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宇
摘要:以古希臘與啟蒙時代為背景,從“模仿”與“模仿論”的概念出發,通過梳理這兩個時代中主要人物有關藝術“模仿論”的觀點,分析其中的深刻內涵,挖掘出兩個時代有關藝術“模仿論”的相同之處:皆以人文主義為起點,關注自然;不同之處:體現音樂內容和功能的差異。最后引申出“模仿論”之異同的宗教信仰、社會歷史等原因,提出模仿論在當今社會指導人們認識世界、藝術實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希臘? 啟蒙時代? 模仿論? 模仿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6-0171-03
“模仿論”,它不僅作為音樂美學范疇中的重要術語,同時也代表著西方美學的開端,是探討文藝起源和本質的立論基礎和邏輯起點,古希臘和18世紀啟蒙時代早期作為模仿論發展的兩個高潮時期,無疑為“模仿論”的發展增添了不少奇光異彩?,F對兩個時期“模仿論”的異同點進行分析,為讀者進一步了解“模仿論”的部分發展進程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也從異同之處挖掘出古代西方“模仿論”與現代藝術本源問題之間的聯系,分析“模仿論”對音樂美學思想演進的深刻影響。
一、概念闡述:“模仿”與“模仿論”
“模仿”一詞它有著不同的解釋。一般而言,“把制作出類似原像(Vorbild)的模像(Abbild)的工作”稱為“模仿”。而在藝術層面,“模仿的概念有兩種含義:①以其他藝術家作品為范本,用同樣的方法制作作品,指對某個對象的模仿。②以現實存在為模特,制作與它同樣的東西,即指對對象的描寫。故可認為是模仿古典藝術和模仿現實或自然的兩種層面的藝術概念”。
所謂“模仿論”,是古希臘哲學關于藝術的起源與本質的理論,最先興起于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等人,都對模仿提出了自身的理解,“模仿論”與“和諧論”“凈化論”屬于古希臘美學思想中的三大分支,盡管該時期以“和諧論”為主導思想,但“藝術摹仿自然是古希臘人的一種常識性觀念,早期自然哲學家大多接受這一觀念……在藝術發生學領域,藝術起源于摹仿的理論始終是有影響的學說之一”?!澳7抡摗痹诋敃r占據著不可忽略的位置。
18世紀啟蒙時代早期,“模仿論”思潮重新被召回,“其中最主要有兩類不同傾向,一類是延承舊說,將音樂的模仿仍然視為‘自然的模仿……一類則企圖突破音樂模仿論原有的思維窠臼,將音樂模仿的對象同人的內在情感生活聯系起來”。盡管該時期“模仿論”持續時間不長,繼而被主情論思想所占據,但海里斯、蘭貝爾、盧梭等人對模仿論的理解與闡述,充分體現了“模仿論”是這個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古希臘與啟蒙時代之“模仿論”的相同之處
固然在時間軸上,古希臘與啟蒙時代相距上千年,但通過對兩個時期“模仿論”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發現這兩個時期的“模仿論”有著顯見的相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以人文主義為起點的“模仿論”
柏拉圖認為音樂的和諧與宇宙的和諧之間具有一致性,甚至認為“音樂不僅僅是數的藝術,也是模仿的藝術,音樂的和諧是源自于對和諧理念的模仿,這種和諧的理念與美、善是有著共通性的”。同時期的亞里士多德尤為關注音樂模仿問題,他認為“一切藝術都源自于模仿”,在音樂上便可體現人類具有的模仿天性,而藝術所模仿的原型皆可在現實生活中找到。18世紀的歐洲啟蒙時代人文主義盛行,這一時期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無疑成為了思想解放的添加劑,也推動了音樂美學中有關音樂模仿問題發展的進程,除了將音樂模仿視為“自然的模仿”這一陳舊觀念以外,站在“旋律派”一方的盧梭認為,人類最開始的語言便是“原始的單調的歌”,當人們漸漸不滿足于用人聲表達感受和感情的時候,模仿人聲的旋律慢慢形成,此時“旋律不僅作為聲音,而且還作為我們感受感情的符號影響著我們”,這類將音樂模仿與人的內心情感聯系起來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音樂表現方式的研究進程。
無論是古希臘時期將模仿論與理念上的美與善聯系、將藝術的模仿視為人類的天性,還是18世紀啟蒙時代早期,將音樂的模仿與人的情感相聯系,都恰好反映出了這兩個時代的模仿論都是以人為出發點,探討音樂的本質和藝術的起源,皆是以人文主義為起點的“模仿論”。
