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俠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南京 210000)
2020 年底,國家發改委通過調研,對制造業提出三大關鍵詞:基礎、創新和融合。基礎,即重視制造業的基礎作用;創新,即推動制造業創新升級;融合,即加強實體經濟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而2021 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夯實制造業數字化基礎,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也成為重中之重。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以勞動力數量龐大、成本低廉等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和出口基地。但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要素成本上升,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正逐漸削弱,勞動密集型產業也逐漸向欠發達國家和更低成本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亟待增強。
同時,隨著5G 時代的到來,數字內需正成為制造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需求之一。所謂數字內需,即國內企業對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的數字化需求,也即數字化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需求。同時,隨著國內大循環作用的加強,制造企業也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亟須進行數字化轉型。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放慢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步伐,全球各國開始重視產業鏈的收縮回流。中國作為全球唯一的全產業鏈體系國家,上一年全年出口額同比增長3.6%,進口同比下降1.1%(以美元計算),實現貿易順差5350.3 億美元。由此可見,即使經歷過疫情的沖擊,中國經濟依舊韌性十足。
反觀全球其他國家,由于產業鏈在外過長,需要謹防潛在的產業鏈斷裂風險。因此,疫情下的發達國家迫切需要調整國家產業鏈布局,收縮產業鏈上下游環節至本國,通過強化國內生產和銷售能力,實現國內產品的自產自銷,構建全產業體系的國家產業鏈。
“十四五” 規劃提出,我國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核心是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構建完善的內需體系,同時兼顧國際市場,加強進出口貿易。而數字經濟在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的基礎上,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從結構上看,數字經濟主要包括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數字產業化,即利用數字技術服務于實體經濟,具體包括信息技術行業、互聯網行業、區塊鏈和電信業等;產業數字化,即數字化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通過生產效率和數量的提升,促進傳統產業的發展。
自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將數字經濟作為中國創新增長的新路徑后,數字經濟飛速發展。尤其是經過“十三五”規劃的五年經濟增長,數字經濟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從2016 年的55%增加至2019 年67.7%。其中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占比也由于數字化的發展,而有所改變,如表1 所示。

表1 2015—2020 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規模
由表1 可知,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從2015 年到2020 年這6 年的時間增加了22.73 萬億元,增加了1 倍多,即使是疫情嚴重的2020 年,也增加了15.4%。其中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規模也逐年遞增,但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規模的比重從2016 年的78.6%上升到2020 年81.6%,并逐年攀升。由此可見,產業數字化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正不斷加強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并通過產業融合和技術創新,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制造行業,在經過近幾年的創新轉型后,更需要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和5G 等技術的融合,繼續實施轉型升級,實現智能制造和數字制造。
當今制造企業面臨著內憂外患,內部有企業人力成本的提升、企業研發能力的不足、生產方式較為傳統的挑戰;外部有消費者需求變化、行業轉型發展、技術變革等的沖擊。而疫情期間,一些率先使用數字化、進行智能轉型的制造企業利用數字技術進行金融創新,創造數字新價值。同時,隨著“十四五”規劃的提出,促使制造企業不得不重視企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變革。從疫情期間制造業的發展來看,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正逐步成熟,數字化正從少數企業的“可選項”轉變為更多企業的“必選項”。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數字化的重要性,并逐漸通過加強數字化生產和相關人才的培養,為盡快實現數字化轉型做準備。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為數字轉型、融合創新和智能升級提供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其中工業互聯網通過全球化、開放性的工業網絡,實現了人、機器、數據的連接,加強了工業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同時,工業互聯網通過5C 架構,即智慧連接層、轉換層、計算網絡層、認知層和配置層,對數據進行獲取、轉換、處理、分析和決策,進而實現企業的決策優化、生產優化、資源優化和服務優化。
建設數字化素質的人才隊伍主要在于三類人群的培養。一是數字化領導者,他們是帶領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人物和引領者,須具備數字化的思維和知識素養,要對企業的業務系統、運營方式和生產戰略相對熟悉,能夠找到企業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接口,實現企業傳統生產方式和運營方式與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二是數字化專業人才,他們是數字化轉型的地基和底座,企業需要依靠數字化專業人才打造數字化平臺,為數字化轉型做支撐。三是數字化應用人才,主要負責數字化技術與企業轉型實踐的結合,實現企業的數字化價值創造,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成功的關鍵。
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的數字化需求逐漸凸顯,但數字化轉型成效如何,需要完善的評估體系進行衡量。具體來講,評估數字化程度可從產品附加值、數字融合度、技術創新、生產效率等方面進行。其中,產品附加值可依據微笑曲線的位置攀升和制造業的價值鏈參與環節進行衡量。制造業長期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產品附加值較低,通過制造業附加值的衡量可以評估數字化轉型的成效;數字融合度主要是指制造業和數字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的融合,可通過數字工具的應用,智能生產的普及率和制造工藝流程數字化程度來衡量;技術創新主要通過研發投入比、新產品研發率以及知識產權轉化率來衡量;生產效率主要通過企業的生產數量、生產質量以及市場占有率來衡量。綜上指標,可獲知制造業數字化水平,為制造業進一步轉型升級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