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泰安市委組織部

泰安市轄20 個街道,205 個城市社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一些“城市病”日益凸顯,尤其是物業管理服務問題,日漸成為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一是問題訴求相對集中。根據市政務服務熱線管理中心統計,全市物業方面的訴求占到70%以上,特別是老舊小區無人管、管不好等問題比較突出,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制約城市品質提升,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痛點、難點、堵點。二是工作跟進不夠及時。2019年以前,全市共有物業企業456 家,成立黨組織的只有69 家,僅占15%;成立業委會的小區251 個,其中成立黨組織的業委會只占4%,物業領域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還存在薄弱環節。三是治理合力不夠聚集。在物業領域,既有社區黨組織,也有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等各類組織,但各主體間責任邊界不清晰,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缺少協調各方、制約平衡的主導力量,不能握指成拳,形成治理合力。為此,泰安市實施“紅色物業·宜居泰安”暖心工程,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狠抓物業領域黨建聯建,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全面提升物業管理服務質量和城市基層治理水平。
(一)強化頂層設計聚合力。市委把物業領域黨建聯建作為建設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的重要內容,作為市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納入區(市、縣)、市直有關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和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市委、市政府將小區物業管理攻堅列入為民10 件實事,市委組織部會同住建、民政、財政等6 部門,制定出臺實施“紅色物業·宜居泰安”暖心工程的《行動方案》,召開專題會議部署,組建紅色物業工作專班強力推進,提出“聚合力、建體系、優機制、列清單、破難題”的總體思路,每月形成專報報市委書記審閱。市、區兩級財政列支2100 余萬元,從留存黨費中列支350 余萬元,制定物業管理服務獎補資金管理辦法,進行獎補支持。發揮住建、房管、財政等職能部門優勢,推動公用事業、公安、司法、文化、體育等有關部門專業服務進小區,形成協同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建強組織體系夯基礎。針對近年來特別是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社區治理到不了小區樓棟、進不了居民家中的問題,建立上下貫通、條塊結合、全面覆蓋的物業領域黨組織體系,形成各類組織參與的生動局面。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建立“社區黨委—網格黨總支—小區黨支部”組織架構。目前,所有城市社區全部成立社區黨委,將原來的817 個治理網格細化調整為1063 個,全部成立網格黨總支,成立黨支部的小區1885 個、占小區總數的90%,將引領治理的最小單元由社區下沉到小區。加強物業企業和業委會黨組織建設,市、區兩級成立物業行業黨委,引導物業企業和業委會及時建立黨組織,明確業委會黨員比例不低于60%,新成立業委會主任必須為黨員。大力推動小區、業委會和物業企業黨組織成員交叉任職,提倡小區和業委會黨支部書記“一肩挑”,物業企業黨員負責人兼任小區黨支部副書記,讓黨建引領落地見效。
(三)優化工作機制增效能。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物業領域各類組織融合互通、協同聯動、運轉高效的運行機制。街道層面,設立紅色物業專委會,街道分管同志任主任,吸收社區和部分業委會、物業企業黨組織書記為成員,實現物業服務資源力量優勢互補。社區層面,成立紅色物業聯席會議,由社區黨組織書記召集,吸收街道干部、駐地民警和小區、業委會、物業企業黨組織負責人參加,共同研究解決問題。小區層面,建立協商共治機制,積極發揮小區黨支部作用,引導業委會、物業企業和群眾“有話對我說”“有事我來辦”,及時反映利益訴求,化解矛盾糾紛。積極培育、孵化各類社會組織,在倡導規范停車、文明養寵、垃圾分類、鄰里守望中發揮作用。
(四)列好工作清單明權責。街道、社區黨組織指導小區業委會和物業企業建立雙向承諾、公開透明、權責清晰的業委會職責清單和物業企業服務清單,強化考核評價,推動雙向服務、良性互動。權責清單與服務清單由社區和街道黨組織研究批準,在小區內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列考核評價清單,制定物業服務企業和業委會《考核指導意見》,給予小區、業委會和物業企業等黨支部相應的評價權,賦予社區黨組織綜合評定權。建立物業企業“紅黑榜”制度,考核評價結果與企業信用評價掛鉤,對信用好的企業大力培植,支持擴大服務范圍;對列入黑名單的,限制承接新的物業服務項目,直至清出物業服務市場。探索終止業委會委員資格的措施辦法,使履職不積極、不到位的及時退出業委會。
(五)破解物業難題促提升。針對老舊小區臟亂差、無人管等難題,大力推行社區領辦物業,補短板、強弱項,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整體水平。社區依法注冊成立物業公司,由社區書記或居委會主任兼任負責人,實行市場化運作,采取“先嘗后買”方式,取得業主同意授權后,合法進駐小區接管物業管理服務。社區物業公司堅持公益底色,按照低價有償原則,提供安全、維修、衛生保潔、養老、醫療等多種服務,讓居民不出小區就能享受到優質貼心服務。推行找熱心骨干、找公共空間、找資金來源、定居規民約“三找一定”工作法,抓好社區公共資源集約經營,確保社區領辦物業持續發展。目前,已成立社區領辦物業公司62 家,兜底管理99 個老舊小區,開展小區基礎設施提升和安全隱患整治集中行動,做好整修路面、增設垃圾分類裝置、暢通小區消防通道等工作,使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同時,針對物業費收繳率低的問題,通過發布倡議書、簽訂承諾書等形式,動員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帶頭按時繳納物業費,并將物業費繳納情況作為“兩代表一委員”推薦和文明單位評選的重要內容,對無正當理由長期不繳納物業費的居民依法依規予以追責,物業費收繳率由不足50%提升到85%。針對社區和物業服務用房移交難的問題,出臺《泰城城區新建住宅區配建移交城市社區工作服務用房實施辦法》,凡不交服務用房的新建小區,一律不發放房屋預售許可,開發商主動交房的積極性大幅提升。
(一)抓實物業領域黨建聯建,建強組織體系是基礎。物業領域黨建聯建的根本是加強物業領域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通過旗幟鮮明堅持黨組織的政治屬性,充分發揮政治功能,實現黨對物業領域各類組織的政治引領。泰安市通過加強物業領域黨建聯建,拉緊社區黨組織體系上下銜接鏈條,筑牢各類組織橫向聯系節點,把黨的觸角延伸到物業領域的各方面各環節,夯實了黨在城市執政基礎。
(二)抓實物業領域黨建聯建,完善協調聯動機制是關鍵。泰安市通過健全完善街道紅色物業專委會、社區紅色物業聯席會、小區物業服務協商共治等三級協調聯動機制,強化黨組織引領下的民主協商,引導居民群眾廣泛參與到城市基層治理中來,把業委會、物業企業和駐地單位、“雙報到”單位、社會組織等物業領域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凝聚形成了社會治理最大合力。
(三)抓實物業領域黨建聯建,突出為民導向是根本。工作中,泰安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為民情懷,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推進物業服務兜底覆蓋,將黨的工作融入柴米油鹽、萬家燈火,努力打造黨建引領的物業、群眾期盼的物業、居民滿意的物業,有力提升了居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