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
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媒介化的環境,信息彌漫在我們置身的全部空間,無處不在,無孔不入。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還是真切地感受到信息的不可或缺。沒有信息,猶如沒有空氣,人們將因為窒息而失去生命。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傳播的世界,也難以想象一個沒有信息的生活。因此,在今天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競相發展的背景下,新聞傳播學成為了顯學,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亦成為了熱門專業。
我很幸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大學畢業后,在我還不了解新聞、對新聞教育毫無認識的情況下,被一種強大的引力拖進了迅猛發展的新聞教育洪流。1984年7月,我在武漢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后直接留校,參與新聞系的籌建。作為一個青年教師,就跟在老教師的后面學習。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新聞傳播事業突飛猛進,產生了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強烈需求。但是整個新聞教育界,對于教育規律、培養模式、教育過程等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認識,還很膚淺。只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政治底線,還有能夠鮮明感受到的人才需求的拉動。就像當時的經濟改革,新聞教育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成熟的理論指導,而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探索中追尋正確的路徑。但是憑著我們堅定的信仰、對教育的熱愛和探索精神,硬是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聞教育發展道路。
從那時起到今天,近40年我一直在新聞教育界耕耘。我先后在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求學,在這里我得到精神導師的引領。首先是作為教育改革家的劉道玉校長的教誨。劉道玉就任校長時,我還是武漢大學的學生,從他的改革經歷,深深領會了“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隨后我到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究生,又得到了何梓華教授的指點。在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10年,何梓華教授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擔負了整個中國新聞教育界領袖的角色,他的教育理念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辦學實踐,深深地啟發了我這個學生。對我的影響最直接的,是我在武漢大學工作時的三個領導:吳高福、樊凡和羅以澄教授,他們是我尊敬的師長,也是可以交心的朋友,我就是跟在他們的后面,亦步亦趨,學習怎么講課、怎么研究、怎么做教研室主任、怎么抓教學、怎么建設學科。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與其他教授最大的不同,在于我既是教師,又是院系管理者,同時還扮演著學界第三方的角色。我作為一個教師歷經了由助教、講師,到副教授、教授職稱的升遷;經歷了從普通教師到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長、院長崗位的變化;從珞珈山到喻家山,從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日本創價大學到華中科技大學,在教學及院系管理崗位上工作了30多年;在卸下院長兩年后,去年末又接受了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的職務。開始時,我只是一個純粹的高校青年教師,后來陸續扮演了一系列的社會角色,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會長、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編委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這些不同的身份,讓我在三十多年間領略到新聞教育界不同的風景、不同的精彩。
正是因為集多種角色于一身,我在新聞教育工作中,與一般教師有著不同的多樣化體驗。對于新聞傳播教育領域發生的種種問題、種種事件,一般老師的觀察和處理,可能只是一個角度、一種思維,在我這里則可能是多種視角、多重維度,對相關問題理解的深度廣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我曾經獨撰、編寫、主編了不少書,包括教材、專著、文集、藍皮書、年鑒等,這些書或者是因為教學需要,或者是學術興趣,或者是相關部門委托的課題研究;無論是個人獨著,還是團隊合作,都是我的教學和學術生涯某一階段,或者在某一問題上的研究成果。這本《新聞傳播教育導論》則不然,它是我30多年新聞教育生涯的結晶。人們常說十年磨一劍,這本書卻耗費了我幾乎半個人生寶貴的年華。
