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丙 劉璐 張紅梅

摘要:目的:分析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在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20年4月至9月期間收治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患者共計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45)和參照組(n=45),參照組患者行常規PICC護理,研究組患者行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變化。結果:研究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穿刺成功率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在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給予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靜脈治療護理小組;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應用效果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在臨床中多應用于需行長期靜脈穿刺患者中,具留置時間長、操作方便、使用簡單的顯著優勢,但若未行有效護理干預,導管堵塞、感染、脫落均是引發并發癥的關鍵性因素[1],對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均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為此,本文針對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在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探究,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4月至9月期間收治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患者共計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45)和參照組(n=45),納入標準:①需行長時間靜脈輸液治療;②無合并器官衰竭或重要臟器疾病;③無合并精神障礙;④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倫理會批準認證。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8歲,年齡中位數(36.85±7.41)歲,參照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7歲,年齡中位數(36.77±7.65)歲,不同組別下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行下文比對分析。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行常規PICC護理,研究組患者行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首先,靜脈治療護理小組護理人員需針對PICC相關內容進行詳細培訓和考核,確保護理人員能夠充分了解并掌握PICC流程、內容及相關注意事項,經考核通過后方可上崗,其次,護理人員通過組織會議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對現階段PICC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查閱資料、結合臨床經驗等方式提出解決方案并予以落實和執行。再次,護理人員依據規范后的PICC護理流程嚴格操作,包含穿刺方法、換藥方式、拔管操作等內容,并按期由護士長進行考核監督。最后,護理人員需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預防,日常做好導管通暢性檢查,按時更換敷料并保證穿刺部位的衛生,亦可通過向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播放健康教育視頻等方式提高患者的正確認知和自我保護,同時也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待穿刺導管拔除后,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48小時內不可接觸水、不可暴露穿刺傷口以避免感染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及穿刺成功例數并計算成功率;使用《SF-36評分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2],共計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向相關性;記錄患者發生感染、出血、導管堵塞、血腫、滲液等并發癥發生例數,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涉及患者所產生的所有指標數據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算,其中,計數資料均用%表示、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均用(x±s)表示、用t檢驗,如P<0.05則表明具實驗研究意義。
2結果
研究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穿刺成功率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下多見感染、出血、導管堵塞、血腫、滲液等并發癥,如未進行有效護理和預防,則對患者健康、生活質量和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實施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中,通過對組內護理人員進行詳細培訓和考核、組織會議、規范操作流程、并發癥預防等方式,切實有效的提高護理人員穿刺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發生,實現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實驗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穿刺成功率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可見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下導管留置時間縮短,并發癥發生率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及穿刺成功率大幅提高,與林俊平《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在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中的應用分析》的研究結果基本類似[3],具有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在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下可顯著改善護理質量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劉亞.靜脈治療護理小組運用于PICC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3):91-92.
[2]劉君君.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在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中的應用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33):137.
[3]林俊平.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在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1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