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列平 李淼焱 徐艷蘭



【摘要】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加劇亟待發展老齡產業, 而老齡產業的發展又面臨著諸多瓶頸, 其中融資瓶頸最為突出, 必須盡快構建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 以解決老齡產業融資難問題。 在比較和借鑒世界發達國家老齡產業發展融資經驗的基礎上, 針對我國老齡產業的融資現狀和困難, 提出政府推動是基礎、創新融資方式是關鍵、完善融資擔保機制是有效辦法、健全法律制度是保障等觀點。 建議從開拓融資渠道、改進融資服務和筑牢融資保障三個維度構建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
【關鍵詞】老齡產業;融資問題;融資經驗;融資支持體系
【中圖分類號】 F83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1)17-0138-7
一、引言
國家老齡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 金融業和老齡產業應該相互融合, 良性互動。 一方面, 老齡產業作為幸福產業中的一部分, 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而融資瓶頸嚴重制約了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 如何制定金融支持老齡產業發展策略, 讓每個老年人共享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另一方面, 老齡產業蘊含著巨大商機, 給社會閑散資金提供了新業態的投資機會, 從事老齡產業服務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將成為基金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投資機構的優質投資對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發布報告, 預測2050年中國養老金和健康支出將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左右。 2016年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公布了《中國養老產業規劃》, 預計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的總產值將突破10萬億元。 中國是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老齡產業有望替代房地產業成為未來中國第一大產業。 因此, 大力扶持和發展老齡產業, 著力解決老齡產業的融資瓶頸問題, 構建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 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所需, 也是企業利潤新的增長點, 是我國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受益的重要舉措。
二、文獻綜述
發達國家對老齡產業融資問題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 David Shulman和Ruth Galanter[1] 主張重構美國養老模式, 由政府出資建設養老院, 通過政府購買合同將運營權交給企業, 以促使企業把精力從不動產投資轉移到提高服務水平上來; Dan M. Mc Gill[2] 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對老齡產業投融資的管理, 擴充養老項目的資金來源, 他還分析了老年人收入的內源性融資問題, 較具啟發性; Zvi Bodie[3] 從個人理財的角度研究了養老金儲蓄和管理方面的誤區, 根據生命周期的特點, 在研究生命周期投資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的基礎上, 創造性地設計了一些生命周期金融產品, 對老齡產業發展融資意義深遠; James Mak、Lonny Carlile和Sally Dai[4] 在研究日本和美國的老齡產業和企業發展融資中分析了政府投資等投資渠道拓展的意義。
我國對老齡產業融資支持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 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 該論題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 從研究角度看, 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從經驗借鑒的角度展開, 如谷甜甜等[5] 、張同功和白飛野[6] ,主張借鑒美國、日本及歐洲發達國家老齡產業融資支持的先進經驗, 緩解我國老齡產業融資難問題; 二是從必要性和宏觀措施進行探討, 如秦愿[7] 、周列平和李淼焱[8] 、洪昀等[9] 、桂前等[10] 、辜勝阻等[11] , 提出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養老產業金融服務體系、開發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構建適合老齡產業融資的新模式、開發老年人金融理財產品、發展住房“倒按揭”業務、拓展融資渠道、建立擔保機制以及健全制度保障等; 三是結合某地區的具體情況分析, 如穆光宗和朱泓霏[12] 認為要探索有本土特色的“低成本—高品質—廣福祉”的依托社區、整合資源的現代化養老方式。
