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林
9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致辭中宣布,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一時間,“北交所”三個字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熱詞,人們紛紛猜測和議論,這家繼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之后,擔綱“三足鼎立”重任的北交所,到底承載著哪些責任和使命?
相比滬深兩市那些巨無霸和獨角獸,北交所更專注于服務中小企業,尤其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點的“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可以說,為中小企業而生的北交所,基因里就帶著“共同富裕”的使命。
眾所周知,近兩年中國經濟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后快速復蘇,但復蘇的分化比較嚴重,大企業、頭部企業復蘇明顯,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底子薄、融資不暢,依然有很多在下行。創立北交所,正是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一個全新的直接融資通道。這不僅有利于穩定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也有助于提升企業信息披露質量,降低在法律、財務等方面的風險,推動公司治理現代化、規范化、透明化。同時,有利于引導投資者更多參與到“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中,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而說到打造“專精特新”中小型企業,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中小企業面臨的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轉化不暢和融資難這三大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國家首先在教育領域推出“雙減”政策,在遏制教育資產化的同時,也在推動形成大學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雙軌制模式。有人甚至推測,未來,可能只有一半的適齡學生上大學,而另一半將進入職業教育學院。另外,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點強調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成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載體,成為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堅實保障。
最后,就是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而北交所的使命之一正基于此。伴隨著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從中小板、創業板再到科創板的不斷升級,北交所更上了一層樓,那就是大力扶持那些資金更少、規模更小,但是科技創新能力更強的“精選層”企業。不可否認,規模小,但科研潛力巨大的中小型企業才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希望和未來。
人才、科技、資金是“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三大要素,北交所的創立,令拼圖得以完整。簡單看,北交所的成立只是一個財經新聞,但如果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視角,把北交所和教育改革、金融改革和科技創新聯系在一起,這看似簡單的財經新聞,就充滿了無限深意,這無疑會讓學生家長、中小企業主甚至廣大創業者熱血沸騰。
(責編 惠寧寧 美編 劉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