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鋒 王 赟

曾呈奎(1909-2005),中共黨員,福建廈門人,享譽世界的海洋生物學家、我國海洋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和中國藻類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際藻類學會主席。
1946年,曾呈奎放棄美國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選擇回國報效祖國,先后擔任山東大學植物系主任、水產系代主任。1950年,曾呈奎與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等一起,籌建了國內第一個專門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及其前身海洋生物研究室,標志著現代中國海洋科學全面、系統、規模化發展的開始。
在曾呈奎長達76年的科研和教學生涯中,從自主創新人工藻類養殖、開發淺海農業產業,到不斷推廣海水養殖、明確提出“藍色農業”理論,他引發了我國“三次水產養殖浪潮”,推進了我國海洋科學事業在諸多領域的自主創新和快速發展。
為“給老百姓的餐桌上添幾道菜”,曾呈奎帶領團隊歷經10 余年,攻克了海帶人工養殖的難題。1978年,由他主持的“海帶養殖原理研究”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目前,我國的海帶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受海帶人工養殖成功的鼓舞,曾呈奎又開辟了紫菜、裙帶菜和龍須菜等其他海藻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動了我國和世界紫菜栽培業的建立和發展。在曾呈奎的直接組織、推動和引領下,以蝦類、貝類、魚類為代表的海水養殖“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相繼涌起,并影響到海洋藥物、食品浪潮的興起。在此基礎上,他還開展了海藻資源的綜合利用研究,開創了我國化學工業的新領域——海藻化工工業,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生產褐藻膠的車間,從海藻中提取褐藻膠、瓊膠、卡拉膠、甘露醇和碘,用于藥品、食品和飼料生產,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褐藻膠生產國。
曾呈奎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海洋科學家,更能站在戰略全局高度為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對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20 世紀50年代,他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就牽頭組織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國海洋綜合普查。1963年,他聯合29 名科學家向中央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局,得到了批準。1970年前后,他積極向國家建議開展南極調查研究,也被采納實施,使我國成為國際上能夠獨立進行極地研究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到70年代中期,他系統提出了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的設想。80年代,他提出了中國發展海洋生物技術的設想,并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海水增養殖生物優良種質和抗病力的基礎研究”,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實驗室。1992年,他向中央提交了題為《增強海洋意識,建設海上強國》的報告,建議國家攀登計劃B 中增加有關海洋高技術的項目,海洋生物技術應成為國家863 計劃的一部分。1998年,他以“走向21 世紀的中國藍色農業”為題,組織和主持召開了第108 屆香山科學會議,進一步推動“藍色農業”事業的發展。
曾呈奎將一生奉獻給了海洋事業,先后發表了400 余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出版了12 部學術專著,為我國培養了100 多位高級海洋科技人才,他的杰出貢獻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贊譽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