綜觀已有研究,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學者均側重于政府在老齡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發展老齡產業的緊迫性、老齡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等方面的研究, 部分文獻也探索了拓寬融資渠道的必要性和設想, 但專門從金融支持體系助力老齡產業發展的研究文獻并不多, 在構建養老產業融資支持體系方面的研究更少, 筆者在此借鑒張同功和董振興[13] 的研究思路, 對“碎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 并結合我國老齡產業發展近況, 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 積極探索多元化融資方式, 拓寬融資渠道, 創新金融工具, 系統地構建政府—企業—社會聯動的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
三、國外老齡產業的融資經驗借鑒
總結和借鑒世界發達國家老齡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能夠為我國老齡產業的金融支持提供更多的技術路徑借鑒。 發達國家金融制度健全, 金融市場發達, 老齡產業業態豐富, 服務體系較為完善, 市場化程度較高。 因此, 本文主要介紹美國等四個國家的老齡產業金融支持體系。
(一)美國老齡產業金融支持體系的特點
美國的老齡產業融資采取由政府、非營利性組織、企業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方式, 先進的融資技術和發達的融資工具為老齡產業的融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使美國老齡產業融資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 政策制度保障規范。 美國政府通過立法規定了老齡產業產品和服務的標準。 1935年頒布《社會保障法》, 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政府運作的養老保障措施和政府監督下的民間私營的各種養老保障計劃; 1960年頒布《房地產投資信托法案》, 為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提供了法律支持; 1974年頒布《雇員退休收入法》, 推出了個人退休賬戶(IRAs), IRAs成為美國養老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法律法規在運行實踐中得到不斷修訂完善, 成為老齡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 以老年住宅的開發為例, 1965年美國特別制定《老年人法》, 是為了建設能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價格適宜的住宅。 此外, 還通過立法建立小企業的融資服務框架體系, 使提供老齡產業服務的小企業融資不再困難。
2. 融資來源多樣。 美國養老保險體系主要由社會保險、雇主支持的退休計劃、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三大支柱構成, 其中社會保險是基石, 雇主支持的退休計劃是補充, 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以IRAs和年金保險為代表的商業養老保險在美國養老保險制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構成了美國養老金資產的主要來源。 確定繳費型和確定收益型是最主要的雇主支持的退休計劃, 包括針對企業雇員的“401k計劃”(大多數資產都配置于共同基金)、非營利組織雇員“403b”計劃以及針對政府雇員的“457計劃”等。 IRAs是一種儲蓄賬戶, 約有65%的美國家庭參與了不同形式的稅收優惠養老儲蓄計劃。 據統計, 美國社區養老服務每年投入資金的70%左右來自于政府財政支持, 30%左右為社會組織和團體的捐贈。 此外, 美國針對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建立了規模化的機構養老服務, 主要有退休社區(AAC)和持續照料社區(CCRC)兩種養老模式, 在CCRC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太陽城(SUNCITY)項目。
