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洪云

沂蒙山區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沂蒙山區經濟發展的速度相對緩慢,貧困落后的面貌難以發生根本改變。到1984年底,沂蒙山區仍有很多村莊吃水難、上學難,不通車、不通電、不通廣播,信息閉塞,文教科學衛生等事業還相當落后。
1984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提出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要突出重點,應集中力量解決十幾個連片貧困地區的問題。其中,沂蒙山區被列為全國18 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根據中央通知精神,1984年11 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了沂蒙山區開發建設座談會,提出了沂蒙山區開發的方針和奮斗目標,同時下發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加快山區建設的通知》。隨后,省政府成立了沂蒙山區開發指揮部,加快推動沂蒙山區的開發建設。為準確摸清山區貧困狀況,臨沂地委組織2700 多名干部,到6 個貧困縣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1985年5 月,臨沂地委、行署下發文件,提出了發展生產治窮致富的相關措施。
1985年7 月,省 委、省政 府召開了沂蒙山區開發建設第一次現場辦公會,解決治窮致富問題。會議決定由青島、煙臺、濰坊、淄博、濟南5 個市實行對口支援,省直有關部門相應實行扶貧包縣的辦法支援山區建設。同時,省里決定在三五年內拿出一部分資金和物資,重點解決沂南、平邑、沂水、蒙陰、費縣、沂源等6 個縣的庫區移民和偏僻山村的基礎建設,扶持發展林果業、畜牧業,開展多種經營。
為加快推動扶貧開發建設,省委、省政府又連續召開了兩次現場辦公會。1986年7 月,省委、省政府召開沂蒙山區第二次現場辦公會議,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把“扶志扶本扶班子”作為重點,成立三級扶貧和山區開發辦事機構。1987年8 月,省委、省政府在臨朐召開沂蒙山區第三次現場辦公會議,進一步推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沂蒙山區的貧困縣主要在臨沂地區,其間,臨沂地委和行署解放思想,念好“山字經”,成立了山區開發指揮部,并向山區6 個縣派出工作組蹲點抓面,開展全面扶貧工作。全區把改造自然面貌、改善生產條件作為第一個戰役來打,涌現出像平邑縣九間棚村這樣的全國山區開發先進典型。1988年,沂蒙山區有60%以上的農戶脫貧。1988年10 月,全國貧困地區經濟開發北方片區經驗交流會在臨沂召開,重點推廣臨沂地區山區經濟開發和扶貧工作的經驗。
1992年5 月,全省召開山區開發建設及扶貧工作會議。8 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快山區開發建設的決定。為開發山區優勢資源,從1991年開始,全省有計劃大規模高標準地開發了沂蒙山區百萬畝砂石山。沂水、沂南、蒙陰、平邑、費縣等貧困縣,從1991年冬季開始,年年搞大會戰,在冬春兩季對一座座荒嶺集中力量搞會戰,每年組織上陣勞力不下百萬。沂蒙山區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加快了整體脫貧進度。
1994年4 月,國務院制定公布《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全國的扶貧開發由此進入了攻堅階段。在此階段,國家對貧困縣標準進行了調整。調整后,沂南、平邑、沂水、蒙陰、費縣仍未脫貧。為此,1995年1 月,全省又提出新的舉措,加快推進扶貧開發力度,確保盡快完成扶貧攻堅任務。
在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下,到1995年底,僅用了10年時間,沂蒙山區就實現了整體脫貧,成為全國18 個連片貧困區中第一個整體脫貧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