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宇 呂淑麗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的講話指出,當前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必須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可見,對于文化產業來說,高質量發展應當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發展的主線和主題。在國家大力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了“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塑造中原人文精神”,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加快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等,推動河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本文對河南省文化產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考察河南省文化產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在此基礎上,對河南省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產業增加值不斷上升。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近年來為了推動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河南省努力發展文化產業。2012年—2017年,河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不斷上升,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在不斷提高。2017年河南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1341.8億元,比上年增加129億元,增幅為10.6%,占全省GDP的比重為3.01%,成為河南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
2.產業集聚作用不斷增強。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培育出大批成功的文化產業園。在此背景下,河南各地市也開始打造文化產業園,充分發揮園區的集聚效應,以拉動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 發展初期,河南的文化產業園區基本上依托于鄉村文化聚集區的形成與發展。農村文化產業聚集區不僅使河南省出現了一大批文化特色村,也在改善農民經濟條件、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據河南省政府文件顯示,2019年河南省將大力扶持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景區開發管理委員會、開封市鼓樓區仙人莊街道辦事處余店村等20個文化產業特色鄉村。
除了利用鄉鎮特色發展文化園區外,河南各地市也涌現了一批文化產業園區,據《河南文化發展報告(2017)》顯示,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市兩級重點建設的文化產業園區為60個左右,鄭州最多為10個,其次是周口7個,商丘、漯河、三門峽、平頂山各4個,其余地區不超過3個。
河南省文化產業園的文化項目不僅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促使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經濟的資本,造福于整個區域的發展;此外還擴大文化招商,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科技人才,發展高新技術文化產業,使得本省的文化產業結構日益完善。
3.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為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2011—2017年,河南省公共財政對文化的支出由2011年的57.54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97.52億元,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從2011年的110億元上升到2017年657.37億元。2017年文化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是2011年的投資額將近6倍,河南省對文化產業的投資逐年增加。
二、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分析
1.優勢。第一,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根據中原文化內容特點,可以將河南省文化資源分為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民俗文化資源。河南歷史悠久,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如開封汴繡、朱仙鎮木板年畫、淮陽泥狗狗等。二是宗教文化資源。中國古代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的興盛都與河南有著密切的關系。三是戲曲文化資源。河南的豫劇是中國四大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四是武術文化資源。河南是中國的武術之鄉,其中最著名的是少林武術和陳氏太極拳。五是姓氏文化資源。近年來,河南省舉行的尋根問祖的根親文化節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六是飲食文化資源,如洛陽水席、遙鎮胡辣湯等風味名吃。河南可以利用這種資源優勢發展文化產業。
第二,顯著的區位優勢。河南地處我國中部,北靠北京、天津,東接上海,南臨武漢,西靠陜西、甘肅,地理位置極為優越。河南省交通便利,京廣——隴海線、隴海——焦柳線、京九——隴海線這三大鐵路線分別以鄭州、洛陽、商丘為節點,穿過該省內部。另外,京珠和連霍等高速公路,新鄭等機場的修建使河南省的交通設施更加多元化。河南省可以利用這種區位優勢發展文化產業。
2.劣勢。第一,總體規模偏小,文化產業比重偏低。近些年,河南省文化產業雖然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增長速度不斷加快,但是規模偏小,總量不大,文化產業產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與全國相比,2013-2017年間,河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低于全國水平。與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廣東省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河南省文化產業不僅在比重上遠遠低于這些地區,而且增加值總量也偏小。可見,河南省文化產業有很大的潛力和提升空間。第二,文化投入不足,企業融資困難。有關數據所示,2014年到2016年,河南文化事業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低于全國水平。人均事業費方面,2014年到2017年河南省在全國排名分別為29、31、31、31,在全國連續數年名次靠后。第三,人才建設存在不足。河南省文化資源豐富,但文化產業的人才培育和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首先,人才規模小。2017年,全省文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497030人,占全省從業人員的0.73%;而北京、上海文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占全市從業人員比例分別為4.34%、3.19%。其次,結構不合理。具體表現為: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單一,復合型人才較少;人才的行業結構不均衡,多集中在傳統產業領域,新興文化產業如動漫、網絡、游戲、設計等領域的人才嚴重不足。人才的地區結構不合理,2017年,鄭州市文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80910人,而鶴壁、濟源僅為3426、1815人。2013年到2017年,河南省文化產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從業人員分在鄭州、許昌、洛陽、南陽等地區,文化人才多集中在省會城市和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
3.機遇。第一,巨大的市場需求。根據河南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省總人口為10952萬人。而且近年來,河南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 2018年全省生產總值48055.86億元,比上年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00.97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3.75元,增長9.6%。收入的增加增強了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能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消費空間。
第二,政策的支持。河南省政府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2015年8月,河南省出臺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5—2020年)》;2016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方案〉的通知》;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加快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奮斗目標;2018年,河南省公布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頒布4個關于文物安全的政策、制定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成立首個文化產業專家智庫。這些方針的制定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4.威脅。第一,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加劇。全國各地早已重視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紛紛將其視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如北京、上海等地區,這些城市和河南省有著同樣優秀的文化資源,而且,文化產業投資規模大、基礎完善、專業人才多,文化產業發展得非常出色。河南省文化資源豐富,但文化大省建設起步晚,產業發展水平低,不具備競爭優勢。如何發揮地方特色,避免因發展相對滯后而被市場邊緣化,成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文化全球化”使中國成為眾多發達國家投資的目標。外國文化產業相繼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有利于我國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也搶占了中國的市場和資源,壓縮了我國文化資源的開發空間。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發展文化產業,是河南省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河南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1.落實文化高質量發展新思路。河南省要把高質量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努力打造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獨特路徑。相關部門要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實踐導向,自覺行動。同時還要建立健全相關體系,如指標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考核體系等。另外,還要理順政府和市場、企業的關系。
2.加快補齊文化事業建設短板。河南省政府要繼續加大公共文化財政投入,在此基礎上引導更多資金進入文化事業。實施重點文化設施攻堅工程、公共文化數字化推廣工程,推動“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構建方便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區域文化協調發展工程,推動文化資源向不發達地區傾斜。
3.打造文化人才新高地。政府要加大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訓、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大力培育新型媒體人才和網絡人才,實行市場選聘等靈活用人方式,暢通各類人才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此同時,政府還要調整人才結構,合理布局人才,平衡各地區的人才數量。由此,河南省可以為文化產業打造高質量的人才高地。
4.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優勢。政府要采取措施推動科技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培育文化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文化產業向“高精尖”、“國際化”的高質量方向發展。實施重點文化產業建設工程、特色產業集聚工程,形成合理而又健康的文化產業布局狀態。加快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以獲取更多的資源技術和市場份額。
5.推動“文化+”集聚新功能。大力發展“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電商”、“文化+創意”等,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開發新型文化產品,擴大高端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文化產業向多元化、現代化、科技化等高質量方向發展。[本論文是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河南省文化產業投融資效率研究》(20A790013)和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河南省創意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及發展對策研究》(SKL-2017-283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 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