另外, 還可以關注美國一些具體的老齡產業金融支持產品和服務, 頗具影響力的有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倒按揭)、REITs等。 其中, REITs是美國養老機構和養老社區建設過程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 在排名前十的養老社區中有一半以上由其投資。
3. 擔保機制科學明朗。 美國建立了政府主導型的融資擔保機構。 在美國的養老企業中有大型的上市公司, 但中小企業在數量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美國政府設立了小企業管理局(SBA), 它是聯邦政府的代理機構, 對符合貸款條件的企業提供政府擔保。 擔保資金來源于財政資金, 由聯邦政府出資, 每年由國會從預算中撥款補貼, 補貼數額取決于補貼率, 進而取決于SBA的收支, 且擔保體系的凈損失由財政補貼。 為了融資建設養老設施, 美國政府制定了貸款保險措施, 聯邦住房管理局(FHA)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房貸信用保險, 如果借款人無力償還該抵押貸款, 就由FHA承擔全部責任。 截至2019年7月, FHA為單戶住宅抵押貸款債務提供了約11%的保險。
(二)英國老齡產業金融支持體系的特點
1. 老齡產業融資來源多元化。 目前, 英國養老服務資金的供給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多元化和市場化的特點。 英國的養老服務融資渠道采用多元化模式, 有多種主體參與提供養老服務經費。 英國政府、社區、民間志愿組織和機構等都參與到了養老服務項目中, 使得養老服務資金來源多樣化, 他們之間構成了多元混合、政府主導、協調補充的關系。 英國政府的責任在于做好老齡服務產業的規劃、老齡服務政策的制定、老齡服務過程的管理、社會服務購買資金的提供等。 民間志愿組織和機構則主要直接承擔和經營養老社會服務。 政府出臺了相關養老社會服務的優惠政策, 鼓勵民間志愿組織和個人成立民間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養老服務機構, 該機構成為英國養老服務最主要的經營服務提供者。 但政府仍是資金的主要提供者, 而不是直接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往往通過市場化方式從這些社會組織養老服務機構購買社會服務, 并充分調動民間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養老服務機構和慈善組織的積極性, 促使其更好地提供人性化的且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社會服務項目, 讓老年人的體驗感更美好。
2. 由政府提供主要資金保障。 盡管英國養老服務融資支持體系具有資金來源多元化的特點, 但其所需資金大部分仍由國家提供。 即便有些政府提供的為老服務是有償的, 但服務費標準也是采用遠低于市場價格的指定價格。 這樣, 就形成了社會購買養老服務的一部分資金主要由政府提供, 另外一部分則由老年人自己補充的情況。
基本操作思路就是按照老年人的家庭收入標準劃分為三個區間, 分別劃定政府的出資補助比例。 比如老年人的家庭收入低于底線標準的, 則其養老費用由政府全額支付; 反之, 如果老年人的家庭收入高于上線標準的, 那么其全額承擔自己的養老費用; 老年人的家庭收入在底線標準和上線標準之間的, 則由政府承擔絕大部分費用, 個人補充少量費用。 這也使得英國老齡產業發展面臨著不可回避的問題, 即老齡人口不斷增長, 服務需求量不斷增大, 需要政府提供的資金量也越來越大, 政府資金供給壓力不斷增大, 將會難以持續。
(三)德國老齡產業金融支持體系的特點
1. 養老保險制度保障規范, 有效解決資金供給問題。 1994年德國頒布《護理保險法》, 規定醫保投保人應強制購買護理保險, 投保人和雇主各承擔一部分保險費用, 護理保險為德國老年人養老服務提供大部分資金來源。 老年人產生護理需求時, 保險公司會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 確定護理次數, 并據此支付護理費用。 保險公司提供的護理保險形式不僅僅是支付護理費用, 也可能由保險公司聘請專業護理人員或機構提供護理服務。
2. 養老服務規劃清晰, 資金投入重點明確。 德國的養老服務產業有十年、二十年的發展規劃, 養老服務的重點對象為失能失智的老年人, 資金投放重點突出, 建立了長期看護保障制度, 強調養老服務應該體現人性化。 對民間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評估主要體現為養老院中老年人的切身感受。 德國政府的主要導向是將養老產業資金投入到一些對老年人的軟性服務上。 比如養老院會重點投入資金進行老人家居設計, 幫助老人布置個性化居住環境, 讓養老院居住環境如同老人自己的家一樣。 同時, 養老院會投入資金重點打造老人們的公共活動區域, 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的公共生活娛樂環境, 也會建立客戶服務系統, 專門定期或不定期地聯系老人家屬, 強化“家院一體”, 搭建老人親情紐帶。 然而在養老院房屋及其他硬件建設方面, 并不鼓勵養老機構投入大量資金, 而是依托老年人口規模合理確定硬件投入資金量, 以避免出現盲目硬件投資和資金浪費現象。
