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旻瑤
摘 ?要 ?文章分析了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價值,探索了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策略與方法,指出了培育過程中應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 ?工匠精神;培育;價值;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職業教育研究立項課題“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基于宜興紫砂陶傳承基地的實踐”(課題編號:XHYBLX2021015)、江蘇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與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宜興紫砂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由此可見,弘揚“工匠精神”對職業院校培養懂知識、善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發揮學院專業優勢,建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紫砂陶”傳承基地,采取一系列有效途徑,開展傳統文化傳承和工匠精神教育,2019年獲江蘇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20年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如何更好地發揮傳承基地作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為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開辟新的路徑,成為傳承基地的重要任務之一。
1 ?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價值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中弘揚 “工匠精神”,傳承“工匠精神”,契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1)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職業院校擔負著傳授知識與培育信仰的雙重任務,開展“工匠精神”的教育,將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正確思想道德的引導下,學生們可以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培養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2)順應時代發展需求
時代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院校的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一樣,是其將來立足職場的根本,也是未來脫穎而出、決勝職場的關鍵所在。
(3)改進思政教學方式
“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學生提升個人職業素養、增強自身職業能力、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道德指引。職業院校通過變革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完善了學校的思政教育體系。
(4)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敬業”、“誠信”的具體體現,更是工作中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形成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是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途徑。
2 ?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策略
開展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宜興紫砂)為依托,創新“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形式與方法,充分有效利用工藝美術大師和工匠資源,加強在課程建設、社團建設、資源建設、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建設工匠精神培育課程、營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圍、創建工匠精神培育資源、構建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樹立學生的職業信仰,引導學生追求卓越,切實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1)開展“工匠精神”培育課程建設研究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全面納入學院課程體系,特別是要立足宜興紫砂陶特有的文化傳統和工匠精神,發揮學院在陶文化教育方面的優勢,組織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人,面向學生開設相關課程,全面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實施“拜師學藝”等項目,由行業大師擔綱傳授傳統技藝,研習傳統技術與工藝,提升學生傳承創新能力。
(2)開展“工匠精神”培育氛圍營造研究
如何在藝術社團建設和社團活動中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加強對工匠精神的推介和傳播,提升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推進校園文化創新建設。如何聯合大師和工匠,打造精品傳承項目社團,開展社團特色活動,加強傳承文化社團的陣地建設和氛圍建設,讓學生在體驗傳承藝術創作的同時,也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
(3)開展“工匠精神”培育資源建設研究
基于文化自覺與自信,對宜興紫砂陶傳承創新中的工藝技法及其工匠精神進行系統地梳理與提煉,聘請大師和工匠進校園,和專業教師一起定期開展各種講座與研討活動,通過實地參觀與考察,交流職業教育與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經驗,共同進行創作研究、項目開發、匯總成果,形成工匠精神培育案例,創建工匠精神培育資源。
(4)開展“工匠精神”培育基地建設研究
聯合大師和工匠,整合校內和社會資源,以專兼結合雙師結構的團隊建設為重點,組成具有“工匠精神、德藝雙馨”的“工匠精神”培育團隊。完善相關場地、設施設備建設,充分利用基地良好的硬件設施條件和優秀的師資資源,開展系列主題展覽,組織豐富的現場體驗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宜興紫砂陶瓷的技藝文化以及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
3 ?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方法
目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主要在理論層面,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建設、社團活動、科學研究、創新活動等開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不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紫砂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專注于紫砂陶制作的工藝大師和制作工匠,也形成了“吐故納新”、“追求卓越”、“創新進取”的“工匠精神”,如何在當代進行更好地傳承和踐行“工匠精神”,也是宜興紫砂陶傳承基地面臨的重要課題和使命,因此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方法也有待完善與改進。
(1)行動研究法
通過走訪工藝美術大師、江蘇工匠、輕工工匠等,采用調查和訪談相結合,了解現階段“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結合理論,尋找解決方案。不斷探索基于宜興紫砂陶傳承基地等資源,優化“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及時總結經驗,進行交流與推廣。
(2)案例研究法
取基于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培育“工匠精神”的成功案例進行研究,分析現階段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所應具有的職業行為、職業規范、職業道德精神,融入教育教學,探索建設途徑。挖掘宜興紫砂陶非遺中歷史名人和典型作品中顯現的工匠特色文化,整理和豐富“工匠精神”培育素材,為其培育路徑的創新提供思路。
4 ?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關鍵問題
職業院校開展“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亟待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如何通過教學活動,感受工匠精神
依托傳承基地,統籌文化資源,凝練傳承主題,優化教育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全面服務學生。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寓教于樂,設置文化體驗和教學場景,配備圖書音像資料,針對不同的人群,使其在體驗中身臨其境感受“工匠精神”。
(2)如何通過傳承研究,傳承工匠精神
圍繞傳承項目,聘請行業大師設計研學課程、開發項目教材,開展紫砂陶非遺傳承教學,促進工匠精神傳播。探索政府、學校、社會共建共享的紫砂陶文化傳承長效機制,建成穩定的科研隊伍,深入開展紫砂陶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研究,充分挖掘宜興紫砂陶文化資源。
(3)如何通過創新實踐,弘揚工匠精神
利用學院現有創新平臺,與大師、工匠等共同研究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廣泛開展實踐創新活動,通過改進設計、改良制作,創新發展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4)如何通過展示交流,傳播工匠精神
利用傳承基地優勢,開展教育實踐、舉辦培訓活動、開設講座論壇,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互動形式,通過各類展覽、展示活動,進行國內外陶藝交流,有效傳播基于宜興紫砂陶非遺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提升國家非遺項目“紫砂陶制作技藝”的國際影響力。
參 考 文 獻
[1]徐耀強.論“工匠精神”[J].紅旗文稿,2017(05):25-27.
[2]章佳玥,等.中職德育課中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章[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20.
[3]楊磊,郭旭.淺析職業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J].青年與社會,2019(3):223-224.
[4]覃彩霞.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及其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啟示[J].廣西教育,2019(10):64-6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