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枝 楊苗 朱芳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醫結合療法對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為研究對象,常規組和實驗組各25例。常規組采用感覺統合訓練、語言訓練和經顱磁理療,實驗組在常規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針刺。結果: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遠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療法能夠改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水平,臨床療效顯著,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中醫針刺療法語言發育遲緩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1-0021-02
語言發育遲緩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患兒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低于同齡兒童[1]。引起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如不良語言環境因素、智力低下、中樞神經病變等都會導致此疾病的發生[2]。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屬于祖國傳統醫學“五遲”的范疇,其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把病因責之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所致,病機為陰陽失衡或不足,致使心神語塞,神志不明[3]。中醫認為,語言發育遲緩病機主要為先天稟賦不足、氣血兩虧,充養髓海不足,致元神失養,大腦功能出現障礙[4]。我院聯合中醫針刺刺激中樞語言區和其他穴位,醒腦開竅的雙重作用,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2~6歲,男女比例為1.78: 1,平均年齡:常規組(3.95±1.04)歲,實驗組(4.19±1.04)歲。兩組各25例。納入標準:①采用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S-S法)符合語言發育遲緩。②輕度智力低下,Gesell評分56~75分。③排除聽力障礙和兒童自閉癥。
1.2治療方法 常規組采用感覺統合訓練、語言訓練和經顱磁理療。①感覺統合失調會影響語言發展及左腦的組織判斷,導致邏輯能力混亂,語言不清晰或語言發育遲緩[5]。感覺統合訓練,包括大陀螺5 min,吊纜系統10 min,跳床5 min,大滑板10 min,萬象組合15 min,45 min/次,1次/d,每周3~5次,連續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②語言訓練:根據每個患兒所處的語言發育階段分別給予合適的訓練,具體訓練如下:第一階段:此階段的兒童對外界刺激不敏感,在訓練中通過兒童的視覺,觸覺和動作結合玩具和教具充分吸引兒童。第二階段:事物基礎概念訓練、匹配訓練、選擇訓練。第三階段訓練:手勢符號訓練、言語符號的理解訓練、言語符號的口語表達訓練、擴大詞匯量的訓練。第四階段:兩詞句的語句訓練、三詞句的語句訓練。第五階段:語句的邏輯關系能力訓練[6],40 min/次,1次/d,每周3~5次,連續治療3個月。③經顱磁理療:通過佩戴治療帽(6個治療體分別在額部兩眉間略上方,兩顳部及兩耳后略下方和兩風池穴部位,頭頂百會穴位一個),使多個電磁體對大腦多個功能區同時進行立體刺激[7]。治療20 min/次,1次/d,每周3~5次,連續治療3個月。
治療組在常規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針刺。具體治療如下:(1)選擇穴位。主穴:四神針、百會、語言區;配穴:印堂、神門、涌泉、內關、足三里、三陰交、語門、啞門等穴。(2)針具選擇。頭針:針灸針選擇40 mm蟠龍針或普通一次性針灸針,型號為0.3 mm*40 mm,蟠龍針行針更加方便。體針:針灸針選擇一次性針灸針,0.3 mm*25 mm針灸針,平補平瀉法,配合頭針使用,留針30 min。(3)頭針的操作方法。①右手持針,斜向刺入頭皮,使針體與頭皮呈30度角,針深達1~2寸,待針進入帽狀腱膜層下,應感覺手下空虛感,此時針在帽狀腱膜層下的蜂窩組織層。將針灸針平行進針約1寸左右,后用勻速指力,捻轉不提插,一般以食指的掌指關節快速連續屈伸,使針身左右旋轉,捻轉速度大約180~200次左右,進針后持續捻轉1 min至得氣。②在得氣后,留針45 min~1.5h不等,在此期間要行針2~3次,間隔15 min行針一次,每次行針時間不短于1 min。③配合電針,可減少行針次數。電針以語言區為主,代替手法捻針,刺激強度根據患者的反應選擇,以高頻弱刺激為好,5~10 min/次,切記不要過度刺激。注意在兒童針灸過程中不要過度刺激。行針力度從小到大,針灸一周1~3次,連續治療3個月。3個月后,治療前后由同一位專業的語言評估師進行語言評估。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兒童語言水平的效果。用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S-S法)評估兒童的語言遲緩程度。