3. 養老服務經費使用管理專業。 德國政府對于進入社保系統的養老服務機構經費的使用管理嚴格、規范。 社會保險系統負責綜合評估養老服務機構經費使用情況, 評估合格的養老服務機構可以獲得政府購買養老社會服務的投標資格, 納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供應商清單。
(四)日本老齡產業金融支持體系的特點
1. 保險制度規范。 日本主要通過實施《介護保險法》等保險制度來規范本國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 所謂“介護”主要指老年人生活中衣食住行、醫療、照護等各方面需要得到的幫助。 通過介護保險制度, 日本建立了一個具有穩定資金來源的養老服務體系。 介護保險制度是指從本國中老年人(40 ~ 65歲)的國民年金賬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經費保障, 確保年齡更大的老年人養老福利得到落實, 有效地推動日本養老服務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2. 提供專業的社會化服務。 目前日本政府的養老服務融資體系正在創新發展, 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經費的彈性使用上。 政府通過相關的養老服務政策省去了很多人力成本開支經費, 例如制定了老年人的“繼續雇傭獎金”和“時間儲蓄”制度。 其中, “繼續雇傭獎金”制度主要是激勵老年人在自身身體健康允許的情況下參與到社區養老服務中, 并據此獲得相應的服務報酬, 當然該報酬可能在數額上更具象征意義。 “時間儲蓄”制度則指的是讓身體健康的老人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一些日常生活方面的養老服務, 當其自身年齡更大或者身體活動不便需要養老服務時, 可免費獲得低齡老人提供的相應的養老服務, 類似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日本養老服務的主要特色在于“去家庭化”, 主要通過大量的社會化服務, 重點推動政府導向的養老服務體系中人力資源彈性政策的改革。 傳統的家庭不再是照顧老年人的主力軍, “去家庭化”市場與社會化服務的作用越來越大。
四、我國老齡產業的融資問題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 各級政府部門對老齡產業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 2020年以后, 我國養老產業在以規范化、標準化為核心的精細化方向探索前行。 但是, 面對洶涌而來的老齡化趨勢, 我國老齡產業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尤其突出的是其融資問題, 值得研究與關注。
(一)老齡產業融資模式不完善
一方面, 目前我國老齡產業的主要融資模式為政府主導的老齡產業融資, 過度依賴政府財政, 融資模式比較僵化, 財政成本不斷上升, 若不改變老齡產業對政府財政過分依賴的現狀, 資金來源的持續性或將出現問題。 另一方面, 各類金融工具的優勢發揮得不充分, 比如我們學習國外老齡產業行之有效的融資模式經驗不夠, 借鑒國內其他領域融資模式也不夠理想。 如何開發設計更為有效的老齡產業融資模式, 發掘豐富多樣的市場化融資模式, 成為破解老齡產業走出資金困境的關鍵。
(二)社會參與度不高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 “十二五”時期政府對基礎性養老產業項目的投資約占總投資的10%, 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占總投資的65%(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 民間投資僅占25%, 因此, 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成為推動基礎性養老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但是, 基礎性老齡產業的建設項目具有的建設周期長、投入成本高、盈利能力低、收益回報期長且不確定等特點, 使其投融資項目承接單位主要集中于國有企業, 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度不高; 建設資金主要由政府承擔或者由承建單位解決, 資金籌措方式比較單一, 政府負擔過重, 民間投入不足, 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準入門檻高、手續繁瑣, 資金很難及時到位。
(三)融資服務體系有待改進
理想的融資服務體系應該靈活高效, 即融資過程中提供的相關服務能及時到位, 老齡產業在融資中需要的會計、擔保、法律等相關服務十分便捷且高效, 老齡服務企業能選擇到合適的融資渠道并獲得所需要資金。 但目前針對老齡產業融資的會計等相關服務十分欠缺, 且各類服務機構對老齡產業融資的重要性和經濟性認知不足, 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政務性服務不能及時到位, 存在民政局、社保處、老齡委、中小企業局推諉扯皮現象; 二是服務機構數量少、質量差, 難以滿足老齡產業所需要的融資服務; 三是老齡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服務機構缺乏吸引力, 在融資過程中很難獲得服務機構的青睞。
