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超
(臨沂市市政工程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0)
道路交通系統可以分為路網、交叉口和路段3個層面。其組織重點是分離交通沖突。路網分析主要指標有道路網密度、道路面積率等。交叉口交通組織分析主要指標有交叉口延誤時間、排隊長度和服務水平等。路段交通組織分析主要指標有路段飽和度、路段運行車速等。
公共交通包含軌道交通、常規公交、出租車三類。軌道交通分析主要指標有軌道交通站點覆蓋率、區域覆蓋條數等。常規公交分析可以分為常規公交設施分析和運行狀況分析2 個層面。常規公交設施分析主要指標有公交站點覆蓋率、站臺形式、公交站停靠線路數量、公交站場設施等。常規公交運行狀況分析主要指標有公交車流量、公交停靠時間、公交載客率和公交上下客人數等。出租車運行分析主要指標有出租車停靠站點覆蓋率等。
慢行系統分析分為人行系統分析與非機動車系統分析。人行系統分析主要指標有過街設施(如過街天橋、過街地道)間距、過街人流量、人行指路標志等。非機動車系統分析主要指標有機非隔離形式、非機動車停車場地設置等。
停車系統分析主要指標有停車位數量、停車設施利用率、停車費等。
某城市中心區A 片區總體概況如圖1 所示。

圖1 某城市中心區A 片區概況
(1)A 片區內部道路總長度約為19 km,道路網密度為11.3 km/km2,已按規劃形成了“三縱三橫”的骨干路網,輔以次干路、“巷、道”等支路的完整的路網體系(見表1)。

表1 區域主要道路情況
(2)研究范圍內有2 條地鐵線路經過,涉及3 個地鐵站;設置有較密集的公交站點,站點300 m 覆蓋范圍達100%。公交站點的站臺形式包含港灣式公交站臺(非標準)、直停式公交站臺。但由于道路側分帶寬度限制,港灣式公交站臺行人候車空間存在一定的不足,公交車上下客與非機動車存在較大的沖突,公交車輛駛入、駛出站臺影響主路車輛的正常行駛。
(2) 當任一汽機遮斷時,為保證主蒸汽母管不超壓、不超溫,同時熱網供汽不中斷,可將主蒸汽母管至熱管網減溫減壓電動調門超馳至一定開度,再投入自動控制來兼顧主汽和供汽穩定,調門超馳開度由汽機遮斷前的負荷來確定。汽機遮斷快速減負荷控制流程如圖1所示。
(3)A 片區慢行交通主要依托于地面道路,地下通道利用率較低。A 片區最核心的道路1 沿線約1 km 存在4 處地面慢行過街通道,但其地下慢行通道空間未能與周邊地鐵站有效銜接,不能形成慢行成網體系。區域內車道劃分方式多為機非混行,機非物理隔離道路較少,非機動車道被路邊停車侵占的現象較嚴重,導致非機動車無連續行車環境(見表2)。

表2 區域主要地面慢行通道情況
(4)A 片區停車位總量充足,但分布不均,導致部分停車場供需不平衡。同時,停車設備陳舊,以及缺乏區域性的停車指引系統,導致整體利用率較低。
(5)如圖2 所示,A 片區信號燈控制交叉口17 處,單向行駛路段8 處,禁左/ 右路口13 處,交通管制措施較多。道路1 兩側側分帶共有14 處開口(西側6處,東側8 處),為該路段上7 處樓宇出入口和4 條橫向相交道路提供車輛到達、轉換功能,但路側過多開口、無切角直接式的出入口形式,以及不明顯的樓宇停車場入口誘導信息,致使進出樓宇的車輛與主路車輛間頻繁交織,對主路車輛正常行駛造成干擾,降低了主路車輛的行駛速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到達、離開樓宇車輛的不便。交叉口1 存在東進口道7:00~20:00 社會車輛禁左,信號燈相位不能滿足交通組織需求,右轉車輛均需從渠化島前方右轉,未能最大化利用渠化島功能的問題。交叉口2 存在東北進口道、東南進口道不能左轉,東北進口道車道劃分不合理(西側2 車道,東側5 車道),造成通行能力不滿足與過剩的問題。總的來說,A 片區存在如下交通問題:

