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楊穎 ,趙金榮 ,祝常德
(1.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蘇州 215129;2.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中醫科,蘇州 21512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氣道或肺泡病變,引起氣流受限的反應性呼吸系統疾病。有研究顯示[1],在中國大多數地區,COPD患病率在8%~10%。另有報告顯示[2],至21世紀20年代COPD將可能成為全世界死亡原因的第3名,所產生的經濟負擔將成為全球第5位。由于COPD發病率高、病程長、復發率高、治療費用高昂,如今已成為廣泛關注的疾病[3]。目前西醫對COPD穩定期患者常采用支氣管擴張劑和祛痰藥物配合治療,雖可一定程度上減輕癥狀,但其療效并不理想[4]。中醫認為COPD為本虛標實之患,穩定期以虛為主,病位在肺、脾、腎,主要病理要素為虛、痰、瘀,故此病要以滋肺補腎、健脾益氣為治療原則[5]。肺屬金,脾胃屬土,土生金。培土生金中藥可補益中、焦脾胃來充養肺金,達到止咳、平喘、祛痰之功,亦兼具化痰補肺、化瘀活血之效[6]。穴位埋線由針灸發展而來,以整體為大局,辨證施治,以達臟腑病、腧穴治的目的[7]。中西醫結合具有作用靶點多、整體調節的優點,近幾年此療法在治療COPD穩定期患者取得可喜成效[8],但仍需探討新的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療效,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故本研究將培土生金中藥與穴位埋線聯合使用,探討其治療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64例COPD穩定期患者為研究對象,男 89例,女 75例;年齡 34~75歲,平均(55.49±8.67)歲;病程 1~12 年,平均(8.57±1.21)年;體重指數(BMI)16.13~27.46 kg/m2,平均(22.46±2.31)kg/m2。采用SPSS24.0軟件生成的隨機數字表分為4組(A、B、C、D組),每組41例。4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4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招募方案:1)在工作期間發現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病源向其詳細講述本研究目的、試驗內容、潛在風險、福利等后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2)其他醫師在工作期間發現病源并推薦給本研究工作者。3)印發資料,并在醫院官網上推送招募廣告,由患者自愿報名。4)已納入本研究的受試者推薦的病友等。隨機分組方案:將所有納入患者根據納入研究隨機采用自然數進行編號,將1~167編號輸入SPSS25.0軟件,計算變量中的隨機數字功能用于產生隨機數字,設置起點為隨機,樣本精確為4,個案數為164,即可隨機分為4組。

表1 4組患者一般資料Tab.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
納入標準:1)符合COPD診斷及分期[9],亦符合COPD中醫診斷[10]。2)肺功能為Ⅱ級者。3)病情穩定≥1個月且近3個月未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有其他肺部疾病者。2)有傳染性、出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方面疾病及修復功能障礙者。3)伴有精神、神經類疾病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4)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者。5)伴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或長期臥床者。6)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脫落標準:1)失訪者。2)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無法堅持完成治療方案者。
1.2 方法
1.2.1 A組 常規西藥治療。吸入舒利迭(國藥準字H20140165,葛蘭素史克制藥,50μg/500μg×60泡)每次1泡,每日2次,口服茶堿緩釋片(國藥準字H44023791,廣州邁特興華制藥廠有限公司,0.1 g)每次0.2 g,每日2次。
1.2.2 B組 常規西藥治療+穴位埋線。穴位選取雙側定喘、肺俞、腎俞、大椎、列缺、足三里。患者暴露所選穴位,穴位經助手常規消毒后,操作者使用一次性0.9 mm埋線針,1 mm可吸收縫線,于穴位處進針(列缺、足三里垂直進針,約1 cm;背部腧穴在穴位外5 mm處進針,向脊椎方向斜刺,深度約為5 mm。進針深度均以患者氣感為準)。拔針后,將無菌3M貼粘貼于穿刺點,且進行6~10 s按壓以止血。每次2周,共6次。
1.2.3 C組 常規西藥治療+培土生金中藥。藥物組成為五指毛桃25 g,黨參、白扁豆、茯苓各20 g,麥冬、桑白皮、丹參、白術、山藥各15 g,桔梗、陳皮、枳殼、苦杏仁各l0 g,砂仁(后下)5 g。隨癥加味,咳嗽痰多者另加瓜蔞20 g,白芥子、浙貝母各10 g;喘甚者加補骨脂15 g;血瘀甚者加三七粉(沖服)3 g,紅花6 g;胃脘脹滿者加枳實、厚樸各10 g;食少或納呆者加焦神曲、焦山楂、焦麥芽各15 g,炒雞內金10 g。每日1劑,煎2次,加600 mL水熬至200 mL,早晚空腹溫服。
1.2.4 D組 常規西藥治療+穴位埋線+培土生金中藥。治療時間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 1)4組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記錄治療期間患者急性加重發作次數,2次加重間隔至少為1周,否則計為1次。2)4組療效:中醫癥狀評分[11]:包含咳嗽、咳痰、喘息、胸悶、氣短、乏力、發紺共7項。按4級評分,無證、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0、1、2、3分,總分0~21分。療效評定[11]:臨床控制為中醫癥狀評分減少≥90%;顯效為中醫癥狀評分減少70%~89%;有效為中醫癥狀評分減少30%~69%;無效為中醫癥狀評分減少<30%。總有效率=1-無效率。3)治療前后4組肺功能指標:采用肺功能儀檢測肺功能,治療前后由同1名醫生進行測量,記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比值(FEV1%),測量3次,以最佳值為準。4)治療前后4組血清炎癥因子: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介素-17(IL-17)、表面活性蛋白-D(SP-D);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4.0軟件行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多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組間計數資料的兩兩比較需調整檢驗水準為 α',α'=α/k×(k-1)/2,其中 α=0.05,k是組數。
