實驗等方法評估APP在本科生英語詞匯記憶中的實用性,尋找有效的英語詞匯記憶APP使用方法。
【關鍵詞】英語詞匯記憶APP;心理語言學;語義啟動效應;分布記憶模型
【作者簡介】王玥(2000-),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育、二語習得;付喆(2000-),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吳歡(2000-),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吳薇(2001-),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心理語言學視域下英語詞匯記憶APP實用性研究”(項目編號:202011318021)。
一、引言
近幾年,英語詞匯記憶APP因方便性備受青睞,其普及率在學生群體中愈高。國內學者主要以“詞匯教學”為切入點進行英語詞匯記憶策略的研究,對于新型英語詞匯記憶方式——英語詞匯記憶APP的詞匯記憶策略研究較少,且對APP的使用方法缺少科學的理論探討。本研究從Atkinson & Shiffrin模型和更加動態化的分布記憶模型出發,通過調查與實驗尋找高實用性的英語詞匯記憶APP使用方法,并遷移形成提高英語詞匯記憶效率的方法。根據大腦結構的相似性,此成果也可為更多使用者提供參考。
二、調查研究
1. 理論背景。借助Atkinson & Shiffrin模型分析,APP首先通過聲像結合的單詞呈現方式刺激產生感覺記憶。在注意的指導下,英語單詞編碼成短時記憶,并通過APP設計的單詞重復和單詞測驗復述形成長時記憶。在日常使用英語時用戶對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提取。該模型使記憶的過程更清晰,但以“復述”和“檢索”解釋短時記憶形成長時記憶的過程和長時記憶提取使用的過程過于簡單,故而需要進一步討論語義啟動的問題。
總體上,語義啟動效應的促進作用反映在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的正確率和反應時間上,亦反映在啟動刺激詞對確認隨后出現的相關目標詞的發音或者詞匯上。這兩種促進作用對應APP練習、測試、詞匯擴展等功能。而在語義啟動效應的眾多機制中,分布記憶模型更合理地解釋了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之間有語義關系的啟動。因此,擇其分析英語詞匯記憶APP。輸入單詞時, 模型中的各單元通過權重的聯結進行合作或競爭,在逐漸適應后形成穩定的表征語義的激活模式。當APP用戶完成一個多語義詞的記憶后,相關的結點處于合作或競爭后的穩定狀態,此時記憶語義相關或聯想相關的單詞能快速進入新的穩定狀態。需注意的是,遺忘這一普遍的心理現象能阻礙記憶形成和保持。如今英語詞匯記憶APP如“墨墨背單詞”和“表格背單詞”等都借助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記憶規律鞏固記憶。
綜上所述,理論上良好的單詞記憶方法能最大效率促使穩定的、新的激活模式在大腦形成,而借助語音、語義、聯想、語境、圖像等無疑能起極大作用。因此,分析常用APP使用方法如下:
(1) 快速記憶英中對應的單一語義以及英文單詞發音(以下記憶均包括英文單詞發音)。
(2) 對英中語義進行多語義記憶:聽英文發音,直接記憶所有的中文意思(以下將方法簡稱為“多語義記憶”)。
(3) 對英中語義進行多語義組塊記憶:聽英文發音,除記憶相對意思外,擴展記憶詞根詞綴相關詞、派生詞等單詞。(以下將方法簡稱為“多語義組塊記憶”)
(4) 英中多語義記憶加英文釋義理解記憶。
(5) 英中多語義記憶加原聲例句學習記憶。
(6) 英中多語義記憶加圖片刺激記憶。
2. 問卷調查。理論分析得到常見使用方法后,項目組對比各大移動設備的應用市場中不同英語詞匯記憶APP的下載量、評分與評論,并通過訪談教師、學生補充所得,列出研究性強的APP,分別是:不背單詞、墨墨背單詞、百詞斬、扇貝單詞英語版、滬江開心詞場、AnkiDroid/Quizlet記憶卡片和表格背單詞。為深入了解本科生對APP實用性的評估,設計并發放問卷。抽樣調查的某地方高校91位本科學生中,有74.73%的學生已通過四六級考試。使用SPSS22.0 對問卷的內在信度進行了檢驗,得出本問卷的內在一致性較好(Cronbach's α=0.817),數據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數據分析發現,經常使用APP的本科生占61.54%,了解過APP但不經常使用的本科生占23.08%,不了解APP的本科生占15.38%。英語詞匯記憶APP在本科生中普及度較廣。由表1可知,百詞斬、墨墨背單詞在經常使用APP的學生以及了解過APP的學生中,使用率較高。不背單詞、墨墨背單詞和扇貝單詞英語版得到了這兩類學生的一致認可。73.21%經常使用APP的學生和61.90%了解APP的學生在選擇使用方法時,更偏向多語義組塊記憶。因大多數APP的使用功能有所重疊,在理論背景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擇使用率高、實用性評分高、有艾賓浩斯復習曲線,并且能實現以上六種使用方法的墨墨背單詞作為實驗所用APP,并在研究圖片記憶方法時用百詞斬作為輔助。
三、實驗研究
