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富
尿常規檢驗作為臨床較為常用的檢測項目,在臨床上運用十分普遍。盡管尿標本收集十分簡便,所使用的檢測儀器相對便利,操作難度不大,但是臨床上經常存在檢測結果與臨床癥狀不符現象。這就需要檢驗工作者了解尿常規檢驗的干擾因素,全面把控檢驗的各個環節,才能提高尿常規檢驗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接下來將對尿常規檢驗的干擾因素進行一下講解。
一、樣本自身形成的影響因素
如果是樣本自身形成的影響因素,即便檢驗操作標準規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檢驗結果,甚至會對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帶來不利影響。樣本主要通過收集、存儲、運輸三個過程,也會在這三個過程中形成影響檢驗結果的要素。
1.收集環節
取樣前1日,檢驗工作者叮囑患者取次日晨尿,同時告知患者取中段尿,往往許多患者沒有掌握尿液收集的方法,容易使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收集之前需要囑咐患者做好尿道口清潔工作,才能避免分泌物或者細菌等混入其中。最終交由醫護工作者進行姓名、檢驗單、收集容易是否相同的核對,實施送檢。
2.存儲與運輸
當前,大多數醫院運用由惰性材料制作形成的一次性尿杯,透明度高,不容易和尿液發生作用。有時需要加入一些防腐劑,從而避免尿液變質。同時,還要確保防腐劑加入適當,否則容易使尿液形成沉淀,對檢驗結果帶來不利影響。另外,要求尿液儲存與運輸期間避光,根本原因是為了避免尿膽原和尿膽紅素由于光照分解。送檢尿液需要在2小時之內完成檢驗,原因是時間過長會引起細菌繁殖、蛋白質變形等影響因素形成。
二、過程中形成的影響因素
1.應用的儀器與材料形成的影響
尿常規檢驗儀器設備與材料主要包括尿液分析儀器、尿試條,這二者在產品品質、應用環節以及應用方法方面容易形成影響,使尿常規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化學試紙條容易受藥物或者其他因素影響,導致尿常規檢驗結果出現假陽性或者假陰性。除此之外,質量管控不到位、試帶條批次不統一、儀器設備維修保養不及時、尿試紙條保管不當或者質控物的值不在標準范圍內等,都會造成當日結果分析不準確的情況發生。
2.檢驗工作者操作不當
尿常規檢驗操作過程也會對檢驗結果帶來影響,操作過程不規范,會使尿液樣本受到污染、損失甚至出現錯誤結果。所以,檢驗工作者需要根據儀器應用說明展開規范操作,在這個操作過程中,質量管控非常關鍵,可運用定期或者不定期質控的方式,提高操作的規范性、有序性。
三、防治對策
1.規范樣本的收集與采集
檢驗科室工作者、臨床醫師以及醫護工作者在負責尿樣本收集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姓名、化驗單、樣本容器編號進行認真審核,并對患者留尿展開詳細指導,確保患者尿道口清潔干凈。對于男性患者需避免前列腺液或者精液混入尿液樣本,對于女性也要避開月經期與防止陰道分泌物混入尿液當中。收集與運輸尿液的容器需要保持干凈,避免滲漏,最好裝入透明且不和尿液成分形成化學反應的惰性材料當中,盡可能應用一次性尿杯,容器與密封裝置不能含有影響物質,應用樣本采集與運輸的容器切勿不能反復使用。尿液樣本收集之后需即刻送檢,在夏季需要在1小時之內,而冬季應在2小時之內完成檢驗,避免出現細菌繁殖、蛋白變性、細胞溶解、尿膽原與尿膽紅素等物質由于光照分解等。尿常規一般取清晨第1次尿,也就是晨尿,晨尿樣本比較濃縮,其中所含有的紅細胞、上皮細胞、病理細胞等有形成分的形態結果比較完整,便于尿液形態學與化學成分的分析檢驗。
2.規范樣本的存儲與運輸
患者送檢尿液收集之后,會形成相應的生物與化學變化,尿液中的尿膽原、膽紅素容易氧化變性,長時間留置的尿液會促進細菌繁殖,使尿素快速分解,形成氨,以至于尿液的pH值也會進一步升高,導致管型與細胞等溶解。為此,尿常規檢驗的樣本需要做到新鮮,無防腐劑,檢驗需在2小時之內完成。一旦樣本收集后2小時沒有完成分析工作,可將其置于2℃-8℃溫度下冷藏,6小時之內必須完成檢測。在臨床檢驗中發現留取的尿液樣本在溫度25℃下,2小時會發生變化,外觀尿液顏色進一步加深,透明度也會降低;化學成分會表現出葡萄糖、膽紅素、尿膽原、維生素降低,亞硝酸鹽提高,pH和蛋白質升高或者降低;而鏡檢表現出RBC、WBC以及管型減少,結晶或者細菌提升。為此,送檢單需要明確標注患者的留尿時間、送檢時間。
綜上所述,在尿常規檢驗中,為了確保檢驗結果具有可靠性、真實性,需要保證尿液新鮮、容器干凈、及時檢測、試紙條符合標準、儀器準確應用、做好日常維護保養、規范操作等多項內容,并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全面分析,才能為臨床尿常規檢驗提供有價值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