(二)不同時期的模仿論對自然的關注
“藝術摹仿自然是古希臘人的一種常識性觀念,早期自然哲學家大多接受這一觀念”。赫拉克利特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摹仿;德謨克利特將人類從模仿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模仿蜘蛛學會了紡織等行為來判斷,在許多事情上人的行為是在模仿禽獸。柏拉圖用他的哲學思想給模仿論以新的解釋,他認為“可見事物是基于宇宙本源的模仿,而藝術又是對可見事物進行的摹仿”。不管他如何批判藝術與本源間的“隔”,終究是肯定了自然在模仿中的基礎作用。而后,亞里士多德將模仿論發展為藝術創造論,他提出“創造是藝術的本質”,并將自然的摹仿視為藝術題材的來源之一。這都足以說明該時期美學思想的研究,都存在一個基本的共識,即對自然的重點關注。
18世紀啟蒙時代早期,海里斯一方面承認音樂對自然界各類聲音的模仿,另一方面也對音樂與感情的關聯予以肯定,他認為音樂的“目的不在于模仿和顯現思想,而在于激起可以符合思想的感情”。盧梭視“音樂與感情的聯系,仍然是通過模仿語言聲調這一中介來實現的,其理論仍可視為模仿論范疇”。無論是古希臘時期思想家視人類創造的藝術皆源于對自然的模仿,還是18世紀啟蒙時代早期思想家對模仿論的觀念進行創新發展,都體現出這兩個不同時代,在“模仿論”的認識中對人文主義的重視以及對自然的共同關注。
三、古希臘與啟蒙時代之“模仿論”的差異分析
盡管都被稱為“模仿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相似性,但終究是處于兩個不同的歷史進程中,追究這兩個不同時間維度的“模仿論”,可看出兩者間的差異,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內容之差異:外在與內在
1.關注外在表現
古希臘時期的“模仿論”,蘇格拉底提出的“模仿再現現實生活”;柏拉圖提出,通過區別理念中的“床”、現實生活中的“床”和畫出來的“床”來明晰模仿的概念,甚至將“模仿”視為一種對客觀事物外貌的復現;亞里士多德總結出不同手段、方式、對象可得到不同的模仿。不管是模仿自然、模仿社會,還是模仿人生,或是對模仿的表象、模仿的分類進行闡述,均體現出當時自然哲學家的“模仿論”主要停留在直觀性水平上,即將眼睛停留在他們所看到的模仿對象上,這是古希臘時期對“模仿”的初步探索階段。
2.注重內在情感
經過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的思想演進,伴隨著科學應用的不斷出現,此時音樂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狄德羅堅持強調藝術的真實性,盧梭認為“事實上,除絕少例外,音樂家的藝術絕不在于直接模仿,而在于能使他們的心靈接近于(被描述的)對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煽闯觯撌龅摹澳7隆保俺蔀楠毺匦耘c真正自我的完全表達,也包含人的真實情感”。其中不僅包含大自然,還更多地涉及人類精神中的感性層面,深入探討“模仿”的本源,進入人的內心情感世界,企圖找到“模仿”的本質,思想的解放必然帶動理念的革新,“模仿論”經歷新的歷史滌蕩過后,從關注外在表現發展到注重內在情感,這是從外到內、由表及里的邏輯思維方式的正常演化,也是將“人”不斷放大的必然趨勢。
(二)功能之差異:現象與作用
1.內容美學
古希臘哲學家的模仿論主要圍繞藝術現象的產生進行哲學思考。柏拉圖最早提及“藝術是對客觀世界的模仿”的概念;亞里士多德承認各種藝術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并認為,“由于模仿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種類的藝術:由于模仿的對象不同,而有悲劇和喜?。河捎谀7碌姆绞讲煌?,又有史詩、抒情詩和戲劇”。這些都是從藝術的分類、模仿的對象、模仿的方式進行分類,是單純的在內容基礎上進行劃分的,因而可認為古希臘時期的“模仿論”,處于思考研究對象“是什么”的初始階段,這屬于內容美學觀范疇。
2.功能美學
