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向前巍子
值班時,我給一位患者換藥。患者是位老年女性,常年臥床,左踝關節皮膚破潰,伴有大量的膿性滲出。
換藥時發現患者的小腿肌肉已經嚴重萎縮,而且明顯地看到創傷引起踝關節畸形、踝關節和足背高度腫脹。輕輕地托起患肢,有明顯的骨擦感(骨擦感是骨折的一種表現)。
家屬解釋道:“我母親前段時間不小心從床上掉下來,把腳崴了,我們去了一個私人正骨診所為老太太正骨。正骨后正骨師給打了石膏,石膏打了兩周,把石膏拆下來后發現老太太的腳踝骨折處并沒有好轉,反而皮膚有一些破潰,當時我們也沒有太在意。因為我們年紀也大了,老太太被送到當地一家養老院。后來,養老院的工作人員發現老人腳踝處皮膚破潰更嚴重了,并且有膿液不停地往外流,我們這才帶老太太來醫院。”
我和上級醫師經過20分鐘的換藥,最后給患者家屬下了結論:老太太的踝關節已經感染,而且很嚴重,已發展為骨髓炎,有大量的膿性分泌物,可以判斷老太太的關節為粉碎性骨折,加之患有糖尿病,單純換藥根本無法控制感染,很有可能要截肢。
私人正骨診所沒有X線檢查設備,不能診斷受傷部位是否有骨折,以及骨折的具體情況。當老太太受傷后,本來很嚴重的骨折經過所謂的“正骨師”正骨,導致骨折更加嚴重,之后的固定也不正確,可能石膏卡壓在了關節處,加之老人肌肉萎縮、患糖尿病、營養差而導致了皮膚的破潰。因為老人長期臥床,破潰的皮膚形成了壓瘡,感染至骨折處,引起壞死和骨髓炎。如果老人傷后第一時間來醫院,結果肯定不會這么糟。
當受傷后,如扭傷、摔傷等,第一時間絕對不可以按揉及熱敷,建議去醫院進行正規的檢查,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不要找私人診所在未做影像學檢查的情況下實施手法復位、正骨。
踝關節是最容易扭傷的部位,扭傷后,受傷部位難以活動,感覺周圍的肌肉疼痛,關節處可能會腫脹,皮膚表面產生瘀血,不能負重行走。
踝關節扭傷后應采取如下急救措施:立即停止運動,以防加重傷情;用毛巾包裹冰袋或用冰鎮礦泉水冰敷扭傷位置,以減輕腫脹和疼痛,注意不要熱敷;如果是不太嚴重的外側踝關節扭傷,平臥休息的時候在受傷的腳下墊個枕頭,以緩解充血和腫脹;如果非常疼痛,可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止痛藥;嚴重的扭傷可能導致骨折,應盡快去正規醫院就醫,請醫生進行處理。
小鏈接:什么是壓瘡?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組織潰爛壞死。壓瘡多出現在慢性消耗性疾患、大面積燒傷及深度昏迷等長期臥床的患者,多發生于無肌肉包裹或肌肉層較薄、缺乏脂肪組織保護又經常受壓的骨隆突處。如多發于骶骨、坐骨結節等骨隆突處。
壓瘡早期皮膚發紅,采取翻身、減壓等措施后可好轉。當皮膚出現淺表潰爛、潰瘍、滲出液多時就應及時到醫院接受治療。
對長期臥床的患者,應注意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檢查。對易受壓部位進行防壓瘡保護,如在骶尾部、坐骨結節前或脊柱部位貼上防壓瘡貼;在床上鋪充氣床墊或褥瘡圈,使患者受壓的部位懸空,避免受壓部位直接接觸較硬的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