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喜
摘要: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玉米種植效益的不斷下滑,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種植經濟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花生是大連市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其主要分布在莊河市、普蘭店區、瓦房店市、金普新區和長興島經濟區,種植面積超過
2萬hm2,年產量達8 萬t。但大連市花生種植模式仍以傳統種植模式為主,嚴重限制大連花生種植面增長。本文對大連地區花生種植模式展開論述,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花生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
0 ?引言
傳統的花生種植模式,一是起壟、覆膜、播種、打藥、收獲等環節耗費大量人工,生產效率低,受不可控因素影響大,成本高,整體經濟效益低;二是過量施肥用藥,增加成本,對植保作業人員健康造成傷害,對作物與土壤污染嚴重;三是秋收后殘膜殘留在耕地中,對土壤和環境污染嚴重。
1 ?模式概述
大連市花生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結合大連實際,多方位解決上述問題。本生產模式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一是一次完成花生機械化旋耕、起壟、施肥、播種、覆土、覆膜和噴灑除草劑作業,二是機械化分段收獲,三是機械化膜秧分離與殘膜回收。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應用,解放勞動力的同時也降低了勞動強度;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種植效率,減少投入成本,增加種植者的經濟收益;精準施肥,合理把控農藥的使用量,不僅可以提高果實品質,還會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回收殘膜,減少環境污染;進一步促進我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推動大連市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2 ?技術路線
根據“花育23 號”花生種植的農藝要求,并結合我市花生種植情況,其技術流程為:每2~3年進行一次土地深翻→整地、播種、施藥、覆膜一體化作業→田間管理→分段收獲→秧膜分離回收。
3 ?關鍵環節技術要點
3.1 ?深翻整地作業
在前茬作物收獲及秸稈處理后,及時進行深翻地。深度不淺于20cm,以25~35cm為宜。花生根系很發達,可以伸展至地下30cm左右的土層。深翻利于花生根群伸展,提高對養分的吸收率。
(1)作業時間:在前茬作物收獲及秸稈處理后,深秋初冬。每2 年進行一次深翻作業。
(2)作業設備配置:鏵式犁,配套動力為100 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
3.2 ?播種作業
播種前要進行整地作業,旋耕深度為20cm左右,使土壤通透性良好,利于花生生長發育。大連市春季干旱少雨,旱情較重,為減少土壤失墑,本技術選用可一次完成花生機械化旋耕、起壟、施肥、播種、覆土、覆膜和噴灑除草劑作業的多功能一體播種機,精準播種,覆土厚度一致,有效減少機械進地次數,避免土壤壓實并且提高效率。
(1)播種時間:谷雨時節后,地表溫度穩定達到12℃以上即可播種。
(2)播種密度:密度在10000~12000穴/667㎡,每穴雙粒。
(3)播種作業參數:播種深度為5cm左右,視地溫、土壤濕度等情況可適當調整,調整范圍在3~6 ;采用大壟雙行種植,壟距控制在 80~90cm,壟上小行距 25~30cm,壟高 15~20cm 之間。苗帶覆土厚度應達到2~3cm,施肥深度比播種深度深8cm。
(4)地膜選擇:選擇008 及以上型號,可選擇白膜覆蓋。
(5)除草劑噴灑:使用乙羧氟草醚,使用量為250ml/667㎡,兌12.5L水。要求噴灑均勻無漏噴。
(6)作業機具配置:多功能一體播種機,配套動力為120馬力以上拖拉機。
3.3 ?田間管理作業
在花生生長過程中,根據實際發生病蟲害情況和花生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營養需求情況,進行田間管理植保施藥作業。應用植保無人機進行施藥作業一是節約成本,成本約為15 元/667㎡,施藥精度高,減少藥劑使用量,減少污染;二是減少人工投入,降低人工打藥帶來的健康風險;三是效率高;四是減少機械進地碾壓次數,保持土壤的透氣與透水性,增強土壤中營養物質傳輸。
(1)質保機具配置:植保無人機
(2)噴灑物:花生營養液、殺蟲劑
(3)噴灑次數:結合花生生長情況,一般每年3~5 次。
3.4 ?收獲作業
土壤含水率在10~18%時即可進行收獲作業。先將其挖出并抖掉上面的土壤平放在田間晾曬,經過 3~5d 晾曬后,使花生莢果含水率降至 20%以下(莢果可以搖出響聲)時進行撿拾摘果作業收獲。
收獲機具配置:收獲階段可以用花生挖掘收獲機,配套動力為40馬力以上小四輪拖拉機;撿拾階段使用自走式花生撿拾收獲機。
3.5 ?秧膜分離
在花生秧果離田后進行秧膜分離作業,秧膜分離的同時進行殘膜回收,保護環境,有效解決了花生覆膜機械化綠色種植最后1kg。
(1)機具配置:秧膜分離機,配套動力為60馬力以上拖拉機。
(2)作業要求:確保花生秧中不帶有農膜,粉碎顆粒長度小于5cm。
參考文獻
[1] 陳杰.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探析[J].農機科技推廣,2020,207(1):45-47.
[2] 張家彪.花生種植機械化關鍵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分析[J].農家參謀,2020(24):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