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有虎 茶陳文 郭蒙
摘要:隨著我國的發展,綜合國力也在穩步提升,生態也在遭受著嚴峻的打擊,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力量,在發展中對生態的破壞也是顯而易見的。本文開始分析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然后依次提出四個方面的解決措施。依靠我國的企業、政府部門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建立可靠的發展機制、加大資金和資源的投入,依靠科技的力量來實現農業升級和轉型,為國民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0 ?引言
在近來幾年,農業的發展過于追求經濟效益,主要就是對農業產品過度使用肥料或者農藥,盡管農業總產量在增加,但不能保證質量。同時,它也破壞了地球的平衡。一旦銷毀,將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減弱。因此,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調整農業發展模式,大力倡導綠色發展趨勢,在提高質量,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確保農產品生產。
1 ?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1 ?能夠推動農業的轉型升級
我國農業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對農業的扶持也在持續上升,政府近來幾年對于農村農業的政策也在傾斜,但是,當前傳統的粗放型經濟運行方式不能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必須轉變為精細化的方式。這樣生態的發展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土地、環境、資源的破壞,使得農業發展更為有效,推動生態農業的升級,促進農業的轉型,便進行可持續發展、堿性科學發展觀。在生態平衡和保障農業發展上持續推進,國家在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時,需要將所需要的資源放在統一水平上,有計劃地放在各個領域上。
1.2 ?能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的出發點是平衡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并建立更好的農業發展模式。體現我國農業環保型、生態型和創新型的發展方式,有助于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方向。
2 ?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 ?部署周密完整的戰略格局
要想享受生態型農業的成就,就需要精細地布局,制定戰略。第一需要根據生態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規劃和布局,并組織相關的專家對一些農業地區進行調研,完善相關資料,并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調整,收集到地區的自然環境資料。并且在農業生產前進行部署,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產業發展鏈。第二,根據縱向原理進行生態管理和生產加工,可以將進行農業發展的地區進行劃分,根據生態環境發展的好壞進行分配,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第三,需要具有利用科學技術的意識,可持續發展的農業也要借助技術的優勢,改善農業技術以增加農業產量并優化農產品質量。
2.2 ?加大資金、資源的投入
在農業領域,有投入才有收獲,只有擁有足夠多的資金和資源,才能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使得專業的人才、可靠的技術都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不懈的動力,進而生產出高品質、高質量的農產品,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國家對農業的發展制定相關戰略,幫助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地方政府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對于一些采取發展生態農業的個體農戶進行獎勵,而對于破壞生態農業發展的則采取懲罰制度,重點應當放在資源、土壤、環境的治理上面。安排具有文化知識的人員對農戶、農場管理者進行培訓,減少農藥的使用,鼓勵有機農業的發展和進步。第三對農業稅要有所減免,放寬貸款等等,并且鼓勵社會上進行資本的投入,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
2.3 ?加強技術研發、合理利用先進農業技術
科技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優勢。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就不可能做到。推進生態農業持續發展重點就是要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加大科學技術設備的投入、更新設備,提高農產品的專業化和科學化,進而增強整體的收益。農業經濟融入科學技術之后,有助于生產出高附加值、綠色有機的產品,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度。同時,先進的設備可以使得翻土、播種更為高效化、機械化,減少人工成本,實現農產品的創收。要想保持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還需要通過優秀的技術來進行環境治理,提高生態農業格局,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技術的創新有助于減低農產品對農藥和肥料的投入,保障環境不受到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生產和發展。所以,國家和地方政府都要對科學技術存在的不足予以重視,通過人才的引進、技術的普及,研發出優質的技術。
3 ?結語
當前經濟處于飛速發展的狀態,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能很好地推動經濟健康發展,需要轉變方式,更新觀念才能使得農業發展更有生命力。農業正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例如,從事農業的人數正在減少,土地資源稀缺,水資源也受到嚴重破壞。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以簡單地減輕阻礙農業發展的破壞性因素,促進實現高質量的農業發展,并依靠精細的模式來維持農產品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翠艷.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2):12-13.
[2] 王修美.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商訊,2020(13):179.
[3] 洪嫻娜.試論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商訊,2020(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