圖2 區域現狀交通管制與道路1 交通問題情況
(1)受現狀交通組織影響,區域內東西向貫通性較弱。
(2)站臺形式與規范標準存在差異,影響公交車通行效率和乘客乘車安全。
(3)地下慢行空間聯通性較差,利用率較低,地面慢行部分路段缺少硬隔離設施。
(4)共享單車停放區域不規范,存在侵占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現象。
(5)區域內支路存在占道停車現象,影響道路的實際通行能力。
(6)現狀區域內交通管制措施較多,對區域內車流的到達與離開產生一定的不便。
(1)結合現狀交通管制手段,對區域交通組織提出建議,合理組織區域過境交通與到發交通。
(2)以區域地鐵站點為核心,優化公交流線和站臺候車空間,加強軌道與常規公交接駁,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緩解城市中心片區擁堵情況。
(3)結合現狀地下空間,打造立體化、便捷、高品質的慢行系統。
(4)通過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交通出行載體,輔以完善的慢行系統、機動車交通組織和交通管理手段,形成較為完整的區域性交通體系,達到南北暢、東西通的交通目的。
(1)路口交通管制優化[1]。通過在平峰時段開放交叉口1 東進口左轉相位、交叉口3 東進口左轉相位;交叉口4 增設信號燈;取消交叉口5 西進口中央隔離護欄,滿足車輛掉頭功能等措施優化A 片區交叉口交通組織。
交叉口1 交通組織優化措施:增設左轉專用相位,增設左轉待轉區;優化安全島,右轉車輛由安全島后方提前右轉,減少交叉口排隊等待時間,如圖3 所示。

圖3 交叉口1 交通組織優化
交叉口2 交通組織優化措施:優化路口交通組織,3 個方向車流均可左轉,信號相位如圖4 所示;調整東北進口道車道數目,由原西側2 車道、東側5 車道調整為西側3 車道、東側4 車道,在滿足通行能力的基礎上,最大化提升路段服務水平,如圖5 所示。

圖4 交叉口2 信號相位

圖5 交叉口2 交通組織優化
(2)路段交通管制優化[2]。通過取消道路20 和道路21 單向交通組織,恢復雙向行駛;調整道路1 輔道路權,將非機動車道改為機非混行道路,同時優化側分帶出入口型式(出入口進行切角處理)與開口數量(西側由6 處開口減少為4 處開口,東側由8 處開口減少為5 處開口),如圖6 所示;增設兩側樓宇停車場誘導標志,強化停車信息發布等措施優化A 片區路段交通組織。

圖6 道路1 側分帶出入口優化
(1)公交線路優化。銜接區域軌道站點與常規公交主要客流走廊,串聯區域重要功能版塊,實現軌道公交一體化發展。
(2)公交站臺優化。結合道路改造,在主要的公交客流走廊上將公交停靠站改造為港灣式車站,降低公交車進出站臺對主干道車流運行干擾,增加停靠站乘客候車空間,減少上下公交乘客與非機動車沖突。
(1)道路4 增設機非隔離設施,保證慢行連續性、通暢性。
(2)增設電子警察,抓拍占用非機動車道的違章停車。
除了上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可以有效促進交通基礎設施作用的發揮。加強交通教育、交通監管和交通執法,不斷提升交通參與者素質;加強施工期間交通組織與管理;制定完善停車政策等各類交通政策;加快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不斷提升城市中心片區交通組織管理水平。
本文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針對城市中心片區行車難、找路難、乘車難、過街難、停車難等問題,從道路交通組織管理、公共交通、慢行、停車方面的指標進行闡述,分析城市中心片區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手段進行交通組織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擁堵,對同類地區存在的相關問題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