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強 管銳瑞
生活或工作中你是否遇見過這樣的頭暈:彎腰拿東西站起時,突然發生暈眩;轉頭時出現頭暈,眼前黑蒙。這些可能是耳石癥惹的禍。耳石癥是常見的外周性前庭疾病,頭暈是常見癥狀之一。我刊特邀專家撰稿和大家談談耳石癥防治知識,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王大媽蹲在地上低頭洗菜,猛地站起身來,覺得頭暈眼花差點跌倒,后來她到醫院檢查,被確診患了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俗稱“耳石癥”,是一種相對于重力方向的頭位變化所誘發的、以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即只有在特定的位置才會出現眩暈癥狀。在每側耳朵內部(俗稱內耳)共有3個半規管(后半規管、水平半規管和上半規管)。雙側耳共有6個半規管,由于半規管與橢圓囊的解剖關系,脫落的耳石最易進入后半規管。
因此臨床最常見的為后半規管耳石癥,少數耳石進入水平半規管引起水平半規管耳石癥,同時累及多個半規管者少見。研究表明,80%~90%的耳石癥好發于后半規管,還有10%~20%好發于水平半規管。耳石癥占前庭性眩暈患者的20%~30%,且通常40歲以后高發,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呈逐漸上升趨勢。
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耳石癥?
大多數耳石癥患者無明確病因,稱為原發性,這種類型可以占到50%~70%。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耳石的代謝、吸收、再生受到影響,容易脫落,導致產生該病。而繼發性耳石癥在不同文獻中定義不同,明確的繼發因素包括頭部外傷,其他耳部疾病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梅尼埃病、外淋巴瘺常合并耳石癥。常見病因分類如下:
(一)原發性耳石癥的相關因素
1.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耳石明顯退化。組織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加橢圓囊和球囊的耳石均有明顯的凹痕、裂縫甚至碎成碎片,耳石的退化及耳石間纖維連接變弱都影響了耳石的穩定性;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耳石的吸收能力下降,影響了耳石在內淋巴液中的吸收。
2.性別因素
女性耳石癥高發,女性與男性的比例為(1.5~3)∶1,且老年女性耳石癥高發還可能與廣泛存在的骨質疏松有關,有文獻證實維生素D的缺乏和耳石癥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
另外,偏頭痛、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吸煙及焦慮情緒等均有可能導致耳石癥的發生。
(二)繼發性耳石癥的相關因素
1.頭部外傷
目前認為繼發性耳石癥常見的原因是頭部外傷,文獻報道繼發于頭部外傷的耳石癥占所有耳石癥的 8.5%~23%。頭部外傷可使耳石從橢圓囊內的膠狀表面脫落,當這些顆粒或碎片進入半規管內,就會導致耳石癥的發生。
2.耳科疾病
約30%的患者有耳科疾病史,內耳循環障礙、前庭神經元炎或其他周圍性前庭疾病損傷橢圓囊,從而引發耳石癥。
3.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后有可能出現耳石癥,因為全身麻醉進行氣管插管時,頭部過分后仰,導致耳石進入半規管,從而誘發耳石癥。
耳石癥有哪些癥狀?
典型的耳石癥發作是由患者相對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頭或抬頭)所誘發的、突然出現的短暫性眩暈(通常持續不超過1分鐘)。其他癥狀可包括惡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癥狀,頭暈、頭重腳輕、漂浮感、平衡不穩感以及振動幻視等。
耳石癥需要做哪些檢查?
耳石癥的基本檢查:
1.位置試驗
如Dix-Hallpike試驗(垂頭抑位試驗)和Roll-Test試驗(滾轉試驗),觀察眼震方向、強度以及持續時間等,從而綜合分析辨別耳石癥病變耳側及病變部位:后半規管耳石癥、水平半規管耳石癥或上半規管耳石癥。
2.耳石癥的可選檢查
前庭功能檢查:包括前庭眼反射檢查、冷熱試驗、旋轉試驗、搖頭試驗、頭脈沖試驗等。
聽力學檢查:純音測聽、聲導抗、聽性腦干反應、耳聲反射、耳蝸電圖等。
影像學檢查:顳骨高分辨率CT、含內聽道橋小腦角的頭顱MRI。
平衡功能檢查:靜態或動態姿勢描記、平衡感覺整合能力測試以及步態評價等。
病因學檢查:包括鈣離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關檢查。
如何診斷耳石癥?