2.1 4組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比較 B組、D組各有1例因埋線部位感染退出而脫落。4組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中3次+4次占比比較,D組<C組,B組<A組,除B組與C組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中3次+4次占比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2組間3次+4次占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組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during treatment in the 4 groups 例(%)
2.2 4組療效比較 治療前4組中醫癥狀評分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組中醫癥狀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D組<C組,B組<A組,除B組與C組中醫癥狀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兩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患者臨床療效分布差異顯著,組間總有效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D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3 治療前后4組中醫癥狀評分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of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表3 治療前后4組中醫癥狀評分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of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與 C 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41 9.69±1.46 4.23±0.68*B 組 40 9.65±1.48 3.82±0.56*#C 組 41 9.68±1.48 3.86±0.57*#D 組 40 9.71±1.51 2.63±0.38*#△▲

表4 4組臨床療效對比Tab.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4 groups 例(%)
2.3 治療前后4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4組FVC、FEV1、FEV1%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組FVC、FEV1、FEV1%水平均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D組>C組,B組>A組,除B組與C組FVC、FEV1、FEV1%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兩組間FVC、FEV1、FEV1%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治療前后4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5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of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5 治療前后4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5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of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與 C 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節點 FVC(L) FEV1(L) FEV1%(%)A組 41 治療前 2.32±0.31 1.41±0.18 54.87±6.83治療后 2.39±0.31* 1.74±0.15* 61.84±6.84*B組 40 治療前 2.35±0.34 1.40±0.17 55.12±6.84治療后 2.56±0.36*# 1.81±0.17*# 64.96±7.14*#C組 41 治療前 2.33±0.32 1.37±0.14 54.77±6.76治療后 2.61±0.37*# 1.82±0.17*# 65.21±7.23*#D組 40 治療前 2.36±0.34 1.38±0.15 55.07±6.84治療后 2.89±0.40*#△▲ 2.12±0.19*#△▲ 69.65±7.62*#△▲
2.4 治療前后4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4組血清IL-17、SP-D、CR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4 組血清 IL-17、SP-D、CRP水平均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D組<C組,B組<A組,除B組與C組IL-17、SP-D、CRP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2組間IL-17、SP-D、CRP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6。
表6 治療前后4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Tab.6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in the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6 治療前后4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Tab.6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in the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與 C 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節點 IL-17(pg/mL) SP-D(ng/mL) CRP(mg/L)A組 41 治療前 78.86±13.32 14.68±2.50 34.14±5.85治療后 55.64±9.91* 12.36±2.05* 22.34±3.84*B組 40 治療前 78.49±13.09 14.71±2.51 34.21±5.86治療后 45.34±7.51*# 10.89±1.79*#19.45±3.35*#C組 41 治療前 78.61±13.15 14.85±2.54 33.92±5.78治療后 46.57±7.73*# 10.57±1.74*#19.79±3.39*#D組 40 治療前 78.54±13.11 15.12±2.61 33.78±5.81治療后 38.15±6.32*#△▲ 8.96±1.51*#△▲ 15.89±2.72*#△▲
