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加快鄉村文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走訪調研,肯定了阜蒙縣鄉村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鄉村文化建設方面的問題及原因,并針對現存的問題提出了推進阜蒙縣鄉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阜蒙縣;鄉村文化;調查報告
為進一步了解我縣鄉村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持久的精神動力。我們課題組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問詢、與鄉鎮、村級相關人員談話等形式對我縣鄉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形成如下調查報告。
一、阜蒙縣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阜蒙縣轄35個鄉鎮、1個城區街道,共382個行政村,8個城區街道,總人口58萬,農業人口占全縣人口8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縣。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縣委、縣政府及相關工作部門多措并舉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使我縣鄉村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目前,我縣35個鄉鎮均建立了文化服務中心,配備了專職文化干部,382個行政村都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村級文化廣場,配備了文化活動用品和體育健身器材及農家書屋。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和寬帶網絡進村入戶全覆蓋,農村文化設施現代化水平大步提升,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二是“三下鄉”活動形成品牌。近年來,我縣“三下鄉”活動打造了特有品牌,暨“3570工程”。活動每年都要走遍35鄉鎮,每個鄉鎮要走進2個村,為百姓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深入群眾歡迎。迄今為止已經連續舉辦了15年,共開展文藝演出1000余場次,免費義診500余次,發放法律、科技、農村實用技術等各類圖書2萬余冊,較好的豐富了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農民的精神文化層次。
三是群眾性文體活動積極開展。各行政村能結合地方民俗、重大節日、藝術節組織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的節慶文化活動。比如,十家子鎮瑪瑙節、于寺鎮官營子村的跑黃河、大板等敖包文化節等。各類文藝演出隊伍發展迅速,全縣現有各類村級文藝團隊10余個,比如秧歌隊、廣場舞隊、蒙古劇團等,常年活躍在農村,每逢節假日便自發組織演出,已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
二、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縣鄉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文化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相對落后。目前我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管理落后的局面。除個別基礎建設搞得較好的亮點村外,大多數村級文化廣場簡陋、活動器材單一、利用率不高、缺乏維護;特別是合并村文化廣場數量不足,村級文化活動室難以達到標準。
(二)鄉村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緩慢。我縣鄉村文化資源豐富,但是文化資源產業化模式較少,許多有特色文化資源還沒有進行系統挖掘,更沒有被有效利用,比如:的蒙古族烏力格爾、東蒙短調民歌、蒙古勒津安代舞等民間藝術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弘揚,文化富民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三)文化活動載體不豐富,內容形式單一。鄉村文化活動主要集中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民俗日組織開展一些簡單的文化活動,如扭秧歌,廣場舞等,還沒有形成規模,農民喜聞樂見的節目不多,活動內容形式單一;每年上級組織開展的“三下鄉”活動次數與形式十分有限。
(四)文化陣地使用率不高。近幾年,我縣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全覆蓋,但是從實際運行的情況看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活動室都處于閑置狀態,沒有充分發揮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功能,反而讓人民群眾覺得是資金浪費。
(五)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匱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鎮文化服務中心人員數量不足,每個鄉鎮僅有2-3個編制,且分管文化工作的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二是農村有專長和特長的文化人才越來越少,特別是關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岌岌可危。
三、原因分析
(一)資金投入不足,經費缺乏保障。當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由縣鄉兩級政府投入和鄉村自籌,由于地方財力有限,加之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導致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雖然國家有一定的專項經費支持,但是鄉村文化建設歷史欠賬太多,一下子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
(二)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基層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識淡薄,存在“經濟是硬指標,文化是軟指標”的模糊觀念,在人力、物力和財力配置上重經濟投入輕文化投入,忽視了文化建設對鄉村發展的重要性。在做農村發展規劃的時候并沒有將文化設施建設納入規劃內容,缺乏認真的調查研究,沒有將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納入政府日常工作當中來,這就造成了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供應制度建設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村文化發展起到限制作用。
(三)農民自身文化素質的制約。農民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平時對科技文化知識的關注度不高,缺乏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素質。不重視文化生活的追求,導致一些文化活動場所比較冷,利用率不高。
(四)選人用人管理體制機制不暢。鄉鎮機構改革后,現行管理體制下出現人員管理與使用相分割的矛盾,鄉鎮側重于安排的"中心"工作是否完成,業務則認為是縣直管的事,對于是否開展業務、開展得如何無人檢查督促,沒有制度約束,導致文化從業人員工作力不從心,積極性不高。
四、加強我縣鄉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文化部門要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切實抓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等文化惠農工程建設。其次,要逐步改變群眾文化活動場地,完善設備、器材和現代傳媒,網絡等硬件設施,進一步打造村級文化示范陣地。此外,在資金投入渠道上,要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尋求社會力量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支持扶助。
(二)提高重視程度,推進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發展
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文化軟力”的作用。加強對鄉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保護,著力發展我縣鄉村特色文化。利用當地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民族歌舞、傳統體育比賽等民族民俗活動,打造基層特色文化品牌。強鄉村文化產業同其他產業的融合,如農業、旅游業,把鄉村的民俗作為核心,引領鄉村的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三)豐富文化活動載體,調動農民參與熱情
要繼續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組織引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體活動。促進“三下鄉”活動與農民文化活動的有機結合,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組織開文藝演出、經典誦讀、書畫攝影、體育健身等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
(四)發揮好文化陣地作用,提升農民素質
要充分發揮好縣鄉村文化站(室)的陣地作用,加強與農廣校等部門的聯系互動,不定期組織“文化”下鄉、“科技”下鄉活動,免費舉辦各類培訓班、科技講座等等,引導農民熱愛文化、參與文化、積極要求文化消費的熱情。應廣泛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深入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
(五)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鄉村文化發展需要大量專業型人才和人才隊伍。一是配強鄉鎮文化工作人員,從學歷、年齡、特長等方面設置硬性規定,經考核合格持證上崗。二是對農村文藝人才發掘培養與教育。三是加強與大專院校的溝通協作,為鄉村文化建設帶來新理念,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四是要建立文化人才下鄉制度。
總之,通過此次走訪調查,我們發現阜蒙縣鄉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國家、省市的要求相比、與先進地區相比,仍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課題組提出了幾點對策性建議,以期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從而使我縣鄉村文化建設更快推進,并取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