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杰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鹿 毅/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中,處處充滿著貴和、重和、“以和為貴”的思想,“和諧文化”正是中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幾千年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動力之一,對當今時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和”字出現得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闡釋了“和”的內涵,他說,金木水火土相配合,就能生成萬事萬物;五味相調和,就能做出佳肴;六種音律相協和,就能產生音樂,相反,如果只有一種聲音、一種顏色、一種味道,就構不成五彩繽紛的世界。春秋時期的孔子把“和”作為一種道德標準,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為人處事方面,既堅持原則又不排斥不同意見,承認矛盾的存在;而小人在為人處事方面,則是一味否認矛盾差別,人云亦云。此外,《易經》提出了“陰陽合德”,老子提出了“沖氣以為和”,墨子提出了“兼相愛”,孔子學生有若提出了“和為貴”,《中庸》提出了“致中和”等,都是關于和諧的重要思想資源。
習近平同志曾說,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等思想。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我們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于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和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中,“和諧”是國家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繼承和弘揚。
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主要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就是“天人和諧”的生態觀,“人我和諧”的社會觀,“身心和諧”的人生觀和“世界和諧”的國際觀。
在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是各自獨立、相互對立的,而是彼此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它們同處于一個充滿生機的生命洪流之中,是生生不息、一氣貫通的。既然如此,那么人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破壞自然。
孔子要求人們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對待草木鳥獸,他提出了“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生態保護思想,主張只用魚竿釣魚,反對用大網攔河捕魚,并反對射殺夜宿回巢的鳥。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的基本歸宿。孟子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樹木不可勝用也。”就是說,不違背農時,谷物就會多得吃不了;不隨便到河溝洿池中去捕魚,魚鱉就會多得吃不完;砍伐工具按時進山林砍伐,樹木就會多得用不完。這些思想都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古代,都江堰可以說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戰國秦昭王時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創建的都江堰,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無壩引水水利工程,完美體現了“天人和諧”的理念,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被譽為世界奇觀。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是四川“天府”富庶之源,灌溉面積近千萬畝,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這些都閃現著古人的偉大智慧。
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中國文化主張群我和諧、人我和諧,并提出了一整套規范人與人之間親愛友善關系的倫理體系。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社會和諧的主體,離開了人的交往關系,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
怎樣才能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傳統文化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標準。這些標準就是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做到“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傳統文化看來,國和則強,家和則興,鄰和則睦,只有國和、家和、鄰和,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才是一幅講誠信、講友愛,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美好藍圖。
歷史上流傳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諧與人相處的典型案例。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想讓張英給地方官打招呼“修理擺平”吳家。張英接到書信后,并沒有給地方官打招呼,而是回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后,主動在有爭議的宅基地上退讓了三尺,而鄰居吳氏對張家的舉動深為感動,也主動退地三尺,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就有了一條寬六尺的巷子,這就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目前已經成為當地十分有名的旅游景點。
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自然是個大宇宙,人是個小宇宙,人不但要與自然和諧、與他人和諧,同時自身也要和諧,也就是人的身心平衡問題。人是一個有機的生命存在體,是精神與肉體、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生命價值的尊重,體現在對人的身心關系的關注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是心的基礎。“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肯定了先有身體后有精神,反映了身心統一、神形不離的思想。二是強調社會上的每一個成員,都要重視修身和正心,重視道德修養。因為在一個社會系統中,人的身心平衡是一切和諧平衡的基礎。
現代社會,盡管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人們還是感到不滿足,感到困惑和迷茫。為解決這些矛盾沖突,傳統文化恰恰可以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借鑒和幫助。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人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樂上,在追求物質利益上,要掌握中和適度的原則,要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不能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見利忘義、損人利己。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大至一個國家,小到個人生存,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于貪得無厭。在人生問題上,傳統文化給我們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大智慧,總的精神就是從自我的修煉和道德完善做起,使自己成為一個生活快樂的人,達到身心和諧。
在中國遠古時代,各個部落、邦族之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群體,如何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避免大的流血沖突,古人很早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尚書》的“協和萬邦”,《周易》的“萬國咸寧”,《周禮》的“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這些政治理念都成為春秋戰國以后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
孔子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姊妹,都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員,應該團結一致,和諧相處。孔子還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主張以文德感化外邦,以德服人,反對輕率地對他國訴諸武力。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認為社會上出現的一切矛盾沖突,都是由于不懂得兼相愛、交相利的結果,反對那些以攻伐為目的的不義戰爭。孟子更是在提倡王道仁政的基礎上,反對霸道,反對不義之戰,提出“仁者無敵”。由此可見,主張邦族、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反對用武力征伐他國,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處理邦國之間關系的準則。把這一理念放在當今世界視野中來看,其實就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問題。
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武力不能締造和平,強權不能確保安全,要以德服人。只有增進互信,平等協商對話,才能實現普遍而持久的世界安全格局。2014年6 月5 日,習近平同志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可見,中國傳統和諧思想在當今世界國際關系中,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價值。總而言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當代提供的重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諧思想是值得深入學習和體會其中的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