COPD與炎性反應、自主神經失調及氧化應激反應等多種因素損傷肺組織有關,是氣流、氣管受限的慢性氣道疾病,多發于老年人[12]。香煙、粉塵、污染氣體及有毒煙霧等的吸入均有可能引發COPD。因COPD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病情呈進行性發展,致肺功能逐漸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抗炎、化痰、減少支氣管痙攣來治療COPD,雖可一定程度上減緩病情,但整體的臨床效果不佳[13]。因此,探究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最大程度控制病情發展,減緩患者肺功能下降,以提高COPD穩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4組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中3次+4次占比比較,D組<C組,B組<A組,提示培土生金中藥、穴位埋線均可有效降低COPD穩定期患者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且兩者合用可更有效減少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COPD因長期氣流受損,增加呼吸肌機械負荷,引發急性加重發作[14]。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其在呼吸運動所起作用占全部呼吸肌的70%左右,有研究顯示培土生金方可平衡膈肌細胞增殖與凋亡,增強膈肌的修復功能,以此增強COPD穩定期患者的呼吸功能,減少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其可能與黨參等減少氧自由基及其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有關[15]。足三里能緩解平滑肌痙攣,對呼吸、神經系統均有促進作用,大椎可降低呼吸道阻力、減少支氣管痙攣,以此緩解呼吸困難現象,從而較少急性發作次數。因此培土生金中藥聯合穴位埋線可減少COPD穩定期患者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4組中醫癥狀評分D組<C組,B組<A組,D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提示培土生金中藥聯合穴位埋線可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癥狀,顯著提高療效,改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胸悶等癥狀。COPD與中醫“肺脹”最為吻合,多屬標實本虛,肺脾腎虧虛與痰飲淤血互為因果,而肺脾腎三臟虧虛為其根本原因[16]。培土生金中藥以五行相生為理論基礎,補后天脾土以養肺金,致衛氣固,中氣足,使肺臟受益。培土生金中藥主要包括五指毛桃、黨參、白扁豆、茯苓、麥冬、桑白皮、丹參、白術、山藥、桔梗、陳皮、枳殼、苦杏仁、砂仁等,其中茯苓、白術、黨參等藥可健脾燥濕,補后天脾土,脾氣足則肺氣足,便可理氣機與水道,氣機通則咳無,水道暢則痰濕消;又因白芥子、瓜蔞、浙貝母皆為化痰止咳之藥,陳皮行氣燥濕,健脾益氣化痰;兼之隨癥加味,可調脾胃、血瘀[17]。全方平和溫潤,配味精準,可補肺止咳、化痰健脾,以達固本扶正之果。現代藥理證實丹參可調節肺通氣,改善炎性反應,抗氧化應激;茯苓可抑制減緩平滑肌收縮;黨參能減少氧自由基及其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并有抑菌抗炎之用;桔梗有祛痰、鎮咳、抗炎的作用;桑白皮可祛痰、平喘、鎮痛;白芥子可鎮痛、消炎。穴位埋線由針灸發展而來,針刺、放血皆具有刺激作用,埋線可對穴位產生持續、良性刺激,其中,定喘可化痰止咳平喘,為治喘奇穴;足三里補益脾胃,化濕祛痰,是強壯要穴;列缺宣肺、利胸膈;肺俞宣通肺氣;腎俞補腎納氣;均以瀉余補缺,平復陰陽,調臟腑、通經絡,起化痰除濕、理氣平喘之效[18]。西醫研究表明刺激大椎可舒張平滑肌、緩解支氣管痙攣、減少呼吸道阻力,因而調節呼吸;刺激足三里可緩解平滑肌痙攣、改善胃腸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19]。所以培土生金中藥聯合穴位埋線內外同治,可有效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癥狀,從而提高療效,治療效果優于單獨使用一種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4組FVC、FEV1及FEV1%水平均有所提高,且治療后D組>C組,B組>A組,提示培土生金中藥、穴位埋線可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兩者聯用可進一步減緩COPD穩定期患者的肺功能進行性下降。丹參提取物可調節肺通氣,保護肺功能;桑白皮和桔梗的有效成分均有祛痰、平咳之效;黨參中的蒼術內脂Ⅲ可有效抗菌、抗炎[20],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改善。吳熙等[21]研究表明,穴位埋線可提高COPD穩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均說明穴位埋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李勁松等[7]基于培土生金理論的“針-藥-功”法對COPD穩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有正向改善作用,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證實培土生金中藥和穴位埋線均可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的肺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4組血清IL-17、SP-D、CRP水平均下降,且治療后D組<C組,B組<A組,提示培土生金中藥、穴位埋線均可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兩者聯用改善效果更明顯。IL-17可促進氣道內中性粒細胞的聚集和活化,又可加快多種炎癥因子的產生,因而加速CODP病情發展[22]。SP-D是一種肺表面活性蛋白,亦是肺組織特異性的一種生物標志物,SP-D與FEV1呈負相關。CRP可靈敏反應炎癥,正常情況其水平在機體水平較低,當炎性反應發生時其水平可快速上升,其水平與炎癥程度呈正相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丹參、桑白皮、黨參具抑菌消炎之效,茯苓可提高巨噬細胞的識別作用,增強體液免疫[23]。有研究顯示[24],穴位埋線的良性刺激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從而促進炎癥吸收。培土生金中藥與穴位埋線聯用可里外同治,故培土生金中藥聯合穴位埋線可有效調節COPD穩定期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推測與改善患者癥狀,提升臨床療效,提高肺功能有關。
綜上可知,培土生金中藥和穴位埋線可同等程度減少COPD穩定期患者治療期間COPD急性加重發作次數,改善癥狀,提升臨床療效,提高肺功能,調節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當兩者聯合使用時治療作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