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婷
(南方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2型糖尿病是一種非遺傳的常見內分泌疾病,其發生不僅與患者本身的生理變化有關,同時還可由心理及相關的社會原因引起,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抑郁、焦慮等癥狀[1]。
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緒的控制需采用精神類藥物進行治療,但精神藥物的使用將進一步引起血糖異常,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加之糖尿病本身的治療也會導致某些不良反應,因此藥物的合理使用顯得尤其重要[2]。藥學監護是指臨床執業藥師為患者提供直接、更為專業的、有責任心的相關藥物服務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對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作用。本研究通過探討2型糖尿病合并應用精神類藥物老年患者實施藥物監護干預后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年齡不小于60歲;(2)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且均接受精神類藥物治療;(3)自愿參與本研究,對相關操作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者;(2)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3)存在意識障礙,不具正常溝通交流能力者。本研究相關操作符合倫理,經批準可以進行。根據患者干預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28)和觀察組(n=32),其中對照組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齡60-101歲,平均(73.82±5.49)歲;病程3-12年,平均(6.90±2.51)年。觀察組患者男11例,女21例;年齡60-93歲,平均(71.93±4.69)歲;病程3-14年,平均(7.03±2.4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基礎護理、血糖控制以及針對抑郁、焦慮癥狀給予精神類藥物治療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藥物監護干預,具體為:(1)建立檔案:患者入院當天,采用填表形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屬聯系方式,醫師給予問診治療,以了解患者病情,并根據表格內容和問診結果建立用藥檔案。(2)知識宣教:為患者發放糖尿病手冊,并根據手冊內容、藥品說明書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用藥方法、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明確不適宜用藥情況,叮囑患者按照藥品說明用藥,如有問題,需與醫師溝通,調整用藥方案。安排專門的醫護人員為患制定個性化的飲食和運動方案,同時根據患者抑郁、焦慮程度給予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3)藥師參照精神類藥物藥品說明書、糖尿病診療指南,對精神類藥物品種選擇、用法用量、與其他藥物的聯合用藥、不良反應監護等方面,明確不適宜用藥情況,臨床藥師與患者的醫師溝通,調整治療方案。(4)住院期間,通過系統化的藥學問診、醫學查房、醫囑審核、藥學監護等分級藥學監護項目,于每日藥學查房時進行,詳細的監護措施見圖1。(5)精神類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提示:例如舍曲林+阿托伐他汀聯合用藥,舍曲林抑制CYP3A4藥物代謝酶而抑制阿托伐他汀代謝,因此,易出現潛在不良反應風險,阿托伐他汀血藥濃度提高,增加患者肝損傷和肌病的發生風險;帕羅西汀+奧氮平聯合用藥,兩者均有抗毒蕈堿作用,潛在不良反應為,增加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等);帕羅西汀與二甲雙胍等藥物聯合,帕羅西汀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需要注意患者出現低血糖風險;奧氮平易出血肝膽系統損害,主要表現為肝功能異常、神經系統損害、轉氨酶升高、遲發性運動障礙、肝功能異常加重等。(6)隨訪:患者出院后,建立微信群加強隨訪,并定期電話或者上門隨訪,對于患者的疑問及時給予解答,依據用藥標準給出嚴謹的解決方案。兩組患者均治療半年。

圖1 應用精神類藥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分級藥學監護項目
(1)臨床癥狀: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變化,并采用分別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變化情況,兩量表得分均與患者抑郁或者焦慮程度呈正比。(2)用藥不合理情況:統計兩組患者用藥后不合理用藥率發生情況。(3)低血糖事件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低血糖事件發生率。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如年齡、病程、血糖水平以及抑郁、焦慮評分等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如性別比例、用藥不合理率以及低血糖事件發生率等采用例數或者率表示,行卡方檢驗,檢驗標準設置為α=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抑郁、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抑郁、焦慮評分均降低,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以上指標均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用藥不合理率與低血糖事件發生率均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及低血糖事件發生情況[n(%)]
2型糖尿病是臨床高發的慢性疾病,其容易并發心血管疾病,特別是老年患者,身體機能和免疫力明顯下降,并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升高[3]。2型糖尿病需常年服藥,這將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精神壓力,從而引發抑郁等精神類疾病,而精神類藥物的使用也將導致患者糖耐量異常,從而給患血糖的控制增加難度[4-5],因此在同時使用多種藥物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血糖控制的效果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難題。
藥學監護是指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藥劑師依據自身的專業知識為患者提供直接的、與藥物相關的服務的一種干預模式,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錯誤用藥習慣,確保藥物的合理使用[6-7]。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明顯提高,說明藥學監護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應用精神類藥物老年患者的藥物療效。藥學監護綜合了疾病健康宣教、飲食運動指導、心理護理以及詳細的用藥指導服務,同時加強了出院后的隨訪工作,將監護工作貫穿于治療的整個過程,并加強了各種藥物使用的監護作用,依據患者治療情況對用藥進行調整,對疾病的整個治療過程起到協同作用,可保證藥物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使患者各項生理指標得到明顯改善[8-9]。而對于患者自身,醫護人員加強了對患者的關注,為患者提供更加詳細的用藥知識,使患者對整個用藥知識有更系統的認識,增加了治療的依從性,保證了藥物的正確使用,從而保證了藥物的治療效果[10-11]。另外,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用藥不合理率與低血糖事件發生率均降低,說明藥物監護可以提升藥物的合理使用,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藥劑師依據自身的專業知識給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及相關知識的宣傳,加強了患者的配合度,使其謹遵醫囑,糾正了不合理用藥、自主停藥等問題,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增加藥學監護可以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從而能夠減少醫師們不合理用藥發生的概率,進而降低了不合理用藥率和不良事件的發生[12]。
綜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合并應用精神類藥物老年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增加藥物監護可以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促進藥物的合理使用,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