顯效:語言發育遲緩兒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在原來基礎上提升一個階段,語言清晰度改善顯著;有效:患兒語言的理解或表達能力有所改善;無效:語言及構音治療前后均無改善[8]。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錄入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后試驗組總有效率遠遠比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1。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病因很復雜,與很多因素相關。如隨著社會進步,人際交往相對減少,兒童戶外活動減少,電子保姆陪伴增多,缺乏兒童玩伴,失去很好的語言環境和刺激;生活水平提高后,食物過于細化,輔食添加過細,口腔咀嚼刺激減少等;另外,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圍生期的高危兒,如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腦損傷的孩子得到很好的救治,從而使中樞性語言遲緩增多,諸多因素導致目前說話遲緩兒童增多。但由于家長缺乏認知,認為“貴人語遲”,專業的語言師資源缺乏,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期,不僅影響語言發育,并且對兒童的學習心理和社會適應的認知能力產生影響。由于兒童時期的大腦中樞發育尚未完善,可塑性和代償性高,早期、積極給予干預,可以最大程度改善語言和認知水平。
當孩子具有很好的感覺統合能力時,可使孩子的左、右腦分化良好,從而改善兒童的語言功能。通過語言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患兒的語言功能,做到個體化訓練,及時、科學的調整方案,強化訓練效果。經顱磁刺激儀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產生短暫的穿透顱骨的強磁場作用,從而影響腦內代謝和神經電活動,改善語言中樞的新陳代謝和神經電活動興奮性,從而提高語言功能。
在本文的研究中,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遠比對照組高(P<0.05)。具體原因如下:中醫針灸療法結合現代醫學關于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理論,有效刺激大腦皮層相關區域,可以起到活血通絡,調和陰陽平衡的功效。頭皮針可以增加相應區域血流供應及腦細胞代謝,從而改善腦功能,有效恢復語言功能。我科頭針主要選擇焦順發頭針,取穴以頭部語言一、二、三區為主,結合四神穴,脾腎二經及特定穴位,起激發語言中樞以及醒腦開竅的雙重作用。體針主穴以印堂、神門、內關、涌泉為主穴,結合足三里,三陰交,語門、啞門等穴位,辯證取穴,在刺激語言中樞的同時,達到醒腦開竅,健脾補腎的作用,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在治療語言發育遲緩的過程中,要兼顧脾腎二臟的功能,健脾補腎始終貫穿治療始終,方可達到更佳效果。
綜上所述,中醫針刺聯合傳統康復訓練能夠明顯改善兒童的語言功能,臨床療效顯著,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曦, 古力鮮, 王娟. 兒童語言發育障礙85例臨床分析[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5, 11(9): 769
[2] 章依文, 金星明, 沈曉明, 等. 2~3歲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篩査標準的建立[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3, 11(5): 308-310.
[3] 熊瑤瑤. 腦癱兒童語言障礙康復治療效果及價值分析[J]. 全科口腔醫學雜志, 2018, 5(30): 126—127.
[4] 黃瑩. 陳志瑋, 敖美卿.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訓練的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41(20): 334.
[5] 左文敬, 覃蓉, 感覺統合訓練在腦癱兒童的療效分析[J]. 臨床康復進展, 2015, 29(9): 137.
[6] 衛冬潔.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語言治療[J]. 現代康復, 2001, 5(8): 24—24.
[7] 李漫漫, 馬彩云, 李昕, 等,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訓練對語言發育障礙患兒的影響[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9, 27(8): 904-907.
[8] 王靜, 李靖婕, 梅雪蕊, 靳三針治療自閉癥患兒語言發育障礙療效觀察[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7(22): 159-160.
作者簡介:郭紅枝(1975.01-),女,漢族,山西省襄垣縣人,大學本科,學士學位,畢業于浙江大學,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兒童康復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