1. 第一輪實驗。經調查研究確定“快速記憶英中對應的單一語義以及英文單詞發音”等六種APP使用方法,為檢驗六種APP使用方法的實用性并保留實用性強的方法,通過國外語言水平測試網“arealme.com”測試選取某高校四位詞匯量水平分別為4780詞、6480詞、8800詞和10300詞的學生作為第一輪實驗的被試。實驗所用APP為墨墨背單詞。實驗要求被試早上運用一種記憶方法進行單詞記憶,中午進行第一次英譯中和中譯英正確率的測試,晚上進行第二次英譯中和中譯英正確率的測試。每位被試每種方法分別持續實驗七天,取七天的英譯中和中譯英正確率平均值對比分析。
第一次測試結果如下:描述性統計后發現英譯中測試中的多語義記憶和多語義組塊記憶正確率均值分別為72%和68.81%,明顯高于其他方法;中譯英測試中多語義方法均值為71.06%,正確率最高。多重比較英譯中與中譯英測試數據后發現六種方法顯著性p值均小于0.05,表明六種方法對正確率的影響有差異。第二次測試結果如下:描述性統計后發現英譯中測試中的多語義記憶和多語義組塊記憶正確率均值分別為82.31%和83.62%,高于其他方法;中譯英測試中多語義記憶和多語義組塊記憶正確率均值分別為80.19%和77.81%,高于其他方法。多重比較英譯中與中譯英測試數據后發現六種方法顯著性p值均小于0.05,表明六種方法對正確率的影響有差異。
分析可得多語義記憶和多語義組塊記憶能明顯提高正確率。因此,保留“對英中語義進行多語義記憶”方法和“對英中語義進行多語義組塊記憶”方法進行第二輪實驗。
2. 第二輪實驗。為檢驗、比較第一輪實驗中保留的兩種實用性強的APP使用方法,對某地方高校英語專業2018級、2019級、2020級學生共105人進行實驗。通過國外語言水平測試網“arealme.com”對每位被試的詞匯量進行第一次測試,再隨機分成三組,每一組隨機匹配一種APP使用方法。將第一輪實驗保留的兩種APP使用方法——多語義記憶和多語義組塊記憶,分別設置為方法B和方法C。使用方法A為自由使用墨墨背單詞進行記憶,從而形成對照。每一位被試只接受一個自變量水平,即APP使用方法的處理。根據番茄工作法,被試進行25分鐘復習后休息5分鐘,再次進行25分鐘單詞記憶。持續觀察45天后進行第二次詞匯量測試。收集整理被試兩次詞匯量測試數據,每組樣本容量統一為30。
由描述性統計表可得方法A、方法B和方法C提高詞匯量分別為2124、2255、3055,其表現為方法C>方法B>方法A,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組間有差異,多重比較后發現三種方法對于提高詞匯量有差異,方法C“多語義組塊記憶”對于提高詞匯量效果最好。
四、研究發現
通過理論分析發現,借助語音、語義、聯想、圖像的方法實用性最強,能最大效率促使穩定的、新的激活模式在大腦形成。通過調查研究和實驗研究可得方法C“對英中語義進行多語義組塊記憶”實用性最強,符合理論分析結果。
理論分析列出的六種APP使用方法中,第一種記憶字形、語音和單一語義,雖然詞匯量短時增長速度較快,但容易在不同語境中產生誤解。第二種方法在字形、語音的基礎上記憶多種語義更為科學。但研究表明有語義關系的詞對之間的啟動效應會比有聯想關系的詞對弱,尤其在詞匯判斷中,這種效應易在沒有期望策略和詞匯回溯檢查策略的情況下消失。多語義組塊記憶下幫助用戶擴展學習,效率最高。英文釋義雖幫助用戶更深入理解單詞原義,但更適合進階者以及需要對比單詞細微差別者。原聲例句提供相應語境,有助用戶理解生動的單詞釋義,并培養興趣,可在不影響記憶效率的情況下與“多語義組塊記憶”方法共同使用。圖片刺激更為直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交際輸出,同時頗具趣味,但現今圖片記憶類APP所選取的圖片可能有多種解讀,實用性不強。
因而,滿足“多語義組塊記憶”和原聲例句,并在軟件服務設計方面較為出色的“墨墨背單詞”“不背單詞”和“扇貝單詞英語版”等英語詞匯記憶APP能更為有效地提高記憶效率。當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之間只有聯想而沒有語義相似的關系時,沒有啟動效應發生,說明語義相似是啟動發生的關鍵。在日常使用英語詞匯記憶APP中,用戶除了借助APP自身功能,更應主動發掘多語義間的相似性,讓啟動效應更顯著。也需根據APP生成的復習范圍溫故知新,讓啟動效應更穩定。遷移到記憶方法中,人們可對所學知識進行擴展,與大腦中已有的信息進行聯結,同時積極主動的通過聲音、圖像、情景等強化刺激,并重視遺忘這一正常的心理現象,及時鞏固復習。
五、結語
本研究從Atkinson & Shiffrin模型和交互性更強、更加動態化的分布記憶模型出發,探索了英語詞匯記憶APP的語義啟動效應,完善了心理語言學支撐英語詞匯記憶APP的理論背景。結合調查與實驗,發現實用性強的英語詞匯記憶APP使用方法為“對英中語義進行多語義組塊記憶”。該方法也可遷移形成提高記憶效率的方法,為更多學習者提供參考。同時,雖然使用代表性較強的APP開展實驗,但在同一種使用方法中使用不同APP是否能顯著影響記憶效果仍需討論。
參考文獻:
[1]Christopher Was, Dan Woltz, Dale Hirsch. Memory processes underlying long-term semantic priming[J]. Memory & Cognition, 2019(2):313-325.
[2]鄧筆蕓.語義關系對語義啟動效應的影響[D].湖南大學,2017.
[3]趙俊華,張大均.詞匯的語義表征及其啟動效應研究現狀與問題[J].心理科學,2006(3):75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