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青
摘 要:中國國畫藝術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國畫創作技法也不斷創新。國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與審美理念的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國畫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作品,更多的是融入生活當中,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中,進行國畫技法的創新,讓國畫不再拘泥于高雅的藝術殿堂,而是貼近生活,讓更多人了解國畫。文章對國畫的發展及特點進行陳述,并對國畫在跨文化視角下如何進行繪畫技法創新進行討論,讓國畫成為與時俱進的藝術門類。
關鍵詞:國畫;技法創新
0 引言
國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是世界文化藝術的珍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畫的藝術表現手法、創作技能也在不斷創新。目的就是通過多種途徑將國畫的內涵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國畫,并把國畫當成認識藝術與世界的工具。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國畫藝術既是高雅的藝術作品,也是來源于生活的想象,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國畫更符合時代要求,散發出強烈的民族精神和鮮活的生活力量。
1 國畫的發展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古老的中國孕育了國畫藝術的萌芽與發展。國畫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雖然當時的國畫僅是以動植物為主的石刻畫,但國畫藝術已開始萌芽。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文化逐步形成,國畫藝術也開始躍然紙上,開始出現抽象類國畫藝術,筆墨簡潔精煉,人物鮮活生動,甚至描繪了很多民俗。中國也出現了很多國畫大師,如顧愷之、謝赫等大家,國畫也由開始的筆觸簡潔精煉,轉向著重人物肖像畫,形神結合盛行一時,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謝赫自創的“六法”,即氣韻、骨法、應物、隨類、經營、轉移,使國畫逐步注重整體造型和布局,國畫技法開始注重立體感。到了隋唐時期,國畫開始歌頌祖國的大好江河以及外藩生活等,國畫所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在隋唐時期,國畫迎來了一次發展的高峰期,閻立本和吳道子以人物畫為主,吳道子的宗教人物被譽為“六法俱全”,可見國畫發展重視整體的完整性以及鮮活感。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國畫技法也在不斷變化,所呈現的藝術效果給人們帶來美的視覺享受,同時也傳遞著時代思想信息。
2 國畫的特點
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是一門民族文化傳承的藝術。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國畫起初被稱為古畫或者丹青,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國畫成為中國畫的統稱。中國畫不論是內容還是藝術創作,都包含濃郁的中國文化與人情世故,可以說,國畫既是生活與自然的縮影,更是文化生活的藝術體現。國畫的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
①國畫講究“氣韻生動”,既要把物體生動地描繪出來,動靜結合,體現物體的特點,也要把物體的氣韻體現出來,傳遞繪畫者的主觀思想。例如,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墨蝦》,齊白石先生筆下的蝦具有鮮活的物體形象,或靜或動,每一只蝦仿佛被注入靈魂,紙上的蝦靈動活潑,每一根觸須都帶著靈活性,栩栩如生。齊白石先用淡墨繪體,再用色彩進行增色,體現蝦這個物體外部通透的特點。雖然畫法簡約,但深含齊白石先生的思想深意,既有悠閑之意,更有追求自由的想法,可以說,蝦是齊白石先生內心的寫照。
②國畫講究“以形寫神”,通過真實的形去傳遞似有似無的美妙意境。東晉顧愷之在《論畫》中提出,“以形寫神”是指先重形,再透過形傳神,形是創作的技法,想要傳神,必須要有嫻熟的塑“形”的技法,如此才能傳遞“神”的意境,把“神”表現出來,把“形”變得更加鮮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③中國畫講究“筆墨神韻”,筆為骨,墨為肉,二者融合,才能進行創作。筆法技巧講究平、圓、留、重、變,才能讓物體在紙上鮮活靈動。墨為肉,濃或淡,皆由墨法而定,焦、濃、重、淡、清相結合,才能讓物體清韻別致。