1.相對于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后出現反復發作的、短暫的眩暈或頭暈(通常持續不超過1分鐘)。
2.位置試驗中出現眩暈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頭痛、前庭陣發癥、中樞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迷路炎、上半規管裂綜合征、后循環缺血、體位性低血壓、心理精神源性眩暈等。
耳石癥的診斷根據因頭位改變而出現短暫眩暈發作的病史,此眩暈發作具有變位性、潛伏性、短暫性、互換性、疲勞性及伴有特征性眼震等特點。
怎樣治療耳石癥?
目前,耳石癥的常用治療方法如下:
1.耳石復位
耳石復位是治療耳石癥的主要方法,操作簡便,可徒手或借助儀器完成,效果良好。復位時應根據不同半規管類型選擇相應的方法,包括手法復位和耳石復位儀輔助復位。對良性發作性眩暈的治療主要采用Epley、Barbecue或Semont等耳石復位法。治療原則是通過一系列頭位變化,使耳石沿著重力方向不斷移動,最終從半規管非壺腹端返回橢圓囊,從而減輕甚至完全消除臨床癥狀。該方法簡單、無創、易操作,大部分患者癥狀隨即消失,可明顯縮短病程,且手法復位治療安全有效。
常用耳石復位的方法如下:
Epley法:讓患者由坐位迅速變為平臥位,頭稍伸出床沿做半懸位,向患側轉頭45度,使患耳向下,然后轉頭90度使健耳向下,保持這個頭位回到坐位,頭轉向正中并含胸低頭。每個位置一般至少堅持3~5分鐘,待眩暈消失再到下一個體位。
Barbecue法:患者平臥于治療床上,頭向健側扭轉90度,然后身體向健側翻轉,使面部朝下,再繼續朝健側方向翻轉,使側臥于患側,最后坐起。同樣每個位置一般至少堅持3~5分鐘,待眩暈消失再到下一個體位。
溫馨提示:患者不能自行復位,必須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以免發生危險。
耳石復位后注意事項:
耳石癥手法復位后靜坐半小時到1小時的時間,避免因為外力的因素造成二次脫位的情況發生。復位后不能馬上開車,3天內保證睡眠高體位,避免平臥位。復位后在一個月內避免做劇烈的運動,或危險的動作,如低頭、搖頭、跳躍等容易導致耳石再次脫落。避免美發和牙齒檢查,以防頭部動作導致耳石再次脫落。保證充足的睡眠,清淡飲食,忌煙酒。
2.藥物治療
原則上藥物并不能使耳石復位,但鑒于耳石癥可能和內耳退行性病變有關或合并其他眩暈疾病,下列情況可以考慮藥物輔助治療。
(1)當合并其他疾病時,應同時治療該類疾病。
(2)復位后有頭暈、平衡障礙等癥狀時,可給予改善內耳微循環的藥物,如倍他司汀、銀杏葉提取物等。
(3)因前庭抑制劑可抑制或減緩前庭代償,故不推薦常規使用。
3.手術治療
對診斷清楚、責任半規管明確,經過多次、長期規范的耳石復位等綜合治療仍然無效且活動嚴重受限的難治性患者,可考慮行半規管阻塞等手術治療。
4.前庭康復訓練
前庭康復訓練是一種物理訓練方法,通過中樞適應和代償機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減輕前庭損傷導致的后遺癥。前庭康復訓練可作為耳石癥患者耳石復位的輔助治療,用于復位無效以及復位后仍有頭暈或平衡障礙的患者,或在復位治療前使用以增加患者對復位的耐受性。如果患者拒絕或不耐受復位治療,那么前庭康復訓練可以作為替代治療。
如何預防耳石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盡量少喝酒抽煙,少熬夜,有助于預防發病。避免頭部外傷,積極治療耳部原發疾病等。另外,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過程中,做任何事情盡量避免固定一個姿勢太久,保持適量運動。
鏈接:凝視穩定性練習
搖頭固視:眼睛盯著一個靜止的視靶,左右搖頭、上下點頭,斜對角方向搖頭。
反向固視:手持視靶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動,眼睛盯住視靶,視靶移動的方向與頭動方向相反。
對耳石癥有哪些疑問?
1.耳石與耳屎是一回事嗎?每個人都有耳石嗎?
