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人
《漢書窺管》《聶紺弩舊體詩全編》兩本書在書架上閑置多年,直到今年初以來,我才利用閑暇時光瀏覽一過,感覺兩本書都值得珍藏。
《漢書窺管》是楊樹達先生學術代表作之一,1955年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初版。2017年以“湖湘文庫”名義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樹達先生早年便對訓詁、史學饒有興致,終成為著名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對班固《漢書》用力至勤,以致不復持本而倒背如流。《漢書窺管》一書也是學者治學銖積寸累的典范,“卅年精力,幸資小結”,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歷史上治《漢書》成就卓著者有唐代顏師古的《漢書注》,清代王念孫的《讀漢書雜志》以及王先謙的《漢書補注》。面對這些“體大思精”的先賢著作,樹達先生敬佩之余也“心有未洽”,遂在《漢書窺管》一書中逐一訂正他們在訓詁、釋義方面的錯訛。茲舉兩例:《漢書》有劉邦“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的著名典故,顏師古認為,劉邦乃“善其發悟己心,因得尊崇父號,非善其令父敬己”。樹達先生按:“此是強說,高祖嘗謂太上皇云:‘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帝之坦率無文,固不必為之諱飾也。”再者,《漢書·張馮汲鄭傳》有一語:“十馀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王先謙釋曰:“盡不能對者,上林尉非一人也。”樹達先生按:“十馀問皆不能對,故云盡不能對,王說非。”他直接否定了王先謙的釋義。
因該書是用短語聯綴而成,所以可以隨翻隨看。偶看幾頁,便可知其中“勝義繽紛”,如“酤字有買、賣二義。《晏子春秋》《韓非子》之酤酒皆賣酒之義,非買酒也”,“武帝之求仙,實文帝信新垣平啟之”,等等。
《聶紺弩舊體詩全編》200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開篇有王蒙所寫序言,對聶的舊體詩評價甚高,認為“是一座奇峰,從偉大中華歷史來看,這樣的詩篇也屬空前絕后”。聶紺弩舊學精粹,又飽歷世變,所寫舊體詩確然值得一讀,如借水滸人物林沖而寫的詠史詩便寄意遙深,試讀其《林沖·題壁》:“家有姣妻匹夫死,世無好友百身戕。男兒臉刻黃金印,一笑心輕白虎堂。高太尉頭耿魂夢,酒葫蘆頸系花槍。天寒歲暮歸何處,涌血成詩噴土墻。”感慨悲慟,廣大而久遠。
聶的舊體詩取材不拘一格,凡事凡語皆可入詩,故不免有蕪雜、俚俗之嫌,但也正因為題材素材豐富,聶的舊體詩可為歷史存照,堪稱“詩史”,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聶紺弩有過從軍的經歷(曾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文人武相,有血性亦有擔當。他的好些詩句,如“坐老江湖波涌跌,起看天地色玄黃”“自恨肝腸艱水土,誰憎日月照山川”等,對仗工整,盛氣貫注,讓人過目不忘。
不過,從總體上看,聶紺弩舊體詩的成就,只能和同時代人比高低。和同時代相比,聶詩無疑算是奇峰之一。但將其置于漫長的中華詩史中,則殊難列入上品。甭說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就是和清代的黃仲則、嚴遂成,民國時代的魯迅、郁達夫相比,聶的舊體詩也有差距,一是名作、名句在詩詞數量中占比偏低,更少有可比肩古人的代表性作品;二是文辭與思想、意境難以兼美,時有意境深遠而文辭失之俚俗,或者煉字雅馴而思想近乎枯窘的情形。