④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焦點透視不能捕捉物體本身的神韻,光色變化亦不夠傳神。
⑤中國畫講究畫面空間格局,物體位置的確定,代表著創作的意境。
3 國畫在現代繪畫中的應用
3.1 傳統文化與中國畫發展
近年來,國畫發展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國畫的創作中,但國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依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導致國畫藝術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厚重感,這種現象直接影響了國畫的發展。國畫是中國的珍寶,是一門需要世代相傳的藝術,不僅僅是技法的傳承,更是與時俱進的文化與藝術的傳承。國畫需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真正體現出獨有魅力。國畫的內涵與審美藝術是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國畫是傳統文化的宣傳者,傳統文化是國畫的根基,兩者息息相關。國畫藝術如果離開了傳統文化,那將失去意義,也脫離了歷史傳承下的藝術文化。
傳統文化是源于生活的文化,既表現了社會的歷史進程、人情世故,也傳遞了真、善、美。可以說,傳統文化是以一種抽象的藝術體現在國畫之上的。而這種抽象的藝術體現,可以讓國畫更具人情味,更貼近百姓。國畫只有融入生活當中,才能讓靜態的畫作,變成有鮮活生命的藝術作品。只有真實地融入生活中,才能在生活中尋找到創作的靈感,才能更真實地還原傳統文化帶來的藝術震撼。
3.2 古典哲學對中國畫的影響
國畫藝術離不開哲學思想,中國古典哲學是國畫藝術的思想主題,并逐步成為其藝術特色。縱觀中國美術歷史,不論是藝術理論思想,還是繪畫技法等,都是建立在古典哲學的基礎之上的。中國國畫所創作的人、物、事件等都有其特定的審美情趣,細究之下不難看出,國畫特征與儒、道、佛的哲學理論有關。“中和之美”是國畫的總體情感風格,追求的是一種氣息平和的藝術風格。例如,顧愷之作品《女史箴圖》,以連環形式體現古代婦女的“三從四德”。女性在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套哲學思想,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等儒家思想,而作品中正是體現了這一哲學思想。道家哲學思想對美的認識,可從“陰”與“陽”和“心”與“物”兩個方面來分析。“陰”與“陽”是對立關系,是自然界生存法則,是一種自然之美,這種哲學思想體現在山水畫之中,甚至提出“天人合一”思想,這是中國美學理論的基礎,也是國畫藝術發展的基礎。
可見,任何藝術創作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哲學思想是一切文化傳承的根基,國畫一直根植于傳統的儒、佛、道的哲學思想之中,自然形成一種創作法則,讓國畫形、神、意、氣等都包含著濃厚的哲學思想意境。
3.3 當代文化對中國畫的影響
中國當代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濃厚的泛道德主義色彩,意指“盡善盡美”的思想。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便以“真、善、美”為核心,以大國之氣概面向世界,而國畫的人文主義精神,正是在當代文化的影響之下,逐漸表現成一種人文主義精神。中國國畫藝術受封建思想禁錮幾千年,到了當代,很多腐舊的習氣依然存在,但人文主義精神一直傳承下來并在當代文化的影響之下逐步發展壯大。中國發展至今,新人文主義精神越來越貼近生活,更尊重人,世間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以擁有擁抱幸福的權力。新人文主義精神不排斥任何科學知識,認為國畫亦是文化,是傳承,也是時代發展的縮影。只有以一種新的價值觀來指導,國畫才能與時俱進,獲得可持續性發展。中國國畫藝術是以抒情為主的,抒發心靈的美好,傳承傳統文化的意境,是美化生活的藝術。
當代文化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到國畫,對國畫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國畫創作不再拘泥于形式,更多是表達內心的情感,成為傳遞藝術氣息的創作。
4 跨文化視角下國畫的技法創新
在跨文化背景之下,國畫創新所涉及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靈感不僅要從生活中汲取,更要海納百川,涉及各個領域。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是靈感碰撞出火花的基礎,是藝術動力。如果創作沒有靈魂,創新不足,刻意創新,那么不僅無法迎合社會的需求,反而會禁錮創作者的思想,很容易陷入創作的瓶頸。新時代國畫藝術需要不斷創新,并且融入各個文化領域中,讓題材更新穎,觀念更突出,技巧更有創意,才能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