耳石癥所說的耳石并不是耳朵里面的耳屎(耵聹),也并不是耳朵里長的“結石”。在內耳與耳蝸緊密相連稍微膨大的部分叫前庭,前庭包括橢圓囊及球囊,它們上面有能夠感受位置變化的位覺斑。在顯微鏡底下可以看到位覺斑的表面有一些細小的碳酸鈣的小結晶,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耳石”。耳石會代謝脫落,正常狀態下,這些脫落的耳石被暗細胞吸收。在一些異常情況下,比如衰老退化、局部供血不足,頭部外傷以及其他疾病可能導致耳石脫落過多,或暗細胞的吸收能力下降,就會使過多的耳石順著半規管的管口進入前庭后面的三個半規管中形成耳石癥。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有耳石,只不過耳石脫落過多,然后吸收代謝又出了問題,才導致耳石癥的發生。“只有耳石癥的患者才有耳石,正常人沒有耳石”是一種誤區。
2.耳石癥會不會遺傳?
有研究報道,耳石癥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員患該病的可能性是沒有家族史的 5倍,提示囊斑的發育程度可能是耳石癥家族高發的一個原因,臨床工作過程中,確實發現部分患者患病具有家族性,但目前其他因素難以做出肯定結論,需要進行大范圍流行病學研究,這對更加深入的認識及預防該病有重要的意義。
3.耳石癥會復發嗎?既然缺鈣可能引起耳石,是不是大量補鈣可以避免耳石癥復發?
耳石癥有復發風險,尤其是伴隨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其復發率明顯高于無基礎疾病的患者。同時要診斷導致功能異常的疾病和因素,去除原發病對鞏固手法復位治療的效果和防止復發具有積極的意義。
確實有研究報道,耳石結晶與鈣水平有一定的關系,但是補鈣是否一定能達到預防或治療效果,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進行證明,目前此項結論還在討論研究過程中。
4.耳石癥所致的頭暈感,跟頸椎病變有關系嗎?是不是頸性眩暈?
臨床上不少耳石癥的患者誤診為頸椎病,采取各種頸椎固定法、推拿法、懸吊法進行治療后,甚至還遇到不少誤診為頸性眩暈,而進行了手術治療;但術后還是一如既往地頭暈,殊不知這種頭暈是耳石癥所致。因為兩種疾病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共同之處,比如頭位轉動到某個位置時出現頭暈,或者抬頭、低頭時出現明顯暈感。但耳石癥引起的暈是眩暈;而頸椎病導致的暈,主要是頭昏不適,不太會出現明顯的天旋地轉。“頸性眩暈”則是分屬于骨科和眩暈門診的一類典型疾病,患者出現眩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椎動脈發生壓迫而引起頭暈。它是一種由于頸椎源性病變,導致椎動脈供血障礙,引起小腦和內耳的血液循環障礙,繼發頭暈。頭暈主要特征為:頭昏眼花,感覺身體飄浮,走路像是踩在棉花上,擔心會摔倒或害怕失去意識。多在頭頸較大幅度扭轉、低頭、仰頭時容易誘發。
5.為什么耳石復位后還是會有一定的頭暈現象?
為什么耳石復位后總是感覺頭昏昏沉沉的,而且走路感覺不穩,是不是沒有徹底復位好,以及如何預防避免復發?這些都是臨床上患者經常遇到的問題。其實,很多情況下頭暈不穩感是耳石復位后的殘余癥狀。具體如下:連續的頭昏不適感、走路不穩感、轉頭或抬頭時頭昏癥狀加重、無明顯眩暈癥狀、無明顯體位改變后的眩暈。目前臨床上,針對耳石癥患者成功復位治療后,根據殘余頭暈的可能發病原因和機制,提出了以下幾種常用的治療藥物及康復訓練的方法來緩解及預防。
(1)藥物輔助。
臨床最常用的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另外,考慮到耳石癥患者耳石復位后殘余頭暈可能和患者的焦慮相關。因此,如果患者存在緊張、擔心或害怕眩暈發作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時,可以適當地選用這些藥物。
(2)前庭康復訓練。
臨床應用最多的是 Brandt-Daroff耳石習服康復訓練。訓練方法如下:
第一步:患者端坐于床上。
第二步:讓患者迅速向患側側臥位,然后鼻尖朝天,待頭暈消失后再至少停留1分鐘左右。
第三步:坐起來,像第一步的坐位位置;待頭暈消失后,再向對側(健側)側臥位,同樣鼻尖朝天,停留1分鐘左右,然后再坐起。
專家簡介
孫家強,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第10、11屆青年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耳鼻咽喉分會委員;安徽省耳鼻咽喉分會委員兼秘書;安徽省醫師協會耳鼻咽喉分會常委;《中華耳科學雜志》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