(四)融資保障體系還需規范
目前, 我國針對老齡產業的融資政策和制度尚未體系化和規范化, 產業融資所需要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尚不健全, 誠信體系建設也比較滯后, 不能為老齡產業融資提供有效的信用保障, 信用評級體系有待確立, 人才支撐也尚不到位, 金融市場有待規范, 政府還需為我國老齡產業發展提供更優良的宏觀融資環境。
總之, 我國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的建立還任重道遠, 尚需借鑒和參考國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進行改進和完善。
五、發達國家老齡產業金融支持體系帶來的啟示
(一)政府推動是解決融資難的基礎
老齡產業的“福利性”和“準公共物品”的特點使其離不開政府的推動, 從美國的經驗可看到, 在政策制定、產業引導、融資擔保等方面, 政府的功能無可替代。 比如英國老齡服務融資支持體系雖然資金來源多元化, 但大部分資金仍由政府提供, 只有小部分由老年人自己出資。 我國可以改進其操作思路, 按照中部、西部、東部等地區分別制定老年人的家庭收入標準, 每個地區根據不同的標準劃分為若干等級區間, 來確定政府的出資補助比例和個人出資比例。 還可以類似精準扶貧, 對于特殊人群進行政府兜底, 建檔立卡。
(二)創新融資方式是滿足融資需求的關鍵
創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融資渠道和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是老齡產業的生命之源。 總結美國經驗, 不難發現要使資金不再成為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瓶頸, 就要構建一個由政府、社區、民間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和民營企業共同參與的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 形成多元混合、政府主導、其他主體協調補充的融資渠道。 從英國的老齡產業發展經驗可知, 政府的主要責任在于做好老齡服務產業的規劃和發展, 民間志愿組織和機構則直接經營老齡社會服務。 政府制定老齡社會服務的優惠政策, 鼓勵民間志愿組織和個人更好地提供養老社會服務。 德國和日本則分別通過《護理保險法》和《介護保險法》等以社會保險的方式解決本國老齡產業資金需求問題, 未來我國在一定階段也可考慮在社會保險單列一項社會養老服務專項基金, 以保障老齡產業的資金需求。
(三)完善融資擔保機制是破除融資難題的有效辦法
中小企業服務老齡產業融資難的關鍵在于自身信用不足, 可以借鑒美國融資擔保經驗并創新啟用政府擔保機制以突破企業融資難的“瓶頸”, 還可以通過政府擔保機制提高金融市場服務老齡產業的效率, 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同時通過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社會風險投資資金。
(四)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是建立老齡產業融資體系的保障
政府通過制度安排實現對老齡產業融資的政策支持, 把老齡產業的發展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 為老齡產業的融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可以借鑒德國的《護理保險法》和日本的《介護保險法》等, 制定適合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老齡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 我國失能失智老年人口數量龐大, 該群體的養老服務需求是我國老齡產業應該解決的重點問題, 但我國缺乏相關社會保險制度。
參考德國經驗, 我國應制定類似《護理保險法》的保障制度, 可以考慮將老齡護理保險納入社會保險管理, 為政府兜底老齡產業服務資金提供社會保險的基礎保障, 重點解決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問題。 借鑒德國做法, 尊重中華民族傳統習慣, 鼓勵老年人居家養老, 推遲老年人進駐養老院的年齡, 節約政府層面的社會養老服務支出。 在經費使用方面, 我國應該引導養老機構重點投入老齡服務的專業性等軟性服務上, 更加重視養老服務的人性化和人文關懷, 減少政府層面對養老機構基建等硬件方面的資金投入。 進一步完善我國養老服務星級評估監督制度, 重視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人員培訓經費, 促進老齡產業的服務更加專業化。 借鑒日本經驗, 政府可以制定類似針對老年人的“繼續雇傭獎金”和“時間儲蓄”等制度, 激勵老年人在自身身體健康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社區養老服務, 推行類似無償獻血那樣讓老年人自愿提供無償老齡服務的相關制度, 從而緩解很大一部分人力資源成本, 有效節約老齡產業的資金需求。