模仿論到了歐洲啟蒙時代,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從“藝術模仿自然要達到美與真的統一,藝術的使命是揭示事物的普遍關系”為基本論點出發,提出“藝術模仿必須真實反映事物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并強調模仿的創造性”。盧梭也認為,科學的音樂理應服務于藝術,直接將音樂模仿的功能引用到了音樂創作上,并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將音樂分為“自然的”和“模仿的”兩個類別。在他看來,自然的音樂僅喚起人們單純的快感,而缺乏情感與道德的意義。“而與之相對模仿的音樂以生氣勃勃的抑揚頓挫……使音樂全部服從于自然的模仿,能打動人類的情感帶動心靈”。由此可見,音樂開始從單純的“模仿”往“創造”過渡,音樂的功能性被予以重視,人們試圖創造出與事物存在聯系、與人的情感和道德相互關聯的音樂,而不單單是將模仿的音樂進行分類。
因而,區別于古希臘的內容美學觀,啟蒙時代思想家探討“模仿”過程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以及對模仿的功能及作用的重點關注,可將其劃定為模仿“有何用”的功能美學觀的范疇。
(三)模仿論之差異的原因與意義
“一個與音樂有關的審美觀念或范疇的產生及其內涵,是同與之相伴的、特定的音樂行為方式聯系在一起的”。莫理斯·H·帕蒂曾指出:“雖然柏拉圖承認藝術可以是真實的,而且也承認詩包含著巨大的真實性,但這僅僅是作為一種可能性,他不想把藝術中那種愚蠢的模仿和那種不朽形式調和起來”。柏拉圖對模仿的肯定和批判都是建立在神學的基礎上,他肯定的是對神的模仿,反對的“愚蠢的模仿”是背離神的模仿。
18世紀啟蒙時代,復辟后的貴族與中產階級間正發生日趨激烈的斗爭,中產階級提倡個性解放、擁護人權、反對君權,企圖擺脫封建主義專制的桎梏,使得這個時代文化、科學、思想不斷革新的同時,藝術領域也涌現出新思潮,甚至達到不同流派針鋒相對的局面。盧梭作為“旋律派”的代表,提出“旋律是音樂的根本,是將音樂提升為模仿藝術的重要因素,而和聲只是音樂的輔助手段”。在這一時代背景的烘托下,模仿逐漸成為了聯系情感的媒介,成為了政權演進、思想解放過程中的添加劑。
實質上,古代西方“模仿論”與現代藝術本源問題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作品是在藝術創作和社會存在為基礎的前提下,通過模仿,實現對現實的超越而產生的,這一過程無不體現了“模仿論”在人們認識世界、藝術實踐行徑中的重要作用,藝術表現的必然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傳導著更深層的精神內核。因此,“模仿論”不僅在音樂美學思想演進的過程中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也反作用于社會,在人類認識世界、總結規律,實踐應用過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古希臘與啟蒙時代這兩個時期“模仿論”的相同之處是:皆以人文主義為起點,且都重點關注自然;不同之處為:分別著重強調模仿的外在表現與內在情感、分別注重研究模仿的對象與功能。盡管這些異同點與當時代思想家所代表的階層以及社會環境有著必然聯系。但時至今日,“以人為本”“藝術源于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仍舊是時代發展的重要理念,從古希臘時期探討“音樂模仿的是什么”,到啟蒙時代研究“音樂的模仿有何用”,這些有關藝術本源的問題至今仍在追索中。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模仿論”不僅推進了音樂美學思想的演進,而且在人們認識世界、藝術實踐創新以及審美價值的判斷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李澤厚,汝信.美學百科全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3]周正國,高奉仁,常銳倫主編.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體音美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1.
[4]尹娜.論十八世紀的三起藝術爭論[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5]張秀娟.模仿論在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文化本相[J].廣西社會科學,2005(06).
[6]李妍妍.盧梭美學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年.
[7]朱超,畢敬.“和諧”與音樂之美——古希臘音樂美學思想[J].學理論,2015(1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