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東睿
摘要:近年來,我國在精準扶貧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對精準扶貧模式進行了優化與完善,社會各階層的參與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公共管理問題較多,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分析了精準扶貧下農村公共管理的困境,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供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公共管理;困境
1精準扶貧的主體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經了幾十年的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但由于個人、社會、各地區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貧富差距逐漸加大,社會的公平性問題不斷突出。因此,想要保證社會和諧發展,就要針對農村脫貧問題,制定脫貧攻堅策略。其中,精準扶貧是基本,主要面向農村地區,重點在于解決農民的生存問題和貧困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是精準扶貧的重點。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必須要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對其進行部署,包含以下幾個主體。
1.1各級精準扶貧機構
從宏觀上制定精準扶貧的戰略計劃并指揮實施。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設置扶貧辦公室,在中央政策的引導下,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扶貧戰略計劃。各地區、市(縣)設置扶貧辦,發揮“橋梁”作用,對上級下達的政策進行執行與監督,在扶貧過程中,使上下級之間緊密協調,不斷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保證具體工作落到實處。
1.2扶貧單位
各級政府對扶貧工作進行領導,制定扶貧計劃并組織開展工作。扶貧工作由扶貧單位進行具體實施,我國采取扶貧單位對口幫扶的方式,各地區政府、國企、事業單位以及民營企業等需要按照相關戰略部署和政策法規,對不同貧困村進行幫扶。要想保證扶貧的質量,各單位要派專門的駐村干部,由黨員干部擔任貧困村的黨委副書記,收入由原單位提供,國家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扶貧單位根據駐村干部給出的信息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幫扶主要從經濟、醫療、基礎設施、就業技能培訓等方面進行,幫助貧困村的居民實現真正脫貧,讓他們感受到當地政府對他們的幫助,體會到國家的溫暖。
1.3村民委員會
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村民委員會發揮了中堅作用,村民委員會根據扶貧要求組織專門的扶貧工作小組,小組成員經過村民委員會委員投票決定,并明確具體扶貧內容及規則,確定最終的困難戶,采取村民委員會駐扎的方式開展精準扶貧,并在扶貧各項政策上給予優惠。村民委員會要統計當地的貧困戶數量,根據實際狀況制定扶貧方針計劃,并將這些貧困戶及時上報,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
2當前農村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管理問題
2.1職能劃分缺乏科學性
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我們才能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鄉鎮一級的基層單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目前的情況是,在很多農村地區基層干部崗位職能的劃分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比如一些地區缺失某些必要職能崗位的設置,這就直接導致職能部門不能有效地承擔起有關的社會與經濟建設工作。長此以往將對農村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2公共投資過大
當前農村的各項經濟工作與城市相比還都處于起步階段,而某些農村地區在經濟建設中卻盲目地直接借用城市公共管理的經驗。但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的管理目標和實際情況完全不同,這樣做不僅導致了農村在公共事業方面投資過高,還極大地浪費了當地有限的資源。若不及時進行適當的改革,必將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地區管理資本的投入沒有城市地區那么充足全面,而且這些投資中相當一部分帶有扶貧性質。而上級部門希望通過對基層公共管理事業投資來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如果我們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是照搬城市經驗,將投資大規模用于高端設施和娛樂設施的建設中,這樣會對農村的經濟建設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農民很難從中獲得實際的利益。
3精準扶貧下農村公共管理困境解決對策
3.1堅持以人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
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本理念,結合當地居民的需求,以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為主,引導與組織其積極廣泛地參與到政治管理中。各地區政府都應堅持并積極貫徹落實人本思想,不斷拉近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建立起高效溝通與互動的“橋梁”。因此,各級政府在制定精準扶貧及公共管理政策時,要時刻堅持人本思想,結合人民群眾的思想制定科學的政策,從根本上維護群眾的利益。
3.2創新公共管理方式
在市場經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發展動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辯證地看待農村公共管理服務,轉變以往以政府為導向的公共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出市場競爭機制的優勢。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長期而又繁重的惠民工程,不能僅僅依賴于政府部門,還要密切融合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政府通過政策的制定與監管,將這部分社會資源注入新農村建設當中。最終實現政府管理和市場化協調發展的新的模式。
3.3做好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工作
宣傳工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構成要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和智力的雙重保障。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既要發揮政府部門的引、監、管的職能,又要廣泛發動農民群眾,在充分做好其思想工作的基礎上,調動參與公共管理的積極性,以實際踐行主體地位。例如,在改變以往農村管理方式的基礎上,增強農民的知情權和管理權。公共產品的供給上始終要圍繞農民切身的利益和與國家政策相統一的原則。
4結語
精準扶貧工作的高效開展,需要擺脫精準扶貧下農村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困境。脫貧攻堅需要各方積極配合參與,才能達到精準扶貧、脫貧致富的目的。從動員機制、政策機制及評估機制等方面緩解農村公共管理方面的壓力,真正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楊杰.精準扶貧下農村公共管理困境研究[J].湖北農機化,2020(2):26.
[2]劉長波.公共管理視角下農村精準扶貧問題與解決對策[J].鄉村科技,2019(13):23-24.
[3]陳弘,周賢君,胡揚名.后精準扶貧階段農村精準扶貧綜合績效提升研究———基于4省38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9(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