4.1 觀念具有創新性
人們的日常審美,是生活中不斷積累形成的一種審美法則。藝術家與學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創新。例如,“黃金比例”應用于物理學當中,這是比例的定律,而這一定律應用在國畫技法之中,使國畫創作更賦有立體與整體感。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人們對美的追求越來越豐富多彩,美的定義越來越廣泛,很多元素開始被發現,并且融入國畫創作當中。國畫藝術中,不管是哪個流派的畫作,都有一種抽象意境,如“以形傳神”“似與不似”等創作技法,都成為新式國畫創作的技法。國畫神韻不僅僅通過具體的物體來隱喻某一種思想,還可以通過抽象的創作傳遞某一種思想。例如,齊白石先生創作的《墨蝦》,布局采用了“黃金比例”的手法,整體效果十分明顯。同時蝦的形態萬千,每一個動作都代表某一種意境,甚至帶有一種隨意創作的技法,手法簡單但不失大氣。那種自然天成的藝術魅力,至今很難有人超越。齊白石曾說:“繪畫的妙處就在于‘似和‘不似之間,如果太相似,那么會顯得很俗氣,不相似則又不被人所接受。”創作觀念不僅要與時俱進,同時也要脫離生活,不能完全相似,反而失去神秘感,只有“似又不似”的技法,才能更好給予觀者想象的空間。
4.2 畫面構成新穎獨特
在國畫創作技法中,筆畫的技法創新越來越獨特,通過線條、點簇和墨色的變化,對物體進行描繪與抒情。例如,獸毫筆作畫具有“尖、齊、圓、健”的特點,讓技法更為清晰可見,勾勒效果明顯,運線、布點施墨等技法更為輕巧。同時還有使用各類毛筆進行創作,毛筆規格種類多樣,可以勾勒線條,可以著色渲染,可以題字等。每一種技法都在創新,甚至將刻印的方法應用到國畫當中。一個畫家想要創作出優秀的國畫,就要把思想、文化、物體、風貌等技巧運用到創作之中。而這些創作都離不開通過筆墨來呈現,筆墨種類眾多,為國畫的創新技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詩文、書法、印章等技法與國畫相結合,組成了中國國畫新式的藝術特點。在裝裱工藝的襯托之下,國畫的藝術效果更為突出,更具有時代藝術效果。國畫構圖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以內涵為主,以意境為重,以神韻為追求,追求畫作的意趣。因此,在創作時構圖不應受視野的束縛,不應受焦點透視的約束,應采用散點透視和視覺記憶等辦法進行構圖,進而達到理想的構圖創新,表示畫的深遠意境。
4.3 色彩渲染豐富飽滿
傳統的國畫技法往往注重簡潔化,顏色的渲染過于單一化,而進入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豐富多彩,人們對于色彩的需求增加,傳統的簡潔畫法往往很難吸引到觀者。因此,要在創作的過程中大膽用色,把真實的色彩以及想象中的色彩融入創作當中,讓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仿佛五彩繽紛的世界展現在觀者眼前一般。或者采用對立色的辦法,在創作中將黑與白進行對立,形成強烈的視覺沖突效果。或者以黑色為主色調,黑色給人一種眼前一亮之感,再渲染一些其他色彩,讓立場頓時清晰可見,點睛之感躍然紙上,甚至有一種胸懷大志之感,很容易與觀者產生藝術共鳴。色彩渲染讓情感得到宣泄,想象內容具象化,視覺效果強烈,藝術效果突出,這種豐富又飽滿的色彩渲染,更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4.4 造型質樸具有感染力
簡潔大方一直都是時尚的寵兒,越是簡約大方的創作,越能激發觀者的內心情感。國畫創新濃墨重彩,給人一種廣大之感,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領域間的文化交融越來越頻繁,文化間的相互影響成為一種常態。新時代追求簡約時尚,而國畫技法創新,必須要與時俱進,要迎合觀者需求,造型要朝質樸的方向改變,簡單明了的想象力和線條清晰的筆墨,對于觀者而言更有感染力。例如,百花盛開的春天,一張畫作上,鮮花盛開爭奇斗艷,過多的色彩反而讓人眼花繚亂,仿佛每一朵都好看,但是每一朵花都沒有特點一般,激不起一探究竟的欲望,不如選擇某一種顏色進行著重下筆,造型一目了然,更能激起觀者的欣賞欲望。
5 結論
國畫歷經幾千年的文化洗禮,不僅人文主義精神突出,更具有時代特點。國畫非常重神“立意”,只有明確意境,才能進行創作,在國畫發展過程中,有“意在筆先、胸有成竹、造物我做主”之說,國畫的藝術價值就是透過物體創作,傳遞畫帶來的意境。近年來,國畫對于意境越來越重視,認為現代國畫不僅要立意清晰,而且要符合時代的藝術審美。國畫藝術創新不應止步不前,需要不斷追求,并融合各類文化帶來的創作技法。現代國畫藝術不僅僅限于藝術氛圍當中,更多的是融入各個領域的文化當中,讓國畫內涵更為豐富,意境更為深遠,提升審美情趣,特別是創新技法上,思想、手法、色彩、情感等都有一定的改變,讓國畫藝術更具有生命力,更貼近百姓生活,能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國畫藝術,并成為國畫藝術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