六、我國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的實現路徑
借鑒國際發達國家老齡產業發展經驗, 本文從體系構建的角度, 認為老齡產業的金融支持必須牢牢抓住三個關鍵即開拓融資渠道、加強融資服務、筑牢融資保障。 三者之間相互融合, 融資渠道是主體, 融資服務是橋梁, 融資保障是基礎。 在這三方面構建的老齡產業融資渠道體系、老齡產業融資服務體系、老齡產業融資保障體系構成我國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
(一)開拓融資渠道
國際發達國家老齡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 僅僅依靠政府財政, 不撬動市場力量很難解決老齡產業的融資問題, 因此, 探索適合老齡產業市場化路徑, 拓展老齡產業融資渠道是關鍵。
1. 老齡產業融資渠道體系建構。 老齡產業的融資渠道體系由國家財政資金、社會市場性資金和老齡人口內源性融資三個層面共同構成。 財政融資渠道包括政府直接投資或補貼、政府政策性融資渠道等, 其中政府政策性融資方式包括稅收優惠、信用擔保、土地政策、財政貼息等。 財政融資立足于為社會提供老齡產業的“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 政府直接投資主要面向公辦老齡企業(公共物品), 政府補貼和政策性融資主要面向社會化經營的老齡企業(準公共物品)。 市場性融資又分為非正規融資渠道和正規融資渠道, 指各種老齡產業項目的建設和發展要盡可能利用社會資金, 而市場性融資渠道既將是老齡產業融資的主流, 也將是老齡產業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生命力所在。 內源性融資是指老齡產業自身通過加強財務管理進行積累融資, 同時也包括更好地利用老年人的自有資金, 使消費者的儲蓄資金通過各種組合手段應用到老齡產業中, 如“以房養老”融資等。 財政融資、市場性融資、內源性融資之間既合理分工又相互配合, 共同構成我國老齡產業融資渠道體系, 如圖1所示。
2. 典型的老齡產業融資模式。 一是REITs模式。 我國的REITs模式制度建設自2007年便開始了, 但由于多種原因其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 其運作程序是以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管理公司依法設立REITs項目為起點, 采用公募方式籌集資金并向投資者發放收益憑證; 然后組建基金管理公司并確定基金管理人, 新建房屋或購買空置房產形成“資金池”; 最后以出租方式獲得收入, 與政府的財政補貼一并構成總收入, 扣除相應成本后以紅利的方式分配給投資者, 具體運行模式如圖2所示。
二是外商投資特許經營(BOT)模式。 我國最早于20世紀80年代便引入了BOT模式, 在老齡產業引入BOT模式始于21世紀初。 BOT模式下老齡產業建設者包括政府、項目公司、建筑商、運營商等, 其運行模式如圖3所示。 政府確定養老服務項目, 形成招標文件, 邀請有資質的投資方競標; 投資方中標后, 就可以按照其與政府的協議和建筑商合作開始項目的投資和建設; 項目竣工經政府驗收合格后, 由項目公司或其委托的運營商運營, 項目公司以獲取租金和政府補貼來收回建設成本以及獲得利潤; 特許期滿后, 項目公司向政府移交項目的所有權和經營權。
三是公私合營(PPP)模式。 PPP模式即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 調和各主體的利益, 在緩解政府財政壓力的同時, 改善資金供給模式和提高效率, 實現老齡產業從資金融通到價值增值的結構升級。 老齡產業PPP運行模式如圖4所示。
此外, 隨著信息化和5G時代的到來, 老齡產業搭乘互聯網金融的快車, 實現老齡產業鏈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建立智能養老、智慧養老老齡產業鏈, 利用大數據提升老齡產業發展水平, 創新老齡產業融資模式, 正在逐漸形成一種新業態。
(二)加強融資服務
老齡產業融資服務主要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服務。 其中: 宏觀層面是金穩委、人民銀行、證監會和銀保監會的政務性服務; 中觀層面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保障、引導和監督等服務; 微觀層面是地方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為老齡產業提供培訓、擔保、信用評級等直接的服務。 而社會市場性融資服務是老齡產業金融服務的主體部分。
