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寶
涵涵考上了外地一所醫科大學,看到通知書那一刻,涵涵媽掉淚了,這其中一半是高興,一半是不舍。其實,像他們一樣被“剩”在家里,感到空虛、焦慮的父母不在少數……
孩子上學父母心“空”了
劉小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9月初,劉小貝就去武漢上大學了,這一走她的父母就受不了了。
她媽媽說:“小貝離開家后,我覺得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單位搞活動、同事婚禮生子宴我都不愿意參加,干工作也總是心不在焉。甚至孩子的房間我都不敢進,生怕進去了忍不住就會哭。”不僅媽媽如此,劉小貝的爸爸也很難適應女兒不在家的日子。以往劉小貝每天放學回家就喜歡跟爸爸說發生在學校的事情,也會向爸爸討教成長中的疑惑。“她和她爸感情很好,這下每天沒了女兒跟他撒嬌,她爸也很不適應,回到家看看新聞,吃完晚飯就開始抽煙,不停地抽”,劉小貝的媽媽說。
“分離焦慮”有點像失戀
孩子上大學,說明他的羽翼已經豐滿,是展翅翱翔的時候了,可為什么父母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孫春云將這種情緒定義為“分離焦慮”。
“孩子離開家去外地上大學,給媽媽情感上帶來的感受,有點像失戀。”孫大夫說,現在的媽媽舍不得孩子遠走高飛很常見,“這種分離焦慮與3歲小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還不一樣,小孩子是對未知環境的恐懼,對陌生人際關系的擔憂;而成年人的分離焦慮更多是情感分配出了問題。”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小情人”,這雖然是句玩笑話,實際上是有道理的。孫春云說,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特別是媽媽與孩子形成緊密情感的過程,這種情感寄托甚至成了一些媽媽唯一的情感寄托,丈夫或者其他親朋好友在當媽媽的眼中都變得不重要了。孩子離開家去外地上大學,就意味著孩子離開自己,去闖自己的天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對別人投入情感了。遠在家鄉的媽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不能夠控制孩子,這會讓媽媽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
家長應轉移生活重心
孫大夫說:“媽媽在孩子上高二甚至高一時,就要循序漸進地從孩子身上轉移情感。”孩子上高中后,家長就要意識到他需要自己的空間了,“回家之后,他可能會把門關上,可能不愿意講心里話……其實,養孩子的人早晚都要面對這個轉變。”
孫大夫建議家長學會情感轉移,“媽媽不要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孩子身上,這種情感結構不合理。一個家庭中,當媽媽的還是要把情感回歸到夫妻情感中。”如果夫妻感情不好,可以把情感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轉移到友情上,也可以養寵物……但更重要的是學會調整自己,學會承受孤獨。人雖然是社會人,但很多時候不得不面對孤獨,我們要學會和自己相處,讓一個人的生活也變得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