在這本《新聞傳播教育導論》之前,我曾經在2012年、2017年分別出版了兩本以新聞教育為主題的論文集《新聞教育改革論》《三思新聞教育》。這兩本文集中收錄了二三十年間我發表的關于新聞教育的論文、報告,還有一些講話、致辭等。因為是文集,盡管在內容組織上,注意了分門別類,但是在總體上沒有講求知識的內在邏輯,沒有注意概念與概念之間,不同范疇之間的內涵與外延的厘清。這兩本書雖然也受到教育界的好評,但是我并沒有因此而滿足。在我看來這些作品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時之作,教育界迫切需要的是在更高層面上理論總結,需要一個完整、系統的理論建構,在此基礎山才能有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全盤規劃。所以我一直想在深思的基礎上,寫一本《新聞傳播教育導論》。
我嘗試著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基于自己的教育實踐,解讀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質何在、怎樣理解新、聞教育的使命、為誰而教、誰來教育、教育誰、怎么教育、教育的內容是什么、怎樣理解學科與專業、學科建設的真諦何在、如何建設課程與教材、如何理解教育的過程及環節、怎樣把握教育環境、教育政策、如何評估教育效果、教育改革的意涵是什么、為什么要改革,等等。自從事新聞教育工作以來,這些問題一直縈懷在我的腦際。過去我們可以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中摸著石頭過河,今天的社會環境和傳媒生態,比過去更復雜、更糾結,沒有深刻的理論認識,沒有清晰的精神導引,新聞教育要達到預期的目的是很困難的。一種責任感、一種使命意識油然而生。“小子何敢讓焉!”我深知自己才輕德薄,但是我獨特的經歷,我在教學、管理及社會服務方面的體驗、感悟和積累,使得我有條件對新聞傳播教育進行形而上的系統化的思考;同時,不少教育界前輩和同仁們也熱情地鼓勵,期待我能夠把自己參與的、見證的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偉大實踐,進行整體性的理論總結。這一切在我卸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職務后,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我自以為,這本《新聞傳播教育導論》與同類著作相比,有三個重要特點,體現了在新聞傳播教育理論研究方面的創新發展。
第一,基于對現實新聞傳播教育系統的分析解剖,和新聞教育歷史源流的梳理,提出了新聞教育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疇、基本原理和重要規律,建構了比較完整的新聞傳播教育理論體系。此前高校研究者對新聞傳播教育也是十分的關注,發表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數屬于宏觀敘事,高開高打,談發展趨勢、整體特色、教育模式及改革戰略策略的很多,重復的內容很多,推陳出新的很少;對基本概念、范疇,基本原理甚少涉及,對經驗、現象描述的較多,整個研究似乎漂浮在空中,不接地氣,不僅欠缺實踐意義,其學理價值也有待提升。我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從新聞教育的本質與使命出發,在把握新聞傳播教育過程的主要環節、新聞教育系統諸多要素的基礎上,確立了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概念和范疇,比較完整地建構了新聞傳播教育的理論框架。
第二,提出了一些新的觀念、新的見解。如教育的本質與使命,我結合時代變遷提出了新解:“新聞傳播教育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社會交往實踐”,而其使命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新聞教育的使命首先表現為職業傳媒人的培養,其次是社會公共傳播人才的培養,再次是普通公眾媒介素養的提升。過去人們很少研究課程問題、教材問題,而這正是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環節;院長主任是運作新聞傳播教育的主導力量,過去基本上沒有人研究新聞院系的院長主任;至于學院文化,被視為是專業人才的培養基礎,過去也很少人涉及新聞學院的文化建設問題。這些重要的環節或要素,成了拙著探討的核心內容,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三,基于我自己的教育理念、新聞教育理論的建構,對于當下的新聞教育實踐,尤其是院系管理、學科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特別對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建議。我曾經在兩所985高校擔任實職院長,現又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擔任特聘院長,二十多年的院系管理的經驗,這樣的實踐經歷,國內新聞教育界并不多見。理論來源于實踐,對策建議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經歷了實踐的證明。這些對策建議上承中央精神,下聯院系教學工作實際,別出心裁,容易操作,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彰顯了在新聞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總之,《新聞傳播教育導論》是基于我三十多年的新聞教育實踐,對于新聞教育系統、新聞教育過程的全環節、全要素的動態的全新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并通過對問題的解答,建構了新聞教育的理論體系。我希望這種教育理論會有助于我們揭示復雜的新聞教育現象,進而系統地闡釋新聞教育的基本規律。面對轉型期新聞教育界存在的種種難題,我也試圖根據這一理念,提出了求解的方法和路徑。希望由此改變過去一直以來存在的被動和盲目,幫助新聞教育界實現從盲目到自覺的轉化。在這個沸騰的新時代,以更加敏銳的自覺性和前瞻思維,高屋建瓴,引領新聞傳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編撰委員會主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