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
中華文明的發源和繁榮都離不開大江大河,在這些大江大河當中,瀾滄江顯得尤為特別。她發源于青海的三江源,從海拔6740米的云南梅里雪山腳下進入云南,一路向南,穿過十余種不同的生態系統,最終從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流出中國,繼續撫育著中南半島。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即將在昆明召開,綠色和平組織和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以此為契機,對瀾滄江在云南境內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進行了實地探訪。讓我們跟隨筆者打開瀾滄江這幅長達1170千米的生物多樣性畫卷吧。
我們的瀾滄江之行從云南省的最北端——梅里雪山腳下開始。這里流域地形起伏劇烈,從海拔2006米的瀾滄江河谷到674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4700余米的垂直落差可以在G214國道旁一覽無余,這個高度甚至比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到峰頂的3600米高差還要多1000余米。長久以來活躍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不遜于美國大峽谷的瀾滄江深谷斷裂地帶,這樣巨大的落差也造就了梅里雪山極為壯觀的垂直生態系統。
梅里雪山
瀾滄江云南德欽縣境內俯拍圖。由于水土流失率相對較高,可以清楚看到,深黃色的陡峭兩岸之間極速流淌著巧克力色的江水,江兩岸滑坡的痕跡也清晰可見
和山坡上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不同,綠色并不是這里河谷的主色調。高山深谷和焚風(一種干熱風)使這里形成了以稀疏的灌叢和亂石灘為主的脆弱生態環境。
離開燥熱的河谷,我們沿瀾滄江南行至維西縣巴迪鄉,在瀾滄江的西岸,就是被譽為“千湖萬瀑之山”的碧羅雪山。它北接梅里雪山,位于三江并流的核心區。我們跨過瀾滄江上的一座懸索橋,順著一條廢舊的探礦道路一路穿過落葉闊葉林和寒溫性針葉林,來到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洛高山湖泊群。這里9個形態各異的高山湖泊通過瀑布相連,湖邊的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里開滿了各式各樣的高山花卉。由于碧羅雪山是瀾滄江和怒江兩條大江的分水嶺,這里水汽極為充沛,使得在滇西北常見的灰色高山流石灘上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草本植被。
南極洛埡口
原始云南松林
沿云嶺向南,離開迪慶州,進入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龍縣。這里隨著總體海拔的降低,瀾滄江兩岸大面積的寒溫性針葉林正在向暖溫性針葉林過渡。在瀾滄江東岸的五寶山上,藍寶石般的云龍天池鑲嵌在其間。她屬于橫斷山區中的典型斷陷湖泊,湖邊遍布著以云南為名的云南松。
云南松原本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主要樹種,曾經由于過度開發利用,導致部分地區的云南松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退化。而云龍天池作為云南最早建立的保護區,保存著完好的原始云南松林并建立了種質資源基地。未退化的優良種子為云南全省人工造林、恢復植被做出了重大貢獻。
和云龍天池隔江相望的是大理漕澗東山和志奔山,位于碧羅雪山的最南端。瀾滄江在這個緯度上和山對面的怒江,在云南境內背靠背地并行300千米后,開始分道揚鑣。三江并流這個壯闊的自然景觀也在這里終止。
瀾滄江漫灣俯拍圖。青色的主江面和淺黃的兩側峽谷中的渾濁水面正在緩緩地融合交織,并向下游流去。造成這個奇景的原因是拍攝時的連日大雨,兩側峽谷的末端都有發源自山區的小型河流匯入,雨后湍急的河水帶來了各自流域的大量泥沙
接著我們來到瀾滄江的下游,江兩岸的植被逐漸多了起來。過江后,在半山腰遙望瀾滄江,青黃相交的江面成為了景色的主角。岸邊的漫灣庫區還有網箱養殖,由于水庫蓄水后,水流速度緩慢、兩岸沖刷下的有機碎屑豐富,整個水體的初級生產力大幅提高,豐富的天然餌料是發展漁業的理想水體。近年來瀾滄江庫區網箱養殖的數量不斷增加,也時有非法養殖的情況被發現,如果沒有規范的管理和約束,可能會對庫區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
?瀾滄江西岸肆意生長的熱帶雨林和東岸排列整齊的橡膠林迥然不同
來到瀾滄江東岸,巍峨的無量山映入眼簾。這里是瀾滄江流出中國前、流域內為數不多的一座大型山脈,它擋住了從海洋來的暖濕氣流的北上,是許多珍稀動植物僅存的棲息地。全球僅剩1300多只的西黑冠長臂猿是這些生物的代表。
繼續沿著瀾滄江南下,我們抵達這次縱貫線穿越的終點——西雙版納。瀾滄江在流經云南景洪后,從關累港流出中國。由于適宜的水熱條件和經濟發展需要,在人類活動較為頻繁的低海拔地區,很多熱帶雨林被人工林和經濟作物逐漸替代。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面積大且生態完整的熱帶雨林之一,也是生活在中國的野生亞洲象的重要家園。我們此行的這條云南縱貫線——瀾滄江也正是得名于這些亞洲陸地上最大的生物,瀾滄江在傣語中被稱為“南蘭章”,即“百萬大象的河流”。
如今,這里的亞洲象早已沒有百萬之數,但大象和人類仍然在這里共存和相交。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在嘗試通過清理外來入侵物種、種植亞洲象喜食的本土野生物種等方式來逐步修復森林,重建亞洲象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