目前, 我國老齡產業金融服務體系相對落后, 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推動融資服務機構的創建, 并引導各種融資服務中介機構積極介入老齡產業領域, 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企業提供上市融資服務。 如, 針對金融主體最擔心的風險過高問題, 可考慮設立風險補償金制度, 為徘徊在老齡產業門外的大量資金消除顧慮, 安排專項財政資金用于降低金融主體風險, 以此提高金融主體支持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 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幅度應與金融主體支持養老服務業投入的資金力度掛鉤, 確保投入資金越多, 稅收優惠幅度越大; 還應著手制定老齡服務的財政貼息政策, 給予金融主體貼息補貼; 同時, 降低審批過程中的服務費用, 以此形成對金融主體的支持。
總之, 老齡產業發展融資服務水平的提升, 需要廣大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的大力支持。 針對我國老齡產業金融服務行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 完善專門的老齡產業金融服務是構建老齡產業融資支持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三)筑牢融資保障
我國老齡產業融資保障應該由多方面構成, 既包括政府的各種政策制度保障, 也包括市場的各種規范保障, 如圖5所示。 構建融資保障體系需要國家社保、法律、金融、民政等部門之間相互協同, 建立可持續的運行機制并形成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有效辦法和實施。
當前我國老齡產業的金融相關政策相對缺失, 一些證券公司等金融投資機構進軍老齡產業的動力不足。 我國現有老齡產業金融支持政策發揮的作用有限, 老齡產業陷入資金嚴重短缺的困境而舉步維艱。 針對我國老齡產業融資保障不力的現狀, 可以由民政部門牽頭, 聯合人社、財政、稅務、銀行等部門, 組建全國老齡產業綜合管理部門, 主要負責研究和協調產業保障體系中各分體系的工作, 解決各分體系之間的障礙和問題, 構建能夠保障老齡產業順利融資的有機保障體系。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David Shulman, Ruth Galanter. Reorganizing the Nursing Home? Industry:A Proposal[ J].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Health and Society,1976(2):129 ~ 143.
[2] Dan M. Mc Gil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Aging Phenomenon[ 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88(2):154 ~ 171.
[3] Zvi Bodie. Thoughts on the Future: Life-cycle Inves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3(1):24 ~ 29.
[4] James Mak, Lonny Carlile, Sally Dai.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Japanese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2025[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2):151 ~ 162.
[5] 谷甜甜,李德智,徐萍.國外養老服務管理體制對比及啟示[ J].經濟體制改革,2019(5):149 ~ 157.
[6] 張同功,白飛野.發達國家老齡產業融資支持的經驗及啟示[ J].老齡科學研究,2017(2):74 ~ 80.
[7] 秦愿.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政策設計研究——基于邊際均衡的視角[ J].財會月刊,2020(16):140 ~ 144.
[8] 周列平,李淼焱.經濟數字化的增值稅挑戰與國際借鑒[ J].財會通訊,2020(18):154 ~ 157.
[9] 洪昀,徐淼.融資融券、信息透明度與企業投資效率[ J].財會月刊,2019(4):38 ~ 47.
[10] 桂前,嚴姝霞,王燕君,張沁.國外養老機構護理需求評估工具的介紹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J].中國全科醫學, 2018(21):3906 ~ 3910.
[11] 辜勝阻,方浪,曹冬梅.發展養老服務業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思考[ J].經濟縱橫,2015(9):1 ~ 7.
[12] 穆光宗,朱泓霏.中國式養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研究[ 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9(3):92 ~ 100.
[13] 張同功,董振興.構建我國老齡產業金融支持體系的基本思路[ J].老